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
南宁市民族大道34号,2006年3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挂牌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前身是广西文物工作队。
广西文物考古专业机构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4年
广西博物馆成立时,便设有历史文化部。1950年,广西文物馆筹备委员会在桂林成立。1973年,广西文物工作队成立,从此,文物工作队担负着全区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广西文物工作队30多年来在全区文物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批业务和管理骨干,造就了一批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为广西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广西唯一同时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团体考古发掘资格、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和施工二级资质的单位。至今为止,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达万余处。有古生物化石地点、新旧石器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窑址、古岩画、古运河、古炮台等,分别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它们充分证明了向来被视为“荒蛮腹地”的广西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设,适应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的需要,20063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将原广西文物工作队更名为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机构性质和职责不变,执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使之全面承担起在全区文物调查、文物保护、考古发掘、资料(信息)管理、科学研究的职能。
2006年3月28日下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出席全区文物工作管理座谈会的代表、区直和南宁市直文博单位代表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共160多人参加了挂牌仪式。
本书内容分为报告和论文两部分。报告部分主要收集了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报告,其中以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掘报告为主;论文部分包括综述和专题研究。内容涵盖了史前及历史时期各阶段的考古、文物保护及民族研究等方面。
本书对广西已发现的先秦时期岩洞葬的全部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详细介绍了各岩洞葬的基本情况,并对先秦岩洞葬的分布、分区、葬所和葬制以及文化内涵、特征、年代、分期、族属、起源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先秦岩洞葬文化的源流及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书不仅对岩洞葬的起源、发展、年代和族属、岩洞葬文化等方面的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广西古代地方史、丧葬文化的研究以及广西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面貌及先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