广西后棱蛇(学名:Opisthotropis guangxiensis)为游蛇科后棱蛇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等地,生活习性为半水生。其一般生活于于丘陵溪谷两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大瑶山。
形态特征
背鳞17-15-15行;入眶前上唇鳞4-5枚;背面有橘红色或橘黄色横纹40余条。
描述依据标本 广西金秀2雄1雌,共3号。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405+87) mm,雌性(312+82) mm。生活时,头上有浮云状棕褐斑纹,背面棕褐色,有黑镶边缘长短不等40余条橘红色横斑;尾部横斑不显;体侧灰褐色,由于体侧鳞暗黑色形成数条纵行黑线;腹面乳白色。尾腹面灰褐色,每一尾下鳞有纤细褐斑。头小而扁平;鼻孔在吻后侧上方;吻鳞宽;鼻间鳞斜长,呈半月形;前额鳞宽约倍于长,前缘波浪形,中央尖出与鼻间鳞后缘相接,后端平直;额鳞长宽几相等,略短于其前缘至吻端距离;顶鳞长约倍于额鳞长;颊鳞1,长远超于宽;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2;上唇鳞9 (4-2-3式)或10 (5-2-3, 5-1-4式);下唇鳞9或8,前4 (5)枚切前颔片。背鳞17-15-15行,颈部背鳞在第10枚腹鳞以前为19行;腹鳞166-175;肛片二分;尾下鳞双行,51-60对。
生长环境
生活于海拔950—1220m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区溪流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广西。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