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9月7日出生于俄国奔萨省一个不富裕的官员家庭。2岁丧父,后随母亲入住莫斯科遗孀收容所,6岁时被送进孤儿院寄宿学校。1880年起先后在莫斯科第二武备学校、士官学校和亚历山大军事学校学习。1890年毕业后在一步兵团服役,并开始文学写作。1894年因不堪团长的侮辱而退役。此后在基辅、莫斯科、顿巴斯、梁赞、雅尔塔等地工作,当过统计员、测量员、庄园管家、家庭教师、演员、诵经师、小报撰稿人等。这些生活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中短篇小说《月夜》(1893)、《在黑暗中》(1893)、《审讯》(1894)、《夜宿》(1895)等均反映了外省和军人的生活。作者对各种不同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对生活现象的典型化概括,表明作家已具备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1896年作家在顿巴斯矿区,接触了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活,写成重要中篇小说《莫洛赫》,揭露了工厂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并通过工程师鲍布洛夫同工厂主的冲突,展示了劳资之间的尖锐斗争。鲍布洛夫虽然同情工人,但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
在世纪之交,库普林认识了
契诃夫和
布宁,1902年又结识了
高尔基及知识出版社的一些作家。在这些作家影响下,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在马戏团》(1902)、《泥沼》(1902)、《懦夫》(1903)、《盗马贼》(1903)、《和平生活》(1904)等,并在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05年著名中篇小说《决斗》出版。主人公罗马肖夫是一位善良的青年军官,不合理的社会等级制度,长官的冷酷、专横和残暴,士兵的被奴役和无权地位,周围的污浊空气令他窒息,他同情被凌辱的下级和士兵,为他们鸣不平。然而他却因女人的纠葛而被团队判决与另一位军官决斗,结果死于非命。小说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军队的腐朽与残暴。该小说受到高尔基等进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1905年革命失败后,慑于沙皇的白色恐怖,库普林一度情绪低落,疏远了进步作家,混迹于“名士派”的圈子里,写出一些带有错误思想倾向甚至有损于社会民主党人的作品(《稀薄的太阳》《晕船》,1908)。十月革命前夕,其描写俄国妓女悲惨血泪生活的重要长篇小说《亚玛街》(又译《火坑》,1909~1915)问世。作者以愤怒而沉重的笔调,以亚玛街的妓院为背景,真实而大胆地描写了一群被践踏、被蹂躏的风尘女子的悲惨命运,无情地暴露和鞭挞了沙皇俄国的黑暗与腐朽,并对那些不幸的女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说在艺术上略嫌粗糙,叙述中带有自然主义色彩。
库普林的创作题材广泛,除上述作品,还有不少描写儿童、爱情以及动物方面的小说,如《奥列霞》(1898)、《绿宝石》(1907)、《电报员》(1911)、《石榴石手镯》(1911)等。1919年秋库普林携全家离开俄国,后定居巴黎。侨居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时间之轮》(1929)、长篇小说《热涅达》(1932~1933)和自传体小说《士官生》(1928~1933)等,多为忆旧内容和无法排遣的伤逝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