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
宗教、
政治中心,这里有著名的卡纳克和
卢克索的神庙和宫殿,其中
卡纳克神庙是世界上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古庙宇。底比斯西岸的
山谷遍布着第十八至二十王朝间的多位法老和皇后的陵墓,被称为“
帝王谷”和“帝后谷”。
底比斯古城及其陵墓遗址是古埃及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
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
埃及古王国时期,法老孟苏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后,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底比斯也因此闻名。在以后的岁月里,底比斯遭数次入侵,逐渐走向衰落。前27年,一场
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
建筑瞬息间倾塌无遗。到了19世纪,只剩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乐园。现今
埃及的
卢克索和
卡纳克一带,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断壁残垣。
卡纳克神庙始建于前1870年,是
埃及法老献给太阳神阿蒙和
自然神、
月亮神的庙宇。后经历代法老的不断修建,形成了一个长1.5千米、宽0.8千米的庞大
建筑群。因附近村庄叫卡纳克,故神庙也以卡纳克命名。
离
卡纳克神庙不到1千米处就是卢克索神庙,用来祭奉阿蒙神的妻子
穆特。其规模仅次于卡纳克神庙,但同样雄伟壮观。神庙包括塔门、拉美西斯庭院、一个大厅和侧殿。大厅东面是个小型礼拜堂,墙上刻有
穆特穆伊亚女王和阿蒙神故事的浮雕。神庙北面入口处是雄伟壮观的柱廊,共有14根近16米高的石柱。这里的大部分工程是由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的,后来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增建了大门和庭院,并在门口竖立了自己的雕像。庙内原有两座
方尖碑,其中一座被
埃及19世纪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送给
法国,现竖立在巴黎
协和广场。
阿蒙神庙始建于3000多年前,经历了多次增建。神庙有十重巍峨的门楼和三座雄伟的大殿。庙内最蔚为壮观的是一座密林似的柱厅,竖立着排列整齐的134根需6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巨柱,每根高约21米,据说柱顶的圆盘可站近百人。石柱和殿堂墙垣上有生动精致的浮雕和色彩鲜艳的彩绘,记载着神和人的故事。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
方尖碑和多位法老后妃的雕像。
门农巨像是矗立在
尼罗河西岸与
帝王谷之间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由新王朝鼎盛时期的阿孟和蒂三世建造。巨像高20米,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巨像身后原为阿孟和蒂三世的葬祭殿,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
建筑,用为自己的建筑石料。到了
托勒密王朝,
建筑已经完全被破坏。人们认为石像是
希腊神话中的门农的雕像,就给石像取名为门农。更为著名的名字是“会说话的门农”,每当起风的时候,石像就会发出声响,像在说话或唱歌,十分神奇。
罗马统治时期发生的
地震使巨像出现了裂缝,
罗马皇帝命人整修,从此巨像便不再“说话”了。
在和
卢克索城相对的
尼罗河西岸的一条
山谷中,集中了许多法老和王室成员的陵墓,这就是著名的帝王谷。这些新王国时期的陵墓,
金字塔形式已被完全废弃,改为地下墓室,或在岩石上开凿墓穴。在这种新型陵墓内,阶梯、画廊和墓室开凿深度可达200米,墓道起伏曲折,左右各有厅室。厅室墙壁和拱形天花板上绘着彩色壁画,内容有
动物形状的神明肖像,也有耕耘、狩猎、宫廷欢乐歌舞的场面。
第十八王朝陵墓的特点是前室和墓室成直角,到了
第十九王朝之后,大多成了直线式。帝王谷中有著名的
拉美西斯二世葬祭殿和举世闻名的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他的葬祭殿规模极大,是
帝王谷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之一。进入
凯旋门,正面是高22米、上宽63米的第一塔门。由入口一直向前是第二院落,内有24根石柱组成的列柱室,顶部保存有色彩鲜艳的浮雕。左侧是第二塔门和第一院落,右侧是列柱室。列柱室入口并排矗立着4根
拉美西斯二世的奥塞里斯柱,前方是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的头部。葬祭殿内还保留有
拉美西斯二世事迹的浮雕:讨伐敌人、捕杀野牛等。
图坦卡蒙法老墓在1922年被发现时,是古埃及帝王陵中规模最小但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当时在墓中发现了3500多件
文物。其
棺椁共有七层,外面是四层木制棺椁,里面三层分别是石棺、硬木人形棺、黄金人形棺。最内层的黄金人形棺装饰豪华,工艺精湛,还用
蓝宝石、
玻璃等进行了装饰。棺内即为
图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面部佩戴着黄金面具。这个面具完成于公元前1350年前后,高54厘米,宽约40厘米,色彩绚丽辉煌,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年轻法老的容貌,现藏于
埃及开罗博物馆。
在岩石山西方,有集中的王妃陵墓,墓的规格虽不及帝王陵墓,但内部
壁画表现得自由奔放,和庄严肃穆的帝王陵墓完全不同。哈赛普苏特女王墓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里有因
希腊式柱廊和独具特色的岩雕而名扬世界的哈赛普苏特女王阶梯式庙宇。
哈赛普苏特是古埃及第一位女王,其陵墓位于底比斯卫城最北端。哈赛普苏特下令将自己的陵墓建在峭壁上,是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女王墓放弃了传统的陵墓格局,完全按山崖谷地环境的需要把整个
建筑设计成叠升的三层。台阶柱中央以平缓的梯道连接,最上层柱廊后是殿堂本部,其内殿凿于山崖中。正面柱廊为简单的方形柱,上层侧廊为刻有凹槽的圆柱。各种廊墙面均有彩色壁画,外观以清亮纯净的色调和作为背景的悬崖相呼应。这种
建筑手法被认为是
古代建筑中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典范。虽历经3000多年,大殿的浮雕仍保存完整。两层平台极其广阔,每层平台前设柱廊和通廊,配有极细腻的浮雕,内容为女王降生、女王出访
蓬特、众人搬运
方尖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