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心理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3年,应用心理学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1987年11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及简介》中,心理学类目在原有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工业心理学专业,专业代码为1402,是中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前身。
199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应用心理学(071502)由工业心理学(理科1402)和运动心理(体育0603)合并而来。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由071502调整为071102。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应用心理学专业隶属于理学、心理学类,专业代码:071102。
培养目标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指导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具备基本的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在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能胜任有关心理学的初级培训、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4~6学分。
(1)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心理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掌握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能,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心理学及相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心理学的实证以及相关的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
(5)具有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6)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加工和应用国际心理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方向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心理学实验教学不少于80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构建心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心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实验——应用心理学见习与实习等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践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或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学期。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自然科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等。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生命科学主要包括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等。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学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核心知识领域
心理学的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等专业知识内容。
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文化历史论、生态论、渐成论、还原论等。
核心知识基础包括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历史发展、身心交互作用、神经系统、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群体心理基本规律、心理病理基本表现与机理、心理行为测量与统计方法和技术等。
(二)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强化或者增加某些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示例如下。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行为规范与品德等;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变态心理分类及诊断、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心身疾病、物质滥用与依赖等;个体心理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等;心理咨询的伦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等。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例示例一
心理学导论(96)、生物心理学(54)、人格心理学(54)、心理统计(5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90)、变态心理学(54)、发展心理学(54)、认知心理学(54)、心理测量(54)、社会心理学(54)。
示例二
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4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心理统计(108)、发展心理学(54)、心理测量及实验(72)、人格心理学(54)、生理心理学(54)、教育心理学(54)、社会心理学(54)、心理学史(54)、认知心理学及实验(72)、变态心理学(54)、心理咨询概论(54)、组织管理心理学(54)、人事测评与职业规划(3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6)。
示例三
心理学原理(56)、心理与教育统计学(54)、发展心理学(54)、教育心理学(54)、心理咨询学概论(54)、教育学(54)、人格心理学(54)、心理测量学(5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统计软件包及实习(54)、心理学史(54)、临床心理学(54)、异常心理学(54)、社会心理学(54)、心理测验及其应用(72)、认知心理学(72)。
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实践训练等。可采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除实验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等专门的实验课程以外,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和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均应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
在管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注重应用技能训练的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见习和实习环节。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训练和实践活动。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等提出明确要求,选题应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以及至少1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12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均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
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类工作任务。
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提出前沿性学术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熟悉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具有熟练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的能力;具有把科研成果融进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以及较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关心学生成长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生涯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能力。
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开展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指导,建立传帮带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提供国内外访学、合作研究等机会,严格执行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建立与学科专业一致的学术团队,提高专任教师的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科研和本科教学互相促进的机制。
健全基层教研组织,建立健全课程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设备资源
心理学教学实验室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实验教学计划需要,生均使用教学实验室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保证学生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和创新项目实验等为目的的实验需求;实验室应保障照明、通风、室温和隔音(噪声一般应控制在55分贝以下)设施良好;水、电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消防安全条件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应建立各项完备的规章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和更新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科学有效利用;实验室设备维护费(年)应保证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的3%以上。
心理实验应保障拥有常用传统心理实验仪器设备、综合心理实验台和常用心理测量工具,以满足开设实验课种类和数量的需要。仪器设备完好率要保证在95%以上;心理学实验常用传统仪器设备和综合实验台类应达到每3人一套(台)(大型精密仪器等示范实验设备除外)的要求;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100万元,且生均不低于5000元。
各高校须建有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基地。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与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有3个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提供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条件,并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完成专业见习与实习指导工作,每年提供不少于5周的专业实习时段。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权威机构规划或推荐教材,专业选修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4册(含电子图书);凡是折合在校生数超过500人的,当年进书量应超过1000册;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鼓励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堂。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新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教学及其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年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3%,或总额超过10万元。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具体来说,有保障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教授上课率高;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强化学生评估主体地位,评教制度完善,促进教学的效果好﹔具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专业培养定位与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应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的新问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教师培训;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根据社会发展及其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内容及其标准;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设定
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技能,掌握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鉴别标准,能够在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力资源管理、用户体验研究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医学背景下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紧盯与应用心理学有着紧密联系的精神医学。与医学结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在与精神医学的结合。
(二)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四大领域。课程类别包含科研创新训练类、创业训练类、人文或体育素质类、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类、会议报告讲座类和专业认证考试类等六类。课程性质包括了必修课程、任选课程、限选课程等。其中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知识拓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方向性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开设。与此同时,利用学院的精神医学教育资源,开设了精神病症状学、变态心理学等。通过各类课程的开设及相应实践环节的设置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以此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分方向培养: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以限选的形式开设了三个方向性课程组,包括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工业与组织心理方向、心理学研究基础方向。每个方向课程组开设1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方向选修课程总学分的2/3方可毕业。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验及见习课程设置: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统计与SPPSS应用等。对专业实践要求较高的技能型实践环节单独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心理测量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治疗技能训练、沙盘治疗、绘画治疗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同时,学生要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精神病症状学课程的见习。将书本上学到的精神疾病症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和巩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以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
实习环节突出医学背景优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基地以精神专科医院为主,这些实习基地的共同特点都是既具备精神医学学科的功能又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功能。实现医学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毕业实习安排在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科室共实习。利用精神专科医院实习,让学生了解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其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与学校人才培养“三性一型”的办学定位高度吻合。
(二)重点开展两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此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设置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优化基础课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强化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符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形成应用心理学的应用技能。
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来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教学手段。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除了增加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形式,如兴趣小组学习、学术沙龙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还在教学方法中引用科研支撑与教学平台互动的手段,支持本科生自主申请科研课题或参与科研活动,申报课题、利用实验室、创建团队。在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方式。
(三)坚持三个推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从新生入校开始实施,导师分配遵循随机原则,大一大二采取集中培养,导师负责督促学生进行读书汇报、社会调查和实践、文献阅读等;从大三开始进行分流培养,将一部分学生定位为“创新型人才”,另一部分学生定位为“实践型人才”,针对不同定位学生进行专门指导以促进其更快地成长。
坚持推进教学效果评价:应用心理学专业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特色在于,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方式,构建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的评估体系指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综合归纳法,每年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展“我最喜欢的课程”“我最喜欢的任课教师”的评选活动。
坚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心理学专业建立长效的本科生实习实训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学团队潜心教书育人,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加强四个驱动,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团队,通过对话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将专业所学应用到社会和职业发展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中突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加强实践教学能力:优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改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建设,积极与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多方位的实习实训体系。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科普活动,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调查和课题探讨,如旅游心理、生态心理等,不仅能够在科学实践中理解和验证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而提升本科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UPS协同育人模式来建设UPS三方优势互补的应用心理学“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转身”。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素养,采取引进优秀教师、在职培养教师、教师挂职锻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五)把握五个关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考核:改变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模式,即“平时作业——考勤——期末考试”模式,在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上下功夫,对课程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把课程考核延伸到课堂外,兼顾课堂内外、理论和实践,打造课程考核的新局面。
专项技能考核:建立专项技能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专项技能既包括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譬如三字一话,包括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辅导技能、心理测验等。
专业实践活动考核:专业实践活动可以包括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团体心理辅导竞赛等,也可以挖掘校内实践活动资源,与学校多部门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心理演讲、心理征文、心理科普宣传、心理测验、心理趣味沙龙等,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习实训考核: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不能流于形式,增加实习实训考核这一环节是为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在每一项实习实训结束之后,都会进行相应的考核来检验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考核:教师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索问题,将毕业设计的过程与实习实训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实践性研究课题。毕业设计考核贯穿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重过程、重态度,在反复考究的基础上巩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根据高校、中小学校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专业资源建设中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而高校内部心理学专业教师队伍中从事理论研究与专业教学的较多,而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较少,心理学教师理论教学能力较强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弱的问题。高校与中小学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和互补的关系,通过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将各自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共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过程。
在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中,高校可充分发挥中小学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共同体”作用,让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并可聘请他们和高校教师合作完成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如《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学》等的教学任务,另外还应注意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专家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让他们参与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评价过程中来,这样可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中就遇到的问题或困扰得到及时准确的解答,从而有助于其整体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理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继续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在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医疗卫生、监狱、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技术研发等工作,还可开办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儿童成长工作室等进行自主创业。相关职业资格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家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师、员工援助师等。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6:1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