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氏大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
永康市应氏大宗祠
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分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
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主要人脉
古
应国,传说起源于黄帝时期的
应龙氏部落。相传这个部落助黄帝打败
蚩尤氏之后,先定居山西,后又迁徙到河南鲁山县之应乡;商代时,他们与商朝往来密切;至周武王灭商之际,
应国也随之被灭。
在古
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古应国知之甚少。直到通过考古发掘古
应国墓地出土的应国青铜器,专家们研究了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古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认为,它的范围大致在现在的沙河以北至
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
3000多年以来,古老的
应国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消失,但有史书记载,应氏部落的第46代孙应詹、应韬两兄弟渡江往南迁徙,应詹安家于
婺州大田(即芝英),应韬安家于江西。
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12件
应国文物传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考古专家对古
应国地域发现的三四百座古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挖掘,出土了数千件文物。这其中有
应国贵族墓数十座,也有一部分稍晚的楚国贵族墓,证实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古
应国消失之后,几经辗转,流落江南的芝英应姓,是古应国的一支主要人脉。
全国有80多个应姓古村
为访祖探幽研究应氏,芝英六村应昌金用6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地80多个应姓古村,据他统计,这80多个应姓古村共有近20多万应氏后裔。
应昌金67岁,一直忙忙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先是组装电风扇,上世纪80年代又创办度盘秤厂,是永康最早从事度盘秤生产厂家之一。六年前,老应向家人提出退休,把厂里的事务全部交给两个儿子,自己购买了照相机、电脑,在儿子、儿媳们的辅导下学会了使用,并在家里设立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资料贮藏室,专心致志研究中华应氏渊源。老应说,他们一班人马正在编著《中华应氏世系》,已基本弄清应姓人氏的来龙去脉。我市有45个应姓古村落,共3万多应姓人口,其中最大的应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还说,他已查明胡公(胡则)是应姓人氏的外孙,他的父母分别是岩后、可投应村人,胡则的母亲应氏曾被册封为应氏太君。
芝英太祖现有子孙20万
民间关于芝英太祖的传说很多,也很有趣。
传说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盐商,靠担盐为生。一日,他挑盐路过芝英,又饿又累且见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觉体力恢复了许多,再看看周边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绿水、风景秀美,于是在此住下发家致富。
传说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为宫内动乱被追杀而往南方逃匿,后在芝英落脚,繁衍后代。
应昌金等人经多方考证,得出结论:应詹属汝南郡应氏第46代孙,距今1670余年。詹公,字思远,生晋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寿79,先后与三位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他义勇立功,
晋元帝间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后,应詹的子孙后代聚族而居,并不断往外迁徙。如第55代时,智玑迁往可投应村;第64代的缓公迁到宁海
梅林。老应说,他跑了80多个应姓古村,每到一处都细读他们的宗谱,除江西
九应村外,几乎都有太祖从浙江芝英直接或间接迁入的字句。他还在几个没有修谱的应姓古村,向年长者了解村史。据他统计,这80多个村共有近20万应姓人士,看来都是同宗同族,同是应詹的后裔。
俗话说,芝英驮(大)祠堂多,的确,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处宗祠(现存40多处)、30处古民居。芝英并不仅有轰鸣的机器、高耸的厂房,在工业繁华的背后,还深藏着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芝英的祠堂等遗存之多,为国内罕见。古老的芝英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应姓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其中的迁徙变化,又演绎出多少人间故事呢?
应詹是中国应氏南宗
读者欲了解古
应国消失之谜,可登陆央视网站“走遍中国”《寻找神秘的古应国》(2009年2月7日)。关键词:鹰形玉器,鹰形代表什么?“鹰”与“应”之间有何联系?
史书记载,芝英始祖应詹,世居汝南,西晋末随元帝渡江,安于婺,明洪武后,大田更名芝英。根据《龙溪冠阳应氏宗谱》“詹公后裔布衍初探”,我市
官田(芝英)是南宗应氏的发祥地,如山东省齐院始祖应勤、湖北省楚院始祖应和、江苏省吴院始祖应瑾、福建省福州始祖应让公裔孙智颖公、上海市松江始祖等,都是从官田(芝英)析居而始。
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曾播出《失落的古应国》的专题报道,探究了古应国的消失之谜。而后河南平顶山市古应国墓考古组组长、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来芝英对应氏后裔进行了考察。王博士翻阅了芝
英古村族谱后,证实芝英应氏是古
应国的后裔。他还说,他已经研究古应国墓10年整。芝英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宗祠民居如此之多,且都姓应,如此古镇全国十分罕见。
应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个月,找到了从芝英迁徙至此的3万多应氏后裔。江西有个
九应村,其宗谱记载:太祖应韬与浙江芝英的应詹是叔伯哥弟,这个村现有人口五六千人。他在
九应村查看了宗谱,又与几位年长者座谈,都未发现有外迁记载。
在其他应姓古村,老应收集了他们的村谱,发现他们与芝英应氏祖宗有血脉联系,证实芝英是江南一带应姓的发源地。他还说,他收集的许多资料都通过北京
故宫博物馆、
平顶山博物馆的有关教授得到证实。
祖德宗功百世不迁;子孝孙贤万代如见。 由应氏孝子贤孙--永康芝英族俊应昌金等共襄义举,应氏南宗始祖应詹公之墓已胜利重建,荣踞灵岩福地。墓碑由中国
国民党主席
连战先生亲笔题词!这是海内外中华应氏裔孙的荣耀和喜事。
古应国遗民文化的活化石
芝英是有名的工业重镇,一个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怎么能扯到一块呢?近段时间,永康66岁老人
应昌金到处奔走呼号:“芝英不亚于水乡乌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汁原味的古民居数量、历史古迹甚至比乌镇还多。” 芝英是
应昌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经过长达5年的走访、调查,他惊奇地发现芝英并不只有轰鸣的机器声、高耸的厂房,在工业欣欣向荣的繁华背后,还深藏着重脊高檐、深宅大院,芝英历史古迹之多世界罕见。应昌金花三个多月时间,绘制了“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图,上面详细标明芝英现存丰富的文化遗产:宗祠81个、大宅院30处、
寺庙道观11个、牌坊8个……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国古建筑及大宅院竟然分布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且都为一个姓———应。
“芝英这么多古迹如不加以保护,二三十年后有可能全部被毁。”眼下,应昌金正在着手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他希望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和美好的历史故事能够代代相传。
痴迷姓氏研究的意外收获
五年前,应昌金迷上了姓氏研究。芝英作为应姓古村,更为应氏第100世孙的他所关注。“芝英是江南一带应姓的发源地。自晋代
汝南郡应氏第46世祖,应詹迁居芝英至今有1670余年历史,为南宗应氏第一世祖,各代祖宗给后人传下古朴民风、肥沃良田、参天古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为访祖探幽,应昌金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8月份广东南社之行,却有了意外收获。
南社是一处在地图上遍寻不着的地方,古村落却颇有名气。它隶属东莞市
茶山镇南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内古建筑众多,现存祠堂达25间,民居达200多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名扬海内外,每天有数千人参观,门票每张50元,收入可观,当地村民均领工资,我慕名前去看了以后很有感悟:“呀,我们芝英不是也有这么多古建筑吗?”回到永康后,应昌金花3个多月时间遍访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弄清楚族谱记载及口耳相传的每一处古迹记载,发现“未经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的南社与芝英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随着天灾人祸,芝英的古建筑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现存的可修复的要比南社多一半以上,而且宗祠的建筑工艺难以相比。”
应昌金说,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庙、里巷、牌门等构成,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这些在芝英也是俯拾即是,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别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英连市重点文物都不是。
着手申报世界吉尼斯
应昌金绘制的“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一人多高、五人宽,大小祠堂、庙宇、牌坊、戏台等每一处古迹在上面标得清清楚楚。前不久,应昌金辗转将该地图交至全国人大,同时正积极着手申报世界吉尼斯,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地图上一目了然的古迹,应昌金可没少花工夫。有时候,一个古迹的具体位置、准确称呼,往往要折腾好几天。“景宗公祠”在“文革”中被毁,谁也说不清准确位置,应昌金花了一个星期,才从一位敬老院的老人处打听出确切方位。当时,老人身体不适,正在输液。“了解古迹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发掘,等这些老人去世,日后恐将逐一失传。”应昌金说,每个宗祠里都挂有各种牌匾,而且每块牌匾都有美好的传说。
大宗祠堂里挂的“三吴文宗”牌匾与知名戏曲《玉蜻蜓》、《庵堂认母》中的主人公申时行有关。据记载,申时行父亲申贵孙为广东潮州人,游山玩水到尼姑庵,与小尼姑相爱,不幸病故在尼姑庵中。申时行自小用功读书,才学横溢,可惜出身贫贱(尼姑所生),不能报考功名。当时永康芝英人应公延育在刑部任职,知道申时行才高八斗,爱惜人才的他冒险用自己的官轿把申时行藏入自己轿中,躲避验证公差,把申时行送入考场。申时行考试及第后,为报应公之恩德,写了“三吴文宗”的牌匾送到芝英应氏大宗。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吴,文宗意指应公为“状元、榜眼、探花”文化祖宗、恩师。
此类故事,比比皆是。
行走芝英听历史足音
应昌金将芝英与乌镇相提并论,颇不以为然。直至实地走访,穿行于一重又一重的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扑面而来,才有恍然入“乌”的感慨。
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弄堂中,满眼历经沧桑的古建筑,
应昌金无不如数家珍。他介绍说,芝英现留古迹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紫霄观。据永康老县志记载建于南北朝梁大同年前,至今有1460余年历史。观内有一石碑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撰写,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数量最多的是宗祠。有记载的81处宗祠中,现仍完整的有50多处,其他已经毁坏的,也大多遗迹尚存。
一座墙面已经剥落的古建筑上,“大宗义会”四个字清晰可见。它可能是全省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机构,建于明代,每月对应氏后代鳏寡孤独及残疾不能谋生的人发给一定的口粮。同时对难谋生的人给予救济,且对读书困难户给予补助,延续至今,香港、台湾等地的应氏后代至今仍不时汇钱来。距它不远的希范公祠也是一个慈善组织,主要对死后无力安葬的应氏后人给予棺材及安葬费用。这些资金均由各宗祠资助,希范意义是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像范仲淹一样人人做好事。这里还有最早的村委会。思源公祠外表不起眼,当初凡参加乡试、会试的人可都得来这里开证明。
芝英古建筑连成一片,往往一个晒场、池塘周围就竖立着四五个雕梁画栋的宗祠。只是大多被挪作厂房或租住房。大宗祠堂里本来还有一块“日见天颜”的牌匾,与“三吴文宗”同样有名,说的是应氏一太公在朝廷为官,每天喊“上朝”“退朝”,所以“日见天颜”,非常有意思,但现在已不知所踪。
应昌金感到时间急迫,甚至萌发了“请横店徐文荣”的想法。“横店能在没有什么资源的土地上创造出旅游胜地奇迹,芝英有这么多文化遗产,应赶快抢救”。前不久,平顶山
应国墓考古组组长(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曾作《失落的古应国》专题报道)、河南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来芝英对应氏后裔的遗产进行考察,看了芝
英古村后,他惊叹道:“如此古镇全国难得一见。”
古朴的村庄、清幽的池水,走出两平方公里的“古迹”,与重脊高檐、深宅大院一街之隔的依然是机器轰鸣的城市喧嚣。很多时候很多地方,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一双双透过喧嚣读懂“文化”的眼睛。
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
浙江省
永康市芝英2平方公里分布81处宗祠、30幢大宅院,六旬老人着手申报吉尼斯纪录。自古就有“芝英驮(大)祠堂多”的谚语,不过,这只是芝英人一代代口口相传,谁也没想到会与世界吉尼斯纪录联系在一起。近段时间,芝英六村
应昌金老人绘制了“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图”,把81个祠堂、30处大宅院、11座道观、8块牌坊等等古迹都标入图12中,着手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与此同时,他还在编制《中华应氏三千年》上、中、下三本应氏家族宗谱,也准备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芝英不亚于水乡乌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汁原味的民居数量、历史古迹甚至比乌镇还多。”“芝英这么多古迹如不加保护,二三十年后有可能全部被毁。”“要让芝英祠堂古迹流芳百世,必须有一个热心人,而这个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经济实力,二是家人支持,三是有兴趣,四是有文化懂历史。”
应昌金如数家珍。
应昌金老人一边向芝英干部村民呼吁,一边寻访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弄清楚族谱记载,果然发现未经破坏的明末清初古建筑比南社多,古建筑的工艺档次也比南社高,虽然随着天灾人祸,芝英的古建筑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现存完整的祠堂就有50幢,经过小修葺能恢复原貌的有十几幢。应昌金说,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庙、里巷、牌门等构成,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等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但这些在芝英俯拾即是,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申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将会引来世界关注。
永康市芝英村是江南应氏始祖
应姓在全国来说是个小姓,在古代的中华百家姓中排列第173位。然而,应姓却是
永康市的大姓之一,尤其在
芝英街道一带,应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现在,大家生活富裕了,许多地方开始修村志、宗谱,作为应氏后人,应昌金也对应姓的来源产生了兴趣。
芝英耆老应昌金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终于查出南方应姓始祖是应詹。应詹在东
晋元帝年间(公元317年至公元322年),随元帝渡江南下,因功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忠国武平王。应詹死后葬于杭州,后迁葬永康芝英前山杨将军坛。应詹的长子应玄随至留居永康
官田(即今芝英一带)。
应昌金得出结论,应詹就是南方应氏的始祖。
应昌金的研究与不久前公开的《义乌应氏宗谱》对接,内容相符。
中国
国民党主席
连战先生欣然应允题写“重建应氏南宗始祖詹公墓志”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