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岛群岛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北部群岛
庙岛群岛,也称“长山列岛”,是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北部(原长岛县)所辖32个岛屿的总称,主要岛屿有:南部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习称南五岛)和北部的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习称北五岛)及其它无人小岛。其中:最大岛是南长山岛,为原长岛县政府驻地。最小岛是小高山岛。南北岛距最长56.4公里,东西岛距最宽30.8公里。海岸线总长146.14公里,岛陆总面积为53.17平方公里。
名称演变
庙岛群岛,始称于清代。庙岛之名,源于群岛南部的庙岛上有宋代建的显应宫。清朝光绪以前,长山岛、庙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和北隍城岛有人居住,故称长山八岛。清朝光绪年间,称整个列岛称为庙群岛,后改称庙岛群岛。第一次解放期间,称长山岛。国民党军队占岛期间先称长山列岛(《山东省志·建置志》载: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庙岛群岛)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设长山列岛区,属蓬莱县)、长山八岛,1947年7月,为避免与辽宁省的长山列岛名称相混,改称东莱群岛。建国初,称长山岛。1956年建县后,改称长岛。再称庙岛群岛时间不详,20世纪末前后出版的《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烟台市志(上)》及《长岛县志》等官方资料,及一般合法的地图上都标注为“庙岛群岛”。
“长山列岛”之称谓,仍见于一些媒体,范围所指,基本与庙岛群岛一致。还有为区别于辽宁半岛以东的外长山列岛(一般也称“长山群岛”,不再称长山列岛),称“内长山列岛”,这些称谓并不多见于官方媒体。也见“庙岛列岛”等称谓,出处尚不明确。
庙岛,古称沙门岛,是囚禁死刑犯的地方。宋元以后,海上漕运兴起,此处四围有诸岛屏障,成为天然良港,从此日渐兴旺。岛上的海神娘娘庙(应显宫)。有资料称: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是不正确的。
此外,庙岛群岛中有人居住的10个岛屿,长山岛县居民习称南五岛和北五岛。
位置境域
庙岛群岛,包括以当地居民习称的南五岛、北五岛为主的32个大小岛屿。该群岛位于渤海海峡黄、渤二海交汇处,地处东经120°361-120°56',北纬37°53'-38°23'。北与辽宁省的老铁山对峙,南与蓬莱区本土相望,为渤海“咽喉”,卫京津“门户”。海岸线总长146.14公里,岛陆总面积为53.17平方公里。
岛屿分布
庙岛群岛,32个(《山东省志·建置志》称21个)岛屿呈南南西-北北东向展布。南部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习称南五岛)和北部的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习称北五岛)为有居民岛,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
最大岛是南长山岛,面积12.3平方公里,最小岛是小高山岛,面积0.0008平方公里。最高岛是高山岛,海拔202.8米;最低岛是东嘴石岛,海拔7.2米。南北岛距最长56.4公里,东西岛距最宽30.8公里。
岛屿形成
庙岛群岛,地处渤海下沉带东侧,系长白山系的分支,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
在元古代晚期,诸岛之间互不分离,与南北陆地连成一片,俗称“胶辽地盾”。在1.4亿年前的燕山构造运动及后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的断裂活动。从此,古老的陆块断陷分离成诸岛的雏型,从而形成渤海海峡。
自晚更新世以来,这里发生过3次大的海侵与海退,诸岛又历经了继承性的“雕刻”。在距今10万年左右的“庐山冰期”过后,气候进入间冰期的温暖阶段,冰川消融,大洋水量增加,海水上涨,超过了横亘胶辽之间的山垭沟,向古渤海湖及华北平原涌来,以至淹没了沧州(史称“沧州海侵”)。从此,已经发生断裂的“胶辽地盾”就成为海中之岛。
滔滔海水占据渤海几万年,大约从距今7万年的“大理冰期”开始,大地骤寒,冰雪禁锢,以海水蒸发为来源的陆地降水,大部分不能流回海洋,海水逐渐退出渤海盆地,昔日海底成了陆地,庙岛群岛又与千里平原连成一体,成为陆地上的山丘。
寒冷的气候到距今4.5万年前开始转暖,海侵又发生。这次海侵的规模比前一次更大,一直扩展到河北省的献县境内(史称“献县海侵”),在渤海沿岸也留下了这次海侵的痕迹。如辽宁省的蛇岛在海拔百米处有这次海侵留下的海蚀洞。蓬莱县北沟公社现距海岸4公里左右的北林院迎口山西北坡,还保留着完好的石英岩海蚀地形,并有5~6米高的海蚀柱。在庙岛群岛的海拔60-70米处,普遍存有海蚀痕迹。献县海侵之后,仍趋海退。
到了全新世,气候又进入冰期过后的温暖期。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再次上升。冰期时一度成为沼泽草原的渤海海底,再次变成烟波浩渺的大海。渤海役岸已推进到黄骅、静海和天津一带(史称“黄驶海侵”)。海蚀线达到北长山岛的九丈崖,大黑山岛北庄的“半坡”上(均距今海面约15米高度)。这次海侵过后,又开始大规模的海退。直至距今1300年(唐初),岛岸线才降到比现代岛岸线略高的地方。整个群岛仍处于“南升北降”的微变之中。
地质
蓬莱区长岛地区诸岛北邻辽东隆起,南连胶东隆起,处于胶辽隆起的接合部位。西邻渤海坳陷。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蓬莱群”,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岛陆构造简单,地层多呈单斜,断层规模较小,岩浆活动较微弱。
地层
为上元古界“蓬莱群”。豹山口组:下部以绢云千枚岩为主,夹含砾石英岩、滋铁长石石英岩和长石石英岩。上部主要为紫色、青灰色板岩夹长石石英岩和石英岩。主要分布于大竹山、小竹山、车由、砣子、高山、猴矶和砣矶诸岛。辅子夼组:下部主要为青灰色、紫色板岩与石英岩互层。上部为石英岩和板岩互层,厚度较大。分布于大钦、小钦、北隍城、南隍城、南长山、北长山、大黑山和小黑山诸岛。
上第三系:为两期火山喷发的玄武岩。下部气孔构造发育,局部有斑晶,斑晶为伊丁石化橄榄石。上部为深灰黑色、微密、坚硬的玄武岩,偶见斑晶,斑晶为辉石和伊丁石化橄榄石。分布于大黑山岛西部老黑山和北庄村西部沟谷,最大厚度70米,野外见有枕状构造及火山弹等,成不整合覆盖于“蓬莱群”地层之上。
第四系:多数岛屿均有分布,尤其在大钦岛、砣矶岛、大黑山岛、南长山岛较发育,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第四系按其成因分为残积层、坡积--洪积层、海积层。
残积层,由砾石和棕红色亚粘土组成,厚度一般为1-3米,系原岩风化产物,多分布于山丘地区,南长山岛分布较广。砾石主要为石英碎块,磨圆度差,呈棱角状,亚粘土由砂砾和粘土组成。坡积-洪积层,主要由砾石、含砾亚砂土和亚粘土组成。分布于沟谷两侧、山坡地带和平缓处。有的夹有砾石层,富含钙质,局部含姜结核。此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0-40米,有的厚度达60余米。
海积层,主要为砾石、亚粘砂土、粉砂、海生物遗骸和贝壳组成。分布于各大岛海岸平缓处。砾石为石英岩,多为球形,因此称“球石”。
构造
诸岛除基底长期隆起外,主要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和北西向威海--蓬莱断裂带所控制。这两组断裂为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新构造运动时期也有明显活动。推测诸岛为断块上升部分。岛陆上的构造线方向同区域一致,但不发育,规模亦小。
褶皱:北隍城岛向斜,轴部为厚层石英岩组成,翼部为石英岩和板岩互层。北西翼地层产状倾向南东,南东翼地层产状倾向北西。两翼产状变化较大,平缓处仅20°左右,陡处达80°。
南隍城岛东北端岭山褶皱,为一倒转向斜。轴向为北东向,轴面倾向南东,两翼产状倾向南东。组成向斜的岩性为石英岩和板岩。大黑山岛向斜,轴向北西,轴面近直立。南西翼倾向北东,倾角下部为20°,向上逐渐变缓,为10°左右。北东翼向南西倾,倾角下部为25°,向上变缓,为10°左右。两翼底部为石英岩夹板岩,轴部为石英岩。
其它诸岛,均为单斜层,产状有所差异。
断裂:南长山岛信号山北侧断裂为北西向,断层线走向为330°。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0°,显压扭性。
南长山岛叶家断裂,断层线走向为310°,基本与岛岸线平行。断层面倾向南西,显压性。
南隍城岛陀佛山断裂,断层线走向为40°。倾向130°,倾角55°。青灰色板岩被挤压破碎,岩层有牵引榴曲,显压性。
南长山岛北端西部海岸断屠,断层线方向与岛岸线一致,走向为25°。倾向北西,断层带有角砾岩。
北隍城、南隍城、大黑山和砣矶等岛的海岸处,有北东、北西向断层活动迹象,在海蚀微地貌形成陡峭的海蚀岸,节理较发育,石英岩呈碎裂状态。
岩浆岩
侵入岩:位于砣矶岛井口村北,有一闪长玢岩岩株侵入“蓬莱群”地层中,出露面积为0.1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构成霸王山。岩性为中性的浅成岩,具有微弱的蚀变,系中生代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喷出岩:为玄武岩,分布于大黑山岛西部一带。为新生代喜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地貌
长岛岛陆以剥蚀山丘和海岸地貌为主要特征。丘陵和山脉多与地层走向一致(南、北长山岛尤为明显),石英岩抗风化,组成山脊,板岩风化为谷。近海微地貌极为发育。
山丘
诸岛山势多为平顶山和半劈山。山体坡度一般为10-40°。除南长山、北长山、大黑山、砣矶、大钦和北隍城等岛有多山夹谷和局部小块平地外,多数岛屿为露海孤山(丘)。
海岸
诸岛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其中,南隍城、北隍城、大钦、高山、猴矶、车由和大黑山等岛的基岩海岸占其海岸总长的50%以上,并多系峭壁岩滩。由于其岩性和产状不同,形成形态多姿的海蚀洞、海蚀拱和奇礁异石。如南长山岛的“水晶宫”、高山岛的“神仙洞”、大黑山岛的“大顶洞”、高山岛的“龙头礁”、犁犋把岛的“宝塔礁”、南长山岛的“望夫礁”和小黑山岛的“狮子石”等。
在南长山、小钦、螳螂、小黑山和挡浪岛的南端,均有沙嘴。在大黑山岛和南砣子岛之间,庙岛和羊砣子岛、牛砣子岛之间,南、北长山岛之间,均有连岛沙坝。
在大竹山、南隍城、小黑山等岛的港湾处有沙堤堆积,形成现代泻湖。
凡有石英岩分布的岛屿,多有砾石滩,与岛岸线平行,呈台阶式分布。因各港湾的口向、海岸坡度和潮流不一,砾石的自然分选和磨圆度差异较大。
水道
渤海海峡,宽105.56公里,全县诸岛占据海峡五分之三的海面,将海峡分割成14条水道(海峡)。
老铁山水道,位于北隍城岛和老铁山角之间,东西走向,宽42.2公里,占据海峡五分之二的海面,主航道水深42-78米,泥沙底质。
隍城水道,位于南隍城岛与北隍城岛之间,东西走向,长5.6公里,宽1.5公里,主航道水深19-40米,泥沙底质。
小钦水道,位于小钦岛与南隍城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4.5公里,宽4公里,主航道水深40-50米,泥沙、砾石底质。
大钦水道,位于大钦岛与小钦岛之间,东西走向,长8.5公里,宽2公里,主航逍水深31-45米,泥沙、砾石底质。
北砣矶水道,位于砣矶岛与大钦岛之间,东西走向,长11.5公里,宽10公里,主航道水深31-50米,航道中部有一暗礁群(北礁),泥沙、砾石底质。
高山水道,位于高山岛与砣矶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4.5公里,宽8.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5米,软泥底质。
南砣矶水道,位于车由岛与砣矶岛之间,东西走向,西接猴矶水道,南邻长山水道,主航道水深10-25米,泥沙底质。
猴矶水道,位于猴矶岛与高山岛之间,东西走向,长6.35公里,宽7.5公里,主航道水深21-24米,泥沙底质。
长山水道,位于北长山岛与猴矶岛之间,东西走向,长17公里,宽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30米,软泥底质。
西大门水道,位于大黑山岛与小黑山岛之间,南北走向,长3公里,宽1.5公里,主航道水深7-11米,泥沙底质。
宝塔门水道,位于小黑山岛东侧,犁犋把岛与挡浪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2.5公里,宽1公里,主航道水深10-15米,泥沙底质。
珍珠门水道,位于挡浪岛与北长山岛之间,南北走向,长0.75公里,宽1公里,水道北深南浅,主航道水深6-14米。
螳螂水道,位于螳螂岛与挡浪岛之间,东北西南走向,长1公里,宽0.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8米,泥沙底质。
庙岛海峡,也称为庙岛水道或登州水道。位于南长山岛与篷莱角之间,东西走向,长31.5公里,宽6公里,主航道水深12-37米,沙砾底质。
港湾
庙岛群岛诸岛岛岸线曲折,岬湾交错,构成35处港湾。
长岛港湾,位于南长山岛荻沟、鹊嘴村西、塘里湾东南,湾口向西,西有庙岛,北有北长山岛、螳螂岛等环围。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100米,水深4-5米,泥沙底质。可避偏北、偏东诸风。
前口(原名寺后口),位于南长山岛乐园村南,湾口为西南向。滩长2200米,水深25米,泥沙底质。可避偏北诸风。
赵王湾,位于南长山岛赵王村东,湾口向东。滩长2200米,距岸200米处水深6.4米,沙石底质,湾口南北两端有礁石数处。可避偏西诸风。
王沟湾,位于南长山岛王沟村东,湾口向东。滩长420米,泥沙底质,距岸200米处水深3.6米,湾北有北石礁群,湾南有四黑石礁群。可避偏西诸风。
连城湾,位于南长山岛连城村西,北起玉石街南端,南到黑石嘴村北。滩长1020米,湾口向西,距岸60米处水深3.4米,软泥底质。句避偏东诸风。
玉石东口,位于南长山岛、北长山岛之间,玉石街东侧,湾口向东北。滩岸长1000米,水深1-6米。可避偏西诸风。
孙家口,位于南长山岛孙家村东北,湾口向东北。滩长810米,距岸50米处水深4-5米,石底。可避偏西诸风。
半月湾,位于北长山岛嵩前村北,湾口向北。滩长926米,泥沙底质(近岸砾石底),5米等深线距岸125米。
山后湾,位于北长山岛海螺山东北,湾口向东。滩长1130米,水深3-5米,20米等深线距岸150米。泥沙、贝壳底质。可避偏西风。
北城湾,位于北长山岛北城村南,西至花沟村南岸,湾口向南。滩长3163米,水深3-4米,泥沙底质。可避偏北偏东诸风。
店子西口,位于北长山岛店子村西,湾口向西南,滩岸中部有一突出岬角将该湾分成南北两湾。南湾滩长908米,北湾滩长525米,水深2-4米。可避北风和偏东诸风。
塘里(原名庙岛塘),位于庙岛东、长岛港湾西。南北长5500米,东西宽3000米,水深3-5米,泥沙底质。由于庙岛、螳螂、北长山、南长山等岛环围,湾内风平浪静,历有“天然良港”之称。
北口,位于庙岛西北部,北山与羊砣子岛之间,湾口向西北。滩长1300米,水深4米左右,软泥底质。可避偏东诸风。
西口,位于庙岛西、羊砣子岛与牛砣子岛之间,湾口向西。距岸100米处水深3米左右,滩长1550米,湾口中南部有岩礁。可避偏东堵风。
南口,位于庙岛山前村南,该口由庙岛南端山岬与牛砣子岛连成“凹”形湾,口向朝南。东西长500米,退潮时干出100米,2米等深线距岸200米,口外水深3-5米,泥沙底质。可避偏北诸风。
庙岛锚地,位于庙岛与小黑山岛之间。周围分别有北长山岛、螳螂岛、挡浪岛、小黑山岛、庙岛环围。长宽各1100米,水深5-10米,泥沙底质。可避偏苯诸风。
北庄湾,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东,湾口朝东。滩长500米,水深2-7米,泥底(近岸为沙砾底质)。可避偏西诸风。
船旺湾,位于大黑山岛船旺村东,湾口向东。滩长600米,湾北侧有一连礁沙颈,南侧有一连岛沙脊,距岸100米处,水深2米,软泥与贝壳底质。可避东、西、南、北诸风。
大濠口,位于大黑山岛大濠村南,湾口向东南,东起小濠西南嘴,西至大濠村西岭。滩长650米,踉岸140米处水深5米,石底;距岸250米处水深10米,泥沙底质。可避北、东北风。
后口湾,位于砣矶岛后口村与霸王山之间,口向东北。滩长800米,水深8-10米,泥沙底质。可避偏西偏南诸风。
砣子湾,位于桩子岛东北、砣矶岛磨石嘴东南,湾口向东南。滩长2000米,水深4-12米,最深处达21米,泥沙底质,可避偏西、偏北诸风。
大口塘,位于砣矶岛大口村南,湾向内陆凹入,湾口向南。滩长800米,低潮可干出200米,高潮水深1-2米,距岸500米处水深3-5米,软沙泥底质。可避东、西、北造风。
井口湾,位于砣矶岛井口村南,湾口向南。滩长250米,泥沙底质,低潮时可干出40米,距岸100-200米处水深5-7米。可避偏东、偏北诸风。
吕山口湾,位于砣矶岛吕山口村南。湾口向南。滩长422米,泥沙底质,距岸50米处水深7米。可避偏北诸风。
庙下东口,位于大钦岛小浩村南,湾口向东南。全长1150米,距岸100米处水深8米,泥沙底质。可避西、西北、北风。
大钦西口,位于大钦岛北村西,湾口向西。全长550米,距岸50米处水深4米,泥沙底质。可避偏东诸风。
东口,位于大钦岛东村东,湾口向东。全长800米,距岸50米处水深3-5米,500米处水深16米,泥沙石底质。可避偏西诸风。
门前湾,位于小钦岛村村南,湾口向南。全长900米。距岸50米处水深5米,砾石底,距岸100米处水深10米,泥底。可避北和西北风。
小钦西口,位于小钦岛西中部,湾口向西,湾西北角有一向南伸延的礁群。全长800米,距岸30米处水深5米,板石底质;距岸100米处水深10米,泥底。可避偏东风。
东菜园湾,位于南隍岛东南,湾口向东。全长1500米,水深5-18米,泥抄底质。可避偏西诸风。
南城口里,位于南隍城岛北,湾口向东北。两侧均有岬角伸延,形成凹入口。全长910米,5米等深线距岸120米。细沙、贝壳、泥底质。可避偏西、偏南诸风。
南菜园湾,位于南隍城岛南,湾口向西南。全长400米,5米等深线距岸120米,湾口有一浅滩,细沙底质。可避偏北诸风。
山前湾,位于北隍城岛山前村南,湾口向南。全长724米,距岸100米处,底质为砾石、岩石,水深3米;100米外底质为沙、贝壳,水深5-10米。可避偏北诸风。
山后湾,位于北隍城岛山后村东。湾口向东。全长470米,湾两侧有岬角突出,砾石底质。距岸50米处水深2.7米,100米外水深7-8米。可避偏西诸风。
城东口与鹰窝口,位于北隍城岛东南,湾口向南。湾中间有岬角突出,东段称鹰窝口,西段称城东口。全长756米,底质为贝壳泥。距岸80米,水深5米,100米外水深10米以上。可避偏北诸风。
地理环境
气候
属亚洲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3%。因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加之海水的调温作用,四季特点是:春季风大回暖晚,夏季雨多气候凉,秋季干燥降温慢,冬季风频寒潮多。
海况
潮汐,长岛海域的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其规律是一昼夜两涨两退,俗称“四架潮”。潮流方向由左向右转移,一昼夜转一圈,称之“四开流”。潮汐一涨一退,需12小时24分,一昼夜两涨两退共需24小时48分,按阴历推算,半月形成一个周期。因此,初一和十六、初五和二十的潮汐时间是对应的。
阴历三十到初四、十四到十八大涨大退,俗称”大汛海”。其余时间,潮速慢,潮流小,俗称“死汛底子”或“死沉底子”。潮高地理分布北部较南部高,8月份平均高潮高,砣矶岛为212厘米,南长山岛为143厘米。潮差分布,砣矶岛为124厘米,南长山岛为119厘米。平均高潮间隙,砣矶岛为10时10分,南长山岛为10时4分。平均低潮间隙,砣矶岛为4时6分,南长山岛为3时53分。大潮升砣矶岛为163厘米,南长山岛为161厘米,小潮升花矶岛为130厘米南长山岛为131厘米,平均海平面砣矶岛为89厘米,南长山岛为90厘米。
潮流,长岛海域的潮流,主要水道多为东西流,港湾多为回湾流。北部水道为西流,南部水道为东流。这种“北进南出”的规律在冬季尤为明显。
夏季海流,南部海区一般在0.6-1.03米/秒之间,大黑山岛海区最小,为0·6米/秒;北部海区一般在1.25米/秒左右,砣矶水道最大值达3.7米/秒。港湾回湾流的流速更小,砣矶岛的后口湾仅在0.4米/秒左右。
海浪,长岛海域的浪型,主要为“风浪”。秋季和冬季偏北风浪,夏季偏南风浪。浪高的四季变化是:冬季(10月~翌年1月)月均浪高1.1米,春季(2-4月)月均浪高0.47米,夏季(5-7月)月均浪高0.5米,秋季(8-9月)月均浪高0.8米。历年(1960-1981年)年大浪高平均为8.6米,极端最大浪高达10米,出现在北隍城岛海区;浪高周期(A峰-B峰时间单位)变化平均为3.4秒,最大周期为13.9秒。
海雾,长岛海域雾日较少,年平均雾日为28天,多为平流雾,少为辐射雾。春、夏两季海雾最多,占全年海雾日的86%,多集中于6-7月份;秋冬两季雾日较少,其中9-10月份最少。
海冰,长岛海域由于受黄海主流性海流的影响,冬季水温相对偏高,海口、港湾无冰封现象。南部诸岛在严冬季节有时出现少量的岸沿薄冰和冰脚,对生产和交通无影响。
浮游生物,长岛海域浮游生物含量很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据1985年调查,浮游生物量年平均为288.7万个/立方米。其中,浮游植物占98%。
水文
庙岛群岛,海域宽阔,水深多在30米以内,人工养殖能够利用的海域面积6万亩。
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由于岛屿山势坡度较大,雨后地表经流迅速入海,加之海岛地质构造多系破碎性的石英岩,蓄水能力甚差,所以,总体属贫水区。较大的岛屿有基岩裂隙水和疏散岩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中。据1984年调查,10个有居民岛屿的淡水资源总量为388.9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35.68万立方米,人均36.4立方米。
风灾
庙岛群岛,以风灾为魁。建国前,因风灾造成的海损事故尤为惨重,上百渔民遇难灾事也经常发生。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风灾之患相对减少。1950-1985年,重大风灾20次。
但同时,作为动力,风能资源丰富,是西伯利亚和内蒙古季风南下通道,年平均风速6.86米/秒,有效风速8279小时,风功率密度比陆地高20-40%,是中国三大风场之一。岛区已经建设有大批风力电场。
土壤
庙岛群岛土壤有棕壤、褐土和潮土3个土类。下分6个亚类、7个土属,11个土种,总面积为79149亩。棕壤土类:俗名石碴土,全县只有棕壤性土1个亚类,为变质岩母质风化物。面积45325.9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7.3%,主要分布于山丘中上部。土体厚度少于30厘米,土壤质地粗疏,表层沙砾多,蓄水能力差,养分含量少,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褐土土类:有淋溶褐土、褐土和潮褐土3个亚类,发育于马兰黄土母质区。褐土土类,土体深厚,通体有石灰反应,pH值7左右,养分含量高,适耕性较好。面积为33064亩,占土壤总而积41.8%,主要分布于山丘中下部和部分滨海平缓地。以南长山、北长山、大黑山和小黑山岛较为典型。另在砣矶、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和庙岛也有发育。潮土土类:俗名淤土。有盐化潮土、滨海卵石土2个亚类。面积759.1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9%,主要分布于滨海平缓地。其中,滨海盐化潮土分布在北长山岛嵩前村西北部,潜水埋深2米左右,耕性一般,生产性能差。滨海卵石土,分布于北长山岛北城村。潜水埋深3米左右,耕性一般。
植被
庙岛群岛植被面积53514.069亩,占岛陆总面积的67.6%。主要分布于较大岛屿上。山丘岭地上部,木本多为赤松和黑松,草本多为羊胡草和茅革。中部,木本多为刺槐、黑松和棉槐,草本多为蒿子和山菊花。下部,木本多为杨树、柳树、刺槐、泡桐和棉槐,草本多为茅草,沿海一带有碱蓬等。
经济概况
经济发展
群岛居民以渔业生产为主。旧时虽然渔业资源丰富,在日伪占领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渔业生产倍受摧残。1948年比1936的渔船减少40%,网具减少80%。建国后,迅速恢复发展,1957年渔船增至1870只,捕捞总量达14590吨。60年代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开始开辟远洋渔场,实行多种作业,捕捞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捕捞总产量为48270吨,是1949年的8.8倍。进入1980年代,渔业生产坚持“以养为主,捕养结合”的方针,1985年总产量38725吨,其中捕捞15955吨,养殖22770吨。仅养殖扇贝产量达697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年农业总产值49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99%。1990年代初,通过“耕海牧渔”发展战略,成为全国较早的小康县。几经起伏,海岛旅游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支柱产业。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GDP的37%来自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的60%以上。
工业生产始于30年代,时仅有小型工厂、作坊。70年代起,服务于渔业生产的工厂企业迅速发展。现已有18处船厂,16处水产品加工厂。县船厂可自行设计、制造136千瓦的木壳租110.25千瓦钢壳渔轮。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39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01%。交通、邮电均称方便。1982年敷设海底电缆18.8公里,与烟台电网并联相通,邮电海底电缆110公里。岛上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宋朝期间的古遗址和古墓群等17处。天后宫始建于宋朝宣和四年(1122),现内设博物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境岛礁星罗棋布,处处风光佳丽。月牙湾、宝塔礁、九门洞、罗汉礁尤称绝美。“海市”“海滋”时有所见。
2017年,原长岛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71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577元。
土特产品
庙岛群岛,海域宽阔,适合人工养殖的浅水海区3万余亩。渤海海峡为百鱼洄游必经之路,海洋捕捞得天独厚。主要鱼虾类有鲅鱼、鲐鱼、比目鱼、花鱼、鲭鱼、带鱼、鲳鱼、鲈鱼、真鲷、河豚、对虾、鹰爪虾等30种。各种藻类119种,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紫菜、牛毛菜等。贝类有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紫海胆、牡蛎、贻贝、泥蚶、红螺等19种,海参资源也极丰富。特别是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命名为“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扇贝之乡、中国海带之乡”,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
长岛有“候鸟旅站”之称,每年春、秋两季南北迁徒经过的候鸟近200种。药材资源也极丰富。陆地有石龙子、酸枣仁、防风、元胡、蝎子、土元、蝮蛇等569种;海洋药物有刺参、石决明、海胆、海马、海龟、玳瑁等154种。此外,砚石、球石、燧石、磨石和盆景石也有一定藏量。
刺参,分布于各岛周围海域。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适宜刺参生长的海岸线长96.5公里,占海岸线总长的67.6%,资源面积6平方公里。蕴藏量达741.2吨,达到商品规格的为91.8吨。1983年,开始采取人工育苗放流稚参和在海域内进行人工投石筑礁,改善刺参的生态环境,资源增殖效果显著。
皱纹盘鲍(通称鲍鱼),主要分布在长山水道以北临岛海区,俗有“鲍鱼不过珍珠门”之说。1980年代初,在长山水道以南临岛海区相继发现有零星分布的鲍鱼。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全县皱纹盘鲍分布的海岸线长58公里,占海岸线总长的40%,资源面积1.3平方公里。总蕴藏量为35.3吨,达到商品规格的为13.8吨.
扇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大钦岛和小钦岛附近海域,是捕捞生产的专项之一,1958年年捕捞产量2500吨。由于酷捕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原扇贝场的资源大部枯竭,1963年后,已形成不了生产规模。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大钦岛西北海区、大钦岛东村外缘海区、大钦岛西南大礁、二礁海区和砣矶岛尽头子海区,为扇贝新的栖息区。1976年,开始全人工筏式养殖扇贝试验,1985年养殖面积达5000亩,年收获量6970吨,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
光棘球紫海胆,主要分布在北部诸岛及大竹山、小竹山车由岛周围海域。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资源面积5.7平方公里,蕴藏量283.5吨(鲜品),达到商品规格的62.1吨。建国后,最高年(1982年)产量为350吨。1977年,加工成半成品出口日本。1980年,开始制作少量罐头。
牡蛎,主要分布在南长山、北长山、庙岛、大黑山、小黑山、南砣子、鱼鳞、猴矶等岛屿潮间带的岩礁上。1970年代中期,年产牡蛎肉约13吨左右(其中国家收购3吨左右,其余群众自食)。1970年代末,由于酷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明显下降。据1982年水产区划调查,牡蛎分布的总而积为0.5平方公里,资源蕴藏量为1303.6吨(鲜品,折鲜肉65.2吨)。长岛食用牡蛎历史很久,古代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牡蛎皮。清代诗人宋琬咏《牡蛎》诗云:“悬崖簇簇缀蜂房,醒酒偏宜子母汤。何物与君堪娣姒,江瑶风味略相当”。
砣矶砚,亦称金星雪浪砚,是著名的名砚之一,系砣矶石加工而成。此石分布于砣矶岛磨石嘴村西北的山崖之下,质地油润细腻,细中有锋,柔中有刚。成砚后其色黑泽如漆,且又金星闪烁,胃浪腾涌,具有研不起沫,下墨甚利,涩不滞笔,油润而不吃墨之特点。宋代始来石制砚,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砣矶砚自清代即成贡品。乾隆皇帝得砚存故宫博物院。1979年,砣矶砚始有少量出口。
石盆景,亦称砣矶盆景,系砣矶盆景石加工而成。此石主要产于砣矶岛,以霸王山北部近海处出产的为最佳,属浪蚀条带绢云千枚岩,含云母40%,石英30%,绿泥石25%,其它物质5%。1981年,砣矶镇工艺美术社制做的山水盆景,远销日本、美国。
燧石,俗称火石,属石英岩。诸岛均有分布,以大黑山岛和螳螂岛出产的为最佳。其质地硬而脆,碰撞冒火,耐蚀耐磨。含二氧化硅99.5%以上,含铁0.05%,其色泽浅淡,多为乳白色、米黄色、亦有白中带青、灰里透蓝、红中间紫及玫瑰色、烟褐色等。燧石加工,可做磨光机的最佳衬里,也宜做建筑饰料。1974年,曾销往日本和新加坡。
球石,在诸岛港湾、连岛沙坝及岛端沙嘴处均有分布。尤以北长山岛的半月湾、大黑山岛马石嘴、南隍城岛的南菜园湾、大钦岛西口的球石圆度高。钢厂、化纤厂用以催氧、滤氧;陶瓷厂、油漆厂用做球磨机的填料。球石的观赏价值很高。游人多选择图案优美的馈赠亲友,留作来岛纪念。在建筑上多选择形状类似的、色泽各异的球石,装饰门面,铺设甬路。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球石曾出口日本、阿尔巴尼亚等国。
磨石,产于砣矶岛磨石嘴村西海边处。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砣矶磨石即被开采利用。50年代末,始有个体户开来加工运往烟台销售。1964年至1965年,由集体经营,最高年产100吨左右,大部分销往外地。此石属千枚岩,呈灰黄色,具丝绢光泽,质地油润,含云母和少量二氧化硅。蘸水磨蛎起浆,俗称“细磨石”,利具磨蛎不倒刃。
旅游开发
1980年代,长岛县(今属蓬莱区)开始在庙岛群岛进行旅游开发。1985年山东省将烟台的长岛、蓬莱阁景区,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4个景区组成的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5年,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当时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
海陆交通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至明朝,庙岛群岛都是中原地区进入辽东的两条捷径之一。明《全辽志》记载:“金州旅顺关口南达登州新河水关岸经五百五十里水程,适中海岛名曰羊埚,有石碣上镌南岸达北岸共五百五十里,两日内风力顺可到。先至晚抵旅顺洎岸,次日辰时自旅顺发航,至晚抵三岔河泊岸。各岛相接如驿递。”登莱的海船可直抵辽南四卫至吉林船厂的中转站,开原老米湾。再从老米湾转吉林船厂,由吉林船厂航行至庙街。
港口
1929年前,长岛无码头。船只装卸直接靠岸或用舢贩驳运。1929年,东北海军在南长山岛寺后村(现乐园村)前口和鹊嘴村西口各建木质码头一座,可靠小汽船。1948年,东莱群岛设治局建码头两座。一座在鹊嘴村西北,长80米,顶宽10.7米,高潮时水深3米。原为石质,建国后多次修补,灌注水泥,现仍使用,称“老码头”。另一座在砣矶岛大口塘东侧,长90米,顶宽6.8米,石质。因码头附近居民多为姜姓,故称“姜家码头”,此码头于建国初废弃。
建国后,驻军建码头16座,地方建3座。其中,长岛港分建为商港和渔港,砣矶大坝和大钦岛东村安全港为渔、商兼用港。南长山、砣矶、钦岛、隍城为群众重点渔港,庙岛、大黑山、小黑山为一般渔港及避风港。
长岛港,是原长岛县唯一进出岛通道。位于南长山岛的长岛港湾。1973年6月,长岛县建港委员会开始筹建,1974年4月1日正式施工,1977年4月1日建成。码头引堤长280米,宽13米,主体码头长150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靠500吨级轮船3只。货场面积13800平方米,并建有工具库、供水房和零担房。1982年,在货场建仓库500平方米。1985年,港口吞吐量为16.4万吨。2004年3月10日长岛港正式接收长岛渔港作为货运码头,成为客运、货运合一的综合性港口。
航运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岛内一般货物主要靠军船、渔船、客船捎运,大宗货物如粮、煤、沙、石等则雇用外地运输船运输。1970年代后,国家组派船进岛营运,开辟了蓬莱-南长山岛-北长山岛-砣矶岛-大钦岛-北隍城岛客运航线。1958年4月23日,又开辟了南长山岛-庙岛-小黑山岛-大黑山岛航线。1976年,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长岛港。在南长山岛至蓬莱、南长山岛至大黑山岛、北五岛开辟有定期班船。并与旅游公司船一起开辟有南长山岛-庙岛-宝塔礁-大黑山岛-车由岛的旅游航线。境内有大小码头13座,分商港、渔港,可分别停靠500-1000吨级轮船。
公路
民国时期,长山八岛修通南长山岛的乐园村-鹊嘴村-连城村、乐园村-后沟村-黑石嘴村及北长山岛的北城村-嵩前村-店子村、店子村-花沟村-北城村4条公路,总长16公里。其它诸岛亦修筑道路,共计14公里。1950年至1957年,驻岛人民解放军在各岛修筑公路共计74.5公里。其中,南长山岛16.4公里,北长山岛12.3公里,大黑山岛6.6公里,砣矶岛11公里,大钦岛7公里,大竹山岛2.2公里,北隍城岛11.2公里,南隍城岛7.8公里。
1960年3月,驻军重修南、北长山岛间的连接工程(玉石街),当年10月竣工。大坝长1050米,基宽45米,顶宽10米。到1985年底,共有公路78公里。
社会历史
建置
庙岛群岛,全境为原长岛县所辖。县以长山岛而得名。秦至隋均属黄县。唐以后属蓬莱县,于岛上置大谢戌。宋于岛上置驼基(今称砣矶)、沙门二寨,为流放犯人之地。元于沙门岛上置戍军。明曾驻军长山岛上屯田,均为海防要塞。
1928年6月国民党东北海军进驻长岛,设民政局,与蓬莱县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翌年正式设长山八岛行政区,直隶于省。1933年10月改置长山八岛特区,仍隶于省。1935年3月该特区撤销,复并入蓬莱县。同年6月又恢复长山八岛特区,直属于省。1937年1月改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5年8月共产党设长山岛军政办事处,10月撤销,设立长山岛特区,属胶东行政区北海专区。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设长山列岛区,属蓬莱县。1949年8月长山列岛解放,复置长山岛特区,仍属胶东行政区北海专区。1950年5月北海专区撤销,改属新设立的莱阳专区。1956年5月撤销长山岛特区,成立长岛县,仍属莱阳专区。1958年12月,长岛县与黄县一起并入蓬莱县,原长岛县行政区域设立长岛人民公社。1962年4月,改建为长岛区,仍属蓬莱县。1963年6月国务院批准复置长岛县,县机关驻南长岛寺后村,历属于烟台专区、烟台地区、烟台市。
1985年,长岛县设长山镇、砣矶镇、北长山乡、庙岛乡、大黑山乡、小黑山乡、大钦岛乡、小钦岛乡、南隍城乡、北隍城乡等2镇8乡,共40个村。
2017年,长岛县辖8个乡(镇、街道)2个开发管理处,4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20年6月19日,山东省撤销蓬莱市、长岛县,设立烟台市蓬莱区,以原蓬莱市、长岛县的行政区域为蓬莱区的行政区域,蓬莱区人民政府驻登州街道钟楼东路1号(原蓬莱市政府驻地)。
人口
长岛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宋朝为发配犯人之地。元朝兴海运,岛上居民增加。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因倭寇经常袭扰海岛,朝廷下令将岛民全部迁移到篷莱县西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调集中营军400名官兵屯种南、北长山岛,后留岛入民籍。清朝初期,岛民奉旨外迁而空岛。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朝廷下令招沿海迁民,归复田里。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官方为鼓励外迁的岛民回岛开垦土地,颁发“执票”,确保通行。同时,推行“招民劝耕”和“盛世滋生,永不加赋”的政策,岛上人口遂大量增加。1990年,总人口38893人,其中农业人口29232人,非农业人口96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48人。有汉、回、满、朝鲜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7人。2017年末全市(县、区)总人口4.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8万人。
文化
距今890年的庙岛妈祖显应宫是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妈祖官庙,距今6500多年的北庄史前遗址是中国渔猎文明的代表,与农耕文明代表西半坡有等同历史价值,被考古学家称为东半坡,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严文明定位长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海洋文明由此发祥”。
显应宫,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始祖庙。建庙后,南、北船民每年七月举办盂兰会,请戏班唱戏,船只云集,商贾往来,堪称盛会,历时近800年,至清朝末年才逐渐哀落。
军事
由于庙岛群岛位于渤海海峡黄、渤二海交汇处,为渤海“咽喉”,卫京津“门户”,属海防前线,在军事上,称长山要塞。近代,外国舰队曾先后7次途径长山列岛,闯入渤海,进犯京津。包括: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大沽地区3次登陆作战、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津之战、1904年日俄争夺辽东地区之战、1914年日军从旅大长发,攻占青岛之战、1937年日军大沽北塘登陆作战等。发生在岛上的历史上战事很多。明代有倭寇入侵长岛、明军与孔有德之战,清代日军侵占隍城岛、大黑山岛战役等。北伐战争中,有东北海军第二舰队歼灭张宗昌残部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多次在此攻击日军,曾攻克砣矶岛伪军据点、袭击南城伪军据点。
最知名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长山岛战役。即1949年7月-8月解放军解放长山岛的战斗。由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许世友担任总指挥。由华东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参战。共调集帆船390只,汽船44艘,编为4个中队。由于7月底遇台风袭击,船只受损,到8月11日18时,开始总攻,12日南、北长山岛,大、小黑山岛,庙岛和大、小竹山岛全部解放。8月13日,部队接到台风警报,进攻北五岛战斗暂停。19日台风息,砣矶岛、钦岛、隍城岛的残敌均乘船逃窜,20日长岛全境解放。战役中,毙敌200余人,俘敌1305人,缴获各种火炮15门,轻、重机枪72挺,长短枪1095支,炮、枪弹28万余发,舰、船10只,汽车4辆,粮食190吨。此次战役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先例。在战役中,解放军指挥员牺牲47人,负伤224人。
新中国成立后,庙岛群岛仍然是中国海防部队驻防的重点区域,群岛诸岛驻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边防部队。
胜迹
礓头(长山尾),地处南长山岛的东南端,为黄海、渤海交汇处,三面环海,丘迭山连。山峦,松柏葱郁,四季常育,每逢春秋,过往候鸟多在此羁旅,林中百鸟啭鸣娓娓动听,海湾,卵石晶莹,海水清澈;岩岸,涵洞幽深,礁石棋布,是垂钓的佳地。登上山巅近看:海面养殖浮具纵横成行,恰似海上田园;一条沙坝伸入海中,俨同蛟龙戏水。远眺:列岛隐约,渔舟穿梭;每逢薄雾缭绕之时,南望蓬莱丹崖,仙阁凌空,宛如海市蜃楼。
烽山,位于原长岛县城东侧,高125米,古为烽火台。1984年,建旅游点。翌年,次峰建候鸟标本展览馆,馆内陈列鸟类标本200余种,展现了鸟儿翻飞、觅食、追捕、登枝、求偶和啼啭的各种神态。主峰有雄鹰雕塑,高8米,觉4米,与蓬莱阁遥遥相对。主峰两恻有飞檐画栋的亭阁。沿盘山公路可达次峰,从次峰拾阶(205)而上可登主峰。站在峰顶,南眺篷莱仙阁,西瞰原长岛县城全貌。逢晴日清晨,红日初出,海面金波荡漾,水天相映,霞光灿灿,旭日跃海而出,此景胜过泰山观日出。
望夫礁,位于南长山岛北端。站在玉石街北部向东南望去,礁石酷似一位渔家妇女怀抱婴儿期待着出海的亲人归来。望夫礁周围礁石密布,水中饵料丰富,可供游人垂钓。
玉石街,亦称“一宿街”,位于南、北长山岛之间。《(增修)登州府志》记载“南北长山相距五里,中通一路,广二十余丈,皆珠矶石,名玉石街”。玉石街原是一道天然的珠矶石长滩,清末民初,每逢落潮时节,两岸群众尚可往来,后为海潮所断。1960年,长岛驻军在玉石街上建起长1050米、宽8米、高出水面3米的拦海大坝,沟通了南、北长山岛的往来。此坝跨海凌波,气势雄伟,漫步其上,清风宜人。1983年,在大坝顷端建成两座亭楼(系海缆房),如鸥鸟展翅,腾跃欲飞,颇具风彩;大坝西侧,海如瑶池,庙岛、烧饼岛、宝塔礁点缀其间,那雄浑古雅的显应宫,那堆雪扬花而奔驰的舟楫,那流光溢彩的养殖浮具……构成一幅海市佳图;大坝东侧,远含大、小竹山和车由岛,向北可望砣矶、钦岛、隍城诸岛。每当风胜潮高,东部辽阔的海面上,呼啸的涌浪扑天而来,撞击坝身,惊涛飞旋,瀑布倒泄,声若雷鸣,甚为壮观。
半月湾,古称北口,位于北长山岛嵩前村北,长约1公里,依山而伸,抱海而卧,形如新月。50年代末,驻军在此建靶场,根据海湾形状取名半月湾。1979年9月,叶剑英副主席至此,赋诗称月芽湾,故又有月芽湾之名。夏季,湾内波平浪缓,水似明镜,山石树木映入海中与蓝天白云的倒影相辉映,宛如神仙府第;秋冬之际,波涌浪翻,玉飞珠溅,如积千层白雪。滩头五彩球石,珠园玉润,美如珠矶,令人爱不释手。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作《北海十二石记》赞美长岛球石:“……又多美石,五彩斑斓或作金色。熙宁已酉岁,李天章师中为登守,吴子野往从之游。时解贰卿致政退居于登,使人入诸岛取石,得十二株,皆秀色粲然。”半月湾水质纯净,是天然海水浴场。1981年,作为风景区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3年9月,县政府开始筹建半月湾公园。1985年,建成千米大坝百米长廓和月牙亭。盛夏,游客坐于廊中野餐,把酒临风,信有身处仙境之感。
九丈崖,位于北长山岛西大山北侧,西临珍珠门。崖高60多米,截然若劈,嵯峨壮观。立于崖下,只见一片青赭,上接苍穹,下临大海,噶岩横出,摇摇欲坠,崖底礁石密布,如凳如床,形状各异。夏季到此野营,清凉幽静,甚是惬意。秋冬之时,每当北风怒起,浪涛激石,势如飞雪漫卷,声若钟鼓合鸣,心胸为之豁然。
珍珠门,位于北长山岛西北瑞与挡浪岛之间,宽约1000米,深约20米,是长岛南北海上交通要道之一。从挡浪岛东望,大西山石壁上的花纹似两条龙,10米外有一礁石,当地人称“赖赖蛛”(即蜘殊)礁,遂有二龙戏珠之说,珍珠门即得名于此。
显应宫,又名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座落于庙岛北部。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福建商贾和船民筹资兴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杨国栋奉旨鼎建扩修。清朝和民国时期又多次修葺,形成规模较为宏大的古建筑群。建筑分外、前、中、后四院,南北长166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8300平方米。有戏楼、前殿、钟鼓二楼、大殿、后宫、长岛航海博物馆等建筑。
九门洞,位于大黑山岛庙山东临海处(《山东通志》、《登州府志》和《蓬莱县志》皆误记在砣矶岛),由9个海蚀洞组成,故名。洞口锗落有致,远望如城门排列,气势魏峨,洞内曲径通幽,串廊迂回。清晨,旭日东升,丹曦盈洞,别有一番景致。最南端的石洞和北端相临的自然地势因开山劈石而被破坏。
大顶洞,位于大黑山岛北部五顶山(也称半劈山、破半山)下。洞外为悬崖峭壁,陡峭如削;洞口高20多米,宽约3米,可乘舟而入;洞顶凸凹不平,怪石倒挂,泉出石罅,点点坠落,更显得水曲洞幽;洞深30米处,豁然高敞,如厅似堂,有一高大的石柱顶立当中,将大厅分为左右两廊,左廊深处,闪出两个拱门,恰如两个内室,一室有阳光照入,分外明亮。右廊深至40米处,需涉水方可探奇,侧旁有洞隙,可通至山的西侧,洞外有一石礁,平洁滑润,似玉琢牙雕,上有自然“窗口”,“阳台”,望去如楼似阁,俗称“假楼”。
宝塔礁,位于犁犋把岛北端,高21米,中部直径约5米,形似宝塔。该礁系由地层构造断裂,海蚀风剥而成。《增修登州府志》对此曾写遣:“……岛外一石,突立波中,酷肖浮屠,为舟行出入门户,名宝塔门”。宝塔礁不仅是海上奇景之一,还是宝堤门航道的天然航海标识。
狮子石,位于小黑山岛北端临海处。高11米,从西望去,犹如一头雄狮卧伏于岸边。狮子石的东北耸立着宝塔礁,雄狮犹如日夜守护宝塔的“卫士”。每当海风袭来,惊涛拍岸,浪溅轰鸣,那“雄狮”似在振鬣狂吼,堪称一绝。
车由岛,古有沙磨、沙帽、牵牛、车轴岛等名称。面积为0.044平方公里。四周陡壁如削,一条人工开凿的逶迤小道悬挂山腰,游人拾阶而上如登天梯。岛上春夏栖息着无数海鸥,飞起时可遮天蔽日,着陆时似雪压山顶,故有“万鸟岛”之称。
神仙洞,位于高山岛的西南端,因洞内酷似神仙幽境而得名。洞分两口,互相贯通,每当海潮涌入,煞似虎啸龙吟。洞外悬崖峭壁,如劈如削;洞内清凉高敞,幽深曲回。若驾舟驶入,清风凉气扑面而来,潺潺水声加筝箫合鸣,清音悦耳,两侧石壁有紫电青光,异彩眩目,奇幻迷离,仿佛进入仙境。
砣矶石浪,是砣矶岛西部和北部岩岸的海蚀奇观。石属浪蚀条带绢云母千枚岩,内含云母、石英、绿泥石和多种矿物成分,石色有赤黑白蓝。由于风剥雨蚀,海拍浪噬,一块块石壁被勾勒出多姿多彩的图案,有的似彩云追月,有的似江河奔流,有的似龙飞凤舞,有的似禽兽嘻戏……游人至此赏石,恍如置身于天然的艺术回廊之中。
砣佛山,位于南隍城岛东南端,高71.8米,上有石刻,清代曾以“弥陀礁”作为名胜记入《登州府志》。山顶有数决奇石,半边就地半边悬空,令人耸然。中间一石,刻有棋盘,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线条清晰,格子方正,传说为佛家在此下棋所留,故又称为棋盘山。山侧有一石洞名镜石洞。洞口左侧有块长方形壁石滑润如鉴,熠熠生辉,只要海上有过往的舟楫,那石镜便映出船姿帆影。
罗汉礁,又名佛爷礁,位于南隍城岛小岭山东北端,高13.5米。远望形似屏心静气、面北叠坐的老僧。每逢春夏季节,海上流雾滚滚,“老僧”雾里时隐时现,更显“仙气”十足。清代《山东通志》和《蓬莱县志》对其都有记载。
香炉礁,长岛多处有香炉礁,唯南、北隍城岛之间的香炉礁最著名,高3米,酷似香炉。如逢海雾弥漫,那香炉真象是在烧香焚纸,烟云缭绕。
海市,自古以来,长岛就以出现海市奇观而闻名。来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此写下脸炙人口的海市诗。元代志书《齐乘》曾记载列岛“历历海中,苍秀如画,海市现灭,常在五岛之上”。海市一般出现在夏秋之交,风微浪平之日,忽见海天之间出现幻景,或呈山川江河,或呈村庄田园,或呈亭台楼檄,或呈城廊闹市,可望而不可及。
海滋,多出现在晴日风停波平枯潮之际,只见海天浑为一体,远望舟楫如漩空中,岛屿形状变化多端,或跃至半天,或两端翘起,或上下分离,或呈各种几何图形,面貌全非,扑朔迷离。真是“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此景持续时间较长,比海市较为多见。
生态
1981年中国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227种中日候鸟保护名录,长岛观察到的达158种。为了有效地保护各种鸟类,198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长山列岛等11地为鸟类自然保护区。有12个岛被划为猛禽自然保护区,其中鸟类集中栖息的北隍城岛、大黑山岛、大竹山岛、砣矶岛和南长山岛的礓头被划为重点保护区,车由岛、高山岛和猴矶岛被划为鸟类特别自然保护区,以利夏候鸟的集中繁殖。
2001年6月,山东省省政府批复成立山东省庙岛海豹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西太平洋斑海豹,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21:28
目录
概述
名称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