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应用化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化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政府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制,格致科(即理科)设有化学门(相当于后来的化学系),工科设有应用化学门,化学门也设有应用化学课程。当时的应用化学相当于化学工艺,应用化学门大致相当于化学工程系。
同年(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在本科设有应用化学专业(当时称“化学制料科”),由此,应用化学作为一个专业正式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
1927年,浙江大学首建化学工程系,此后大学基本只设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专业陆续转入化学系或化学工程系。
1952年,中国学习前苏联的学制进行了院系调整,应用化学不再作为一个专业。但当时并无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少数院校仍保留或开办了应用化学专业。
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设应用化学专业,注明“是在高等工业学校中设置的理科专业”。
1970-1980年,一些多科性的工学院,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科院校,面对着科学技术整体化的趋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感到缺乏理科局限了学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纷纷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
截止于1976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学校仅为8所。
1986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分别设置理科与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代码分别为理科0302和工科2104。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将应用化学(理科0302)、放射化学(理科0305)、食品化学(理科0306)、辐射化学(理科另06)、农业化学(农科0105)、应用化学(医学·药学)(医药0905)、应用化学(工科2104)合并为应用化学,专业代码为070302,属化学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将原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70302)与海洋化学(部分)(专业代码071003)合并为应用化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70302,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属化学类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应用化学专业为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302,属化学类专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在对行业和区域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应对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应用化学专业(理科)
学生在较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化学工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工科)
学生在较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工程、化工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研发和设计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指导工业生产等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总学分以140~160学分为宜,包含课堂教学及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思想政治和德育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2.业务知识与能力
此外,应初步掌握1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3.体育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理论课程要求
应用化学专业理论课程以700-900学时为宜,其中选修课程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除讲授基本内容的课程外,各高校还应设置能够体现学科、地域或者行业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实践类课程要求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25%。化学实验教学不少于432学时。
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除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各高校还可增加特色实验内容。应加强化学实验室安全和防护教育,实验项目设计应绿色环保,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加强工程训练。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增加本校特色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再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编排,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理论课程
在完成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的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其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
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应用化学专业可以选择的内容:量子力学基础、统计热力学基础、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机化合物、重要金属酶、原子簇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
应用化学专业特别是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当强化的内容:传递过程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工程制图。
各高校在完成基本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应当注重传授学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绍重要的化学史知识,引入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性介绍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技能,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构建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与创业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建设逐层推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课程群,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创新与创业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应当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实验教学内容应覆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并达到实验教学的学时要求。
基础化学实验1人1组,综合性实验和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6人,且每位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应用化学专业特别是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当强化的内容:经典化工单元设备与操作。
注:此处只简要列出化学教学基本内容,详细内容参见《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应用化学专业(工科)应设置必要的化学工程设计与化工产品开发等教学环节。
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完成必要的生产实践环节。应用化学专业(工科)还应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
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有一定比例的应用性选题。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各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须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此处仅计算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不高于20:1。
应用化学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当应用化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教师队伍中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35 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
设备资源
基本办学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专业教学实验室
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实践基地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与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和相关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基本信息,选课指导,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
教材及参考资料
2/3以上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未采用正式出版教材的课程,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除教材和讲义之外,还应推荐必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图书与信息资源
提供必要的化学类、化工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含电子类图书)不少于2册。在校本科生数超过500人,当年进书量超过1000册即可。电子图书每种按1册计算,电子期刊每期按1册计算。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 200元,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新开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过去三年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已有设备总值的10%。凡已有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者,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已有设备总值的1%或者5万元,能够保证本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质量保障
应建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监控机制,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并注重听取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信息,并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
应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培养模式
应用化学培养过程中坚持专业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实施基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专业视野引领学风建设。通过构建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项口类课程等各种教学环节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学科背景下掌握深厚的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学会应用技术知识。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生化实验技能大赛、材料创新大赛、英语口语竟赛等课外作品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致力于集体文化建设的探索,重点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多层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应用化学培养具有坚实应用化学理论基础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适应从事精细化工、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生物化工、药物合成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产品研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宽口径高级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可报考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毕业人员从业方向包括化学实验室技术员/研究员、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化工工程师、销售代表、高中教师、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岗位,从事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开设院校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应用化学.学信网学职平台.
应用化学 开设院校.中国高校之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21:4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