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 ),瑞士科学家,生于瑞士阿尔贝格。他因“发明了利用
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
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和美国科学家
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
田中耕一共同获得2002年
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伯纳德·费林加与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1938年生于
瑞士阿尔贝格,1964年获瑞士
巴塞尔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1977年K.维特里希首先将二维核磁共振的方法用于生物高分子,研究氨基酸和牛胰
胰蛋白酶抑制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用二维核磁共振对
蛋白质(H-NMR的单个谱峰全部识别的方法); 从1980年起担任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的
分子生物物理学教授,还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市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客座教授。2002年,他因“发明了利用
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和美国科学家
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
田中耕一共同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 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当科学家拓展了新的领域,这些激动人心但出人意料的成果被
质疑、被谨慎对待,也是科学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在获得
诺贝尔奖之后,同样存在!
对科学家来说,
好奇心非常重要。我们经常提到,基础科研是“好奇心驱动”的。然而,光有好奇心也无法带来成功。一个成功的研究者会觉得他不是在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种“职业“、一份“兴趣“、许多“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