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荷兰语:Rem Koolhaa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荷兰建筑师,OMA的首席设计师,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教授。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
早年经历
雷姆·库哈斯的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
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
耶鲁大学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设计生涯
在1972年所得到的奖学金使
库哈斯得以在美国停留,当时他正对纽约市感到着迷,他开始分析都会文化在建筑上的冲击,进而出版了追溯
曼哈顿都市沿革之著作《疯狂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在此阶段,库哈斯想将所发展的理论在实际上加以应用,于是他回到了欧洲。1975年于伦敦,与Zenghelis夫妇(Elia and Zoe)和Madelon 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会建筑办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简称OMA,其宗旨不但在定义理论上建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态关系,并实际加以执行。1978年起,OMA陆续接获多件位于荷兰的案子,如位于
海牙的议会增建案,使他逐渐将OMA的主要业务集中于鹿特丹,在同时,库哈斯创办了Grosztstadt基金会,此基金会为一独立的部门,其目的在办理有关于OMA之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会、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XL》收录了有关于
OMA的作品。
个人成就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
普利兹克奖。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荷兰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
哈佛大学教授。
建筑理论
当代性和现实感
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如何认识库哈斯的理论呢?这里拟从库哈斯的叙述方式与理论根基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解。
对城市的认识
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图二)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建筑属于城市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
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现代化
问未来要空间
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
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上看,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的温和化了。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面对资本聚集成的摩天楼,文脉是多么的无力;面对新事物的时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正如
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库哈斯没有回头寻找古典的寄托,没有从人性中寻找建筑的最终归宿;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至少他是这样认为。他的建筑在形式上依然没有违背现代建筑的造型原则,但在功能上却策划着一场又一场的颠覆----这正是库氏自我对建筑新潮形式的解释。
建筑创作理论
库哈斯不爱谈创作理论,尤其不爱谈形式。在他看来,它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尽管别人不这样看。
总结他的创作理论对我们理解他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明白形式的生成。经过我们总结,可以说有以下几点:
1 对建筑概念的反思。据库哈斯的解释,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这或许是库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
a 人的活动方式--------来自社会的影响;
b 建筑创作方式的变革。
相关内容将在本文三部分论述。
2 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这一点给予他的惊人的创造力有关,又与他受过的造型训练、感受的文化传统有关。毋庸多论。
3 建筑手法上,库哈斯早期受
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间(图六)。在室内喜用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对墙面进行装饰(图五)。在大体块的处理上,常用
玻璃幕墙(图四),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墙面常为倾斜一定角度或折线状的(图四)。
4 反文脉----可以看见 ,库哈斯完全沉浸在现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没有丝毫流恋。他的理论是前进、再前进,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是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空间的矛盾性
库的理论之所以令人费解,有人称之为理论与建筑设计时间的“巨大断层”,还由于
库哈斯的理论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包括:
a理论的侧重点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缺乏普遍性的矛盾;
b理论与建筑作品之间缺乏逻辑可重复性的矛盾----缺乏必然性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建筑学在整体统一和个人创作之间,创作思维向前的跳跃进程中的必然矛盾,谁也无法消解和避免。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任何理论家都不可能盖世英雄般的用自己的理论去统一建筑界。同时,任何一种理论也无法替代建筑师实践中的创造火花与直觉,像数学一样充满着可重复的严谨逻辑推理。在集理论家与建筑师于一身的库哈斯身上,这些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正是在库哈斯身上又一次将他们清晰的暴露了出来。
建筑作品
书籍作品
此外他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经典作品分析
波尔多住宅
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密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
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一个长3.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
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楼板。随着升降机的上下,升降机的楼板在地下层----架空的一层----相对封闭的二层之间游动,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洞、墙上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加强了这种魔幻效果。
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
西雅图图书馆
西雅图图书馆的形式一度曾十分流行。该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库哈斯对图书馆及其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反思。
库哈斯认为,建造这样一座图书馆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
(1)网络使得传统的以收藏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模式发生了变化,交流无限制,那么图书馆的所有空间也应有交流的特质;
(2)灵活布置的要求使得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大空间;
(3)图书馆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得建筑上反映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
(4)兼顾到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平等,那么就要化解书本的影响;
(5)基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各层次竖直布置。
最终,
库哈斯确定了“5个平台模式”,各自服务于自己专门的组群。这五个平台分别是:办公、书籍及相关资料、交互交流区、商业区、公园地带。这五个平台从上倒下一次排布,最终形成一个综合体。平台之间的空间就像交易区,“不同的平台交互界面被组织起来,这些空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交流,或用于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空间交融的感觉。建筑形体随着平台面积和位置的变化形成新奇的多角结构,有
新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室内交互交流区中有一个
赖特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的大楼梯,这种楼梯形成的破碎空间也是库哈斯常用的手法之一。
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方案的独特形式使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不经济啊----但央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机遇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
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
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
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
高宽比例。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
广东时代美术馆
为了繁荣
社区文化建设,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当代视觉文化资讯,以及建立终身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
广东美术馆与时代地产集团合作,于2003年建成广东时代美术馆。该馆作为广州首个社区美术馆,建馆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文化活动。
出于文化发展战略的考虑,新的馆舍邀请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主持设计。他以富于挑战性的独特思路,为时代美术馆带来突破性的空间理念。新馆在2008年9月投入使用,并正式启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称谓。在原有运营基础上,该馆以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准的当代美术馆为目标,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研究、收藏美术作品、开展公众教育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内与国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广东时代美术馆将以其现代性视野、国际化平台、规范化运营成为中国社区美术馆中一颗别样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当代美术群星灿烂的天空中引人注目。
相关讯息
2023年6月2日,Faraday Future(简称FF)首位车主曝光,为设计师Rem D Koolhaas(雷姆·D·库哈斯),系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知名的库哈斯家族成员。该人士已在洛杉矶与FF签署销售合同,正式成为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未来主义者联盟版)的首位车主,这款车售价为30.9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