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杂诗
东晋释慧远诗作
《庐山东林杂诗》是东晋和尚释慧远写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脱落尘埃,自有幽韵脱俗之高风,写景状物足见方外之人的本色。
作品原文
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⑴,幽岫栖神迹⑵。
希声奏群籁⑶,响出山溜滴⑷。
有客独冥游⑸,径然忘所适⑹。
挥手抚云门⑺,灵关安足辟⑻。
流心叩玄扃⑼,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⑽,不奋冲天翮⑾。
妙同趣自均⑿,一悟超三益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
⑵幽岫(xiù):幽深的洞壑。《说文》:“岫,山穴也。”栖:居住。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慧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
⑶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
⑷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⑸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
⑹径然:直走之状。所适:所去之地。
⑺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
⑻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辟:开辟。
⑼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玄扃(jiōng):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⑽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
⑾奋:拍动。《广雅·释言》:“奋,振也。”翮(hé):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⑿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法华玄义》中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均:平正而无欲之意。
⒀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白话译文
高山巉岩烟雾缭绕,深谷山洞留有神迹。
群籁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位行客独自冥游,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挥动手臂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创作背景
史载释慧远在东林寺弘法授徒三十多年,好游山水,而且游必吟咏,《庐山东林杂诗》是他游庐峰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
此诗所写即是慧远在庐山禅修参悟时所见,诗中首句所讲的“岩吐紫气”的情景,后世的李白等人都见过。山雾与阳光形成的霓虹造成雾气产生薄紫的现象,如同仙人的衣带,引人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行于小径,密林探幽,神思意远。脱离尘嚣,寻找自然同宇宙的玄机。于是诗人发出“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的感慨,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呢?偶触云门闸开。高山流水,看遗落凡尘的仙山,灵关顿开,神智翻腾而上,冲天幽游,翱翔宇内,心灵自足,最后两句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提点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悟道。诗人终于明白道存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凡心遗落不要紧。最要紧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
其实佛法道存何处,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一样。不管是慧远的在山间神往,还是惠琳的在世俗里探讨,所得都不尽相同。修行者的凡心如果遗落到山林间,或可偶得宇宙的玄机,但若是落在人世,往往招来是非。
名家点评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姜剑云:这首诗以感悟佛理为主。佛法精妙,不可言说,所以作者并未直言佛理,只说明了感悟佛理在于妙悟自心,“流心”才能“感至”,“感至”即得佛理。
作者简介
释慧远(334~417),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早年为诸生,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出家为僧,师从释道安于恒山,随至襄阳。前秦末,南下荆州,后居庐山。东晋太元年间,江州刺史桓伊助其构东林寺,居寺三十余年,创立净土宗。慧远学识渊博,工诗善文,尝与宗炳、刘遗民等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共期西方净土,吟诗法咏。著有《法性论》《庐山记略》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08:3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