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新
玉雕艺术大师
庞建新,字念森,1958年生于上海,山东临沂人。他自幼喜欢书画雕刻,有极强的美术功底,中学时就用核桃雕刻出获奖作品“核舟记”获得全国性奖项。1976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玉雕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任雕刻师、设计师,后由于表现出色又获得在中央工艺美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三年的机会于1986年在此进修三年,短短三年的学习或许对于他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庞建新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很勤奋,也很努力,就像海绵一样的吸取一切能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当时学府中有很多名家名师授课,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近代书画大家范增先生都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建新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些中国当代顶级大师们,聆听他们的亲身授课,学到了很多他们的艺术创新思想,或者这便是之后成就他艺术事业发展最好的奠基石。正是这最最宝贵的三年时间,让他有了向这个时代的顶级大师们学习的机会。在近四十年的玉雕生涯中,庞建新先生对中国玉雕事业兢兢业业,曾协助刘忠荣和张迎尧两位大师撰写学术论文,并且指导和培养了很多现今青年一代的玉雕新秀,在业界受到一致的认可以及倍受尊重,其作品更是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个人经历
庞建新,山东临沂人,1958年5月生于上海,从事玉雕36年;
1976年至1979年,就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玉石雕刻专业;
1979年至1986年,上海玉石雕刻厂鸟兽车间雕刻工、厂技术科科员;
1986年至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进修;
1989年至1994年,上海玉石雕刻厂先后担任车间雕刻工、设计师、车间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公司、上海玉雕厂创作设计人员、新员工培训教师。上海玉雕厂第一批国家高级技师论文辅导老师;
1994年至2003年,历任台资华严玉雕厂雕刻师兼总设计师、刘忠荣工作室第一任总设计师、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人员玉雕教师;
2003年至今,创建上海念森琢玉工作室;
2012年5月,获得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授予的《国家艺术大师》称号并获得《中国海派玉雕大师》称号;
2012年7月,获《中华玉石雕刻艺术大师》称号。
获奖记录
玉雕历程
俗语有云“玉本天成,好玉不雕”。不仅仅是源于好玉的天然神奇,自然之韵味;更因为好玉的不可多得,可谓雕一分,少一分!可是,“玉不琢又不成器”,庞建新先生坚信这一点。因为他知道,每一块璞玉都具有它天然神奇的鲜明特征,也就是其天下无双的唯一个性。“读玉于心”一直是庞建新的座右铭,琢玉必先读玉,更求读玉于心!每一块玉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生命故事,在庞建新看来只有读玉懂玉,唯有在这种类似于与玉“初识相恋”的快乐中,你才能细心品味、慢慢体会到玉本身天然的神态、特有的色泽,才能扬长避短更深层的表达出玉的内涵,成就一件理想的艺术品。世界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多注意生活中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因为他们随时都会发生预想不到的事,也许就是在那不轻易见,出乎意料的瞬间查出灵感的火花。
自古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讲究缘份的。每一块玉都有自己的一段生命故事。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之需求过度的乱挖滥采,想得到一块上等璞玉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有着这样一位“琢玉人”,在玉雕界他另辟捷径,独树一帜,专注于“差玉”、有瑕疵的玉,通过其精心的读玉,巧妙的设计,常常都能很好的抓住玉料的神韵,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表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美,让人赞赏不已!他就是曾获得过“全国玉雕百花奖”的庞建新先生。
庞建新自有属于自己的一段人生!
他行事低调,为人质朴;却又在中国玉雕界独树一帜,另辟捷径!当今,在“大师”满天飞的时代,建新自号“琢玉人”,是深知艺术源于生活的。“琢玉修心”,进入念森工作室,你便能看到上海书协副主席刘一闻老师对他的期许。他专注于“差玉”,有瑕疵的玉,在他精心读玉、巧思设计之后;每一块玉器都能展现出其真实朴拙、本质无华的神韵!“且卧红尘于身后,仰天长笑悟人生”!在其新疆糖白玉作品《笑弥勒》中,浅黄色的弥勒半卧于红糖玉椅之上,刚柔反差明显,色泽对比强烈,人物和山石很好的融合为一体,把佛家空欲自在的大境界披露无遗,真是巧夺“鬼斧”,堪比“神工”,其作品表达出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美,让人不觉惊叹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欣赏庞建新先生的玉雕作品,你会沉浸在恬淡的美意里,简单的笃定中。庞建新先生生活在大上海,长在闹市里,能在胶着与浮躁的氛围里坚守一方淡定,实在难能可贵,而又以淡定简雅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神悦己达人,就更属不易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代颇为需要像庞建新先生这样的玉雕家了。
观其佳作《春天里》,那片蜷卧于残荷破叶之上的团鱼,轻触小爪,徐徐探头,动态可掬,趣味盎然;在微微的寒风中,于暖暖的阳光下,仿佛迎接着提前到来的春意!与建新先生一直有着深厚情谊的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张迎尧老师如是题跋:“残荷迎风辞旧岁,团鱼探首觅新春”!
生活中的庞建新先生,性格爽直,处世极为低调。他有着广泛的艺术兴趣,除了玉石雕刻颇有心得之外,他对书法以及音乐等都有相当多的涉猎。他说,有时夜半醒来,也会把玩一会儿玉雕佳作,感受神通宇宙的那种超然;在这种摩拓过程中,可以领悟和理解古质而优美的线条。写书法或听音乐,也是于静默中与古人交流、对话,丰富自己思想,对玉雕创作也都大有裨益。这些都是他玉雕外的“余事”,但却大大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广泛的艺术兴趣。庞建新热爱生活,也喜欢动物,在他的工作室里有很多如鱼、龟、青蛙、蟹等动物题材作品,但其中有一件作品对庞建新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每每说起,庞建新总是难抑心中激动,那是在一次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在欣赏完庞建新玉雕作品后对其赞誉有加,并当场亲自挥笔为一件乌龟造型的作品起名为《龟寿日月》,用行动来赞许庞建新在玉雕艺术的成就。龟乃四灵之一,古人将龟视为吉祥的象征,而现代的人也常用龟来祈求长寿。想必村山富市先生当时此举不光是纯粹的赞许中国有庞建新如此优秀的艺术人才,应包含着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或许是期望着中国的玉雕艺术能经久不衰,又或许是希望中日两国的友谊也能天长地久。
每当与友人谈起玉雕艺术或是中国文化,总有说不尽的话,但又不会为了突出自己而滔滔不绝。记得有一天晚上,与业内的一些朋友围着茶桌,在灯下谈论中国人对玉的创作与欣赏,从事玉雕行业三十几年的他,却语气平和;张弛有度的言谈,谦虚而儒雅,使人与其交谈没有任何的压力,融洽的气氛中,每个人都能尽道己见。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艺术家,甚至伟大的行动者。”我想庞建新先生能创造出这么多优秀作品与其品格是分不开的。
专注于化普通为珍奇,巧妙地将各种美学元素组织在一起,反应出一种思想理念和观赏意识的突破,这在玉雕艺术界还是独出一格,艺术特色鲜明。从中足可以看到庞建新先生艺术形象思维通变的特色和善于在联想中寻找创作灵感的特质。
作品介绍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琢玉何尝不是如此!庞建新先生喜欢书法,爱好音乐,更热爱生活!他常说,玉雕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可能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或者一首曲子,或者是源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水雾冰霜等等,总之灵感是瞬间而至的。一块玉料,几经琢磨,终无好的构思,于是搁置不用,可能在家中已放几个冬夏,落满了灰尘,但就在阳光斜射到的那瞬间,不经意的偶然一瞥,突然就串出“火花”,便创作出了一件经典之作。
童子戏蝌蚪
他在进行《童子戏蝌蚪》创作之前,一块玉料,近百次在手里反复揣摩,灯光下、马路上、石桥边不断构思联想,但就是没有满意的方案。直至有一天午饭时,在回首的刹那看到水缸里的游动的金鱼,联想到了去乡间农家访友看到小朋友们在水田里忘形捉蝌蚪的情形,于是脑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童子戏蝌蚪的画面。极大的利用了蝌蚪固有本色以及夹在中间的一层黑色水线,那双沾满泥浆惹人爱怜的小手正好巧借材料中的一层黑色,微微翘起的小臀,嬉戏田间的欢笑;整体性、趣味性,以及自然的神韵,完美结合融为了一体,相互辉映,和谐自然。使每一个观赏此作的人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静下心来回首往事,追忆曾经少年,并意识到“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莫不对生命现出无限的感慨,作品似乎从侧面在暗示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荷叶青蛙
自然天成的玉石相间,此玉也算是瑕疵中特性很奇特的材料。本因去石而留玉,但玉的部分极可能会所剩无几。将石的部分为衬托,使之成为荷叶依附之处,极为细腻的玉质部分雕琢为三个小青蛙,石玉的肌理效果对比强烈,色泽对比鲜明,可谓巧雕作品中的佳作。
富甲天下
在作品《富甲天下》(甲鱼)的创作上,这是朋友相托的一块带皮玉牌料,出于对庞建新先生作品的喜爱和对他本人的信任,对这块料会做出什么作品来并没有特殊的要求,甚至什么时候来取也没说,只说一句,好了给我电话,我们一起去喝茶。庞先生本是性情中人,几乎没有考虑就直接答应了。看着朋友的身影渐渐远去,走进室内从桌上把料拿在手里端详,是一块非常好的原料,略带鸡油黄的原皮,糯糯的,白白的,尺寸不甚大,油性却是很足。雕刻一件作品对于任何一个琢玉人来说,都算不得什么难事,可要创作出一件得意之作却得付出不少心血,好玉也是可遇不可求啊!建新先生越看越心生欢喜,越看越爱不释手,然而看着看着,他却忽皱眉头,微露难色,随手饮尽桌上杯中的清茶,然后轻轻地推开门,往花园走去。天色渐晚时分,他又转进进工作室,放起古筝《广陵散》,沉寂在案旁,这是他的习惯,每当创作遇有不畅时,他总是索性抛开手中活计,听听音乐,让思绪在音乐的节奏中飘来飘去,不算解脱,也不是寄托,只是还原一种本来生活。就当音乐转为《渔舟唱晚》时,庞建新的眼睛突然一亮,那光芒中明显的得意与释怀,不言其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又一件作品跃然出世了。正是《渔舟唱晚》中的渔农相互之间的欢快问答场面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由鱼而想到了甲鱼,中国玉雕文化向来注重体现祥瑞,鼓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于是一件活灵活现的作品在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拿作品放于在桌上,小甲鱼懒懒晒着太阳,骨碌骨碌极为有神的一对小眼睛,腹部软骨状的结构,厚厚的裙边,活泼灵动,极具张力。用此块玉来表现,很能体现观察的质感,再看金色的回纹勾边,写实中透着古朴,书卷气,金石味扑面而来。其传神之至,让人恍若置身尘外,有心静神明之感。之所以有如此杰作不仅是出于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完美主义者的固有个性,更是由于庞建新先生对自我艺术创作的严格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港台艺术收藏家推崇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龟寿日月
在一次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在欣赏完庞建新玉雕作品后对其加,并当场亲自挥笔为一件乌龟造型的作品起名为《龟寿日月》,用行动来赞许庞建新在玉雕艺术的成就。龟乃四灵之一,古人将龟视为吉祥的象征,而现代人也常用龟来祈求长寿。
翡翠玉龟
庞建新先生也有一件作品名为《翡翠玉龟》与其《富甲天下》之作的产生颇为相似,只是在《翡翠玉龟》制作中,取代音乐的是庞建新先生的另一大爱好—书法。庞建新先生对中国书法有着十分的钟情,每当心有所虑,或是梅雨时节,亦或恰逢佳节,其都会研墨对宣,挥抒心怀,还专为书法请教诸多名家,写得一手好字。正所谓艺术相通,在有着广泛艺术涉猎的琢玉匠师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有一天,他又买了一块很普通的翡翠。对于很多玉雕师来说,这块翡翠绝对排不上高的档次,可庞建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对于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庞建新先生往往能发现不曾为世人所遇的美,在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之后,结果时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琢玉人”的雅称也由此而来。回来后随手将这块翡翠放在书桌上,起先并没有想要对其进行创作。又是一个雨天,窗外阴雨霏霏,连日不开,无聊间信手书写之余,不觉意识到已搁置有些时日的这块翡翠,只是还没心思对其雕琢。随狂风渐起,纸随风动,书兴也愈浓,而翡翠正压在其书写宣纸的一角,四平八稳,犹如一只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的“玉龟”!就在那一刻间,庞建新先生看到了一件直让人爱不释手的《翡翠玉龟》。在这件作品里,他很好的利用了近似龟型的翠玉原皮,通过强调僵住背皮的自然肌理效果表现形式,突出龟的苍劲,古拙,对比强烈;同时,也显示出了庞建新先生的逆向思维创作到位,质感,节奏感十足。‘于无声处听惊雷’,观赏此作品,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墨玉龟
由于常年风化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表皮肌理的岁月苍痕感,哈密瓜似的墨玉表皮用来表现龟背,表达寓意了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健康的祈求的文化内涵。玉璞于美,这件形、质、色的结合之作,巧妙的表达了设定的艺术效果,可称为巧雕中的一中艺术表现手段。
和田玉腊肉
灵感往往在我们不经意时光顾,就像那天边的流星,在我们看到它的美时,往往是它逝去的一瞬间。无心的人任其闪过,而艺术家却会把它在作品中还原或升华。庞建新先生收藏有一块《和田玉腊肉》,实属天工之作,大自然之中的鬼斧神品!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广西特有的猪肉石。广西猪肉石,属天然石种,多系沉积岩、变质岩,是玛瑙类矿物在自然漫长岁月的累积下,在不同时间点杂质影响下逐渐形成;而此腊肉是正宗的和田玉,原皮原色,玉白质密,油性十足!你看那焦黄的“猪皮”、厚厚扑闪出油光的“肥肉”,直让人垂涎欲滴,其匠心独具的再配以红椒、葱姜和“大蒜”,生活趣味更浓!此玉无疑对庞建新是灵感的一次升华,其观察到位,判断准确,与其多年赴新疆跑苏州苦苦觅来的结果也是分不开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玉已有人将价出到千万以上!我们知道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灵感则是琢玉人平时对事物的观感和心性,观察从身边不起眼的每一个事物,从内心深处去感受事物最有意义的精华部分。创作的很多素材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庞建新的收藏中有一块《和田玉腊肉》,实属天工之作,大自然之中的鬼斧神品!
玉雕钟馗
庞建新的玉雕《钟馗》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佳品。作品玉质细腻温润,设计巧妙,庞老师俏色妙用将钟馗的面部,蝙蝠及小鬼的头部都以黑色巧雕,尤其对作品钟馗面部表情予以深刻、细致、形象的雕琢,令其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作品整体线条生动流畅,层次丰富,风格独到,黑与白运用恰到好处。玉雕艺术大师庞建新以一颗年轻的心态来创作包含个性色彩的作品,发挥最大的创作潜能,通过形象思维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施以高超的玉雕技艺,形神兼备地诠释了人们心中不惧邪祟、刚直不阿的钟馗形象,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活力。
巧雕钟馗的玉料是好多年前庞建新在苏州光福的一个地摊上买的,最初他拿到这块玉料的时候,曾构思着雕刻一只雄鹰,在白玉中展翅飞翔,如果完成想必在经过庞建新精雕细琢后也将是一件不错的作品。可是在庞建新心里,那还不够完美,雄鹰虽好,但要真正利用好这块玉料上特有的黑白相间的色彩,似乎雄鹰的构思又太过普通,欠缺一点。一件要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作品不光有琢玉人精湛的工艺,还一定包含着匠心独运的构思。庞建新为了这块料费尽思量,从其形态、质地,颜色的深浅,纹理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摸了个透。他时常把此料拿在手中把玩寻思,脑海中不断地飞舞跳动着各种题材的造型……。却源于一次朋友聊天地不经意间,提起了辟邪的话题,瞬间迸发了灵感,那玉石中黑白对比、浑然天成的部分不是恰好可以做钟馗的头部巧色吗?真是太棒了……。正因为这意外的不经意间最终定下了“钟馗”的主题。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中记载“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扈氏国终南山阿姑泉人也,生于甘而居于泉,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直不阿,不具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故名噪天下也!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信仰,人们在春节、端午、开工、开盘、破土、开业、开庙、开台、谢土、乔迁、庆丰、婚寿、祈福以及重要庆典活动时,都会悬挂钟馗画像或跳钟馗傩舞。祈盼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福禄寿禧安。中国古代画圣吴道子还创作了画有钟馗像的艺术精品。岁月悠悠,至始至终,虽不能完全考证钟馗故事的真假,但人们对这个传说中“驱魔大神”的信仰仍绵延至今,经久不衰。中国传统民俗中,最吉祥的字眼莫过于“福”,每逢新春佳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户上贴大红福字。古往今来,在源远流长的祈福文化中,最受人们青睐的祈福吉祥物不胜枚举,独占鳌头的却是一种其貌不扬的小动物,那就是蝙蝠。因为“蝠”与“福”同音,寓于了好运气与幸福,乃是一种吉祥象征。钟馗捉鬼是为了辟邪保平安,而钟馗怒斩蝙蝠,却不是要杀蝙蝠,而是要取“恨福迟来”的意思,祈盼让幸福早点来临。《钟馗》作品玉质细腻温润,设计巧妙,庞建新俏色妙用将钟馗的面部,蝙蝠及小鬼的头部都以黑色巧雕,尤其对钟馗面部表情予以深刻、细致、形象的雕琢,令其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作品整体线条生动流畅,层次丰富,风格独到,黑与白运用恰到好处。无论从外观造型,制作精细度,材料的合理利用上,都匠心独具,巧夺天工。玉雕艺术大师庞建新以一颗年轻的心态来创作包含个性色彩的作品,发挥最大的创作潜能,通过形象思维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施以高超的玉雕技艺,形神兼备地诠释了人们心中不具邪祟、刚直不阿的钟馗形象,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活力。《钟馗》绝对是件值得收藏的玉雕佳作。
艺术风格
任何一块美玉,都有自己独特的神韵,交给谁雕,雕琢什么题材,都可能产生天差地别的视觉效果,以及产生不同的人文价值!由于玉料多是源于天然,大小、造型,无不受制于此,也正是这一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才有了“因材施艺”,“鬼斧神工”、“化腐朽为神奇”等经典的创作设计。
如果是大自然恩赐的一块完美玉石则根本无需人为地过分雕琢。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机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琢玉人常常面对的是有些欠缺有些瑕疵的玉料,甚至是被一般人判为“废料”的不可用之材而煞费苦心。但庞建新却与别人不一样,他更偏爱于专注“废料”和有瑕疵的玉,因为他更擅长在细节中表现玉石的那种天然纯朴之美。任何一块曾经不起眼的玉料,经过庞建新的一番精心思量和妙手巧雕后,忽然之间光彩照人,甚至达到气死回升的境地。庞建新兴奋像我展示他手上一块正待完成的作品——傍晚的夕阳,余晖洒进了池塘,橙光溶入水中。微风追寻着太阳的脚步吹皱了水面,化成涟漪,缓缓地拂动着荷叶,像是聚光灯下那律动的舞台,几只活泼可爱的青蛙正谐意的趴在灵动的荷叶上尽情地歌唱。好一派天趣盎然的场景。我不禁握于手中反复的欣赏,虽是还未完工之作,仍不惜感叹此作有着鲜活灵动的“好意境”。庞建新问道:“不错吧!”,“确实不错,非常成功的作品,而且可以算你的代表作了!”,“这不是一块好料,仅仅是朋友花了不到百元淘来的。放我这里让我看看有何作为,却连自己也没料到最后能做成现在这模样。”庞建新笑着说道,“连我自己也爱不释手”。我差异切惊讶地回望他一眼,转而又回神于作品中的妙不可言……。
自古以来,琢玉人的创作就像在做梦。多少佳作,就像一首首无声的诗,一个个神秘的梦。只有把艺术创作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琢玉技艺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庞建新的作品不仅仅依靠他娴熟的技艺还有赖于设计、创意和本身的艺术修养,是经验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这不是花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得到的,是一天一天沉淀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中国玉文化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每当与友人谈起玉雕艺术或是中国文化,庞建新总滔滔不绝,有说不尽的话。庞建新认为,玉的运作中蕴含着极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但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能体现的玉本质属性,对于不同的玉质他将如何表现玉石之美?又如何创新,体现自然万物之趣,而又将怎样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玉雕艺术?他一直在不断地专研这些课题。作为艺术制作,材料是载体,如何将不如眼的玉料巧妙的传达自己的制作思想,化腐朽为神奇,庞建新觉得实在很有意思。
当然除了玉石雕刻颇有心得之外,庞建新也常常谈及他那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是音乐欣赏。庞建新觉得音乐艺术就和他的玉雕艺术一样,有时激情澎湃如贝多芬的《命运》,有时荡气回肠如陈钢的《梁祝》,有时柔情似水如舒曼《梦幻曲》……,音乐使他心情放松,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每首经典的乐曲在他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与领悟,他将音乐艺术变化融汇到玉雕艺术中,每每说起音乐带给他玉雕创作的点点滴滴,眼中总闪耀着激动的光芒,就像他成功完成一件佳作,或者寻觅到一件宝物。
琢玉是窥镜自照,每一翻雕琢打磨都射出琢玉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有一点,庞建新一直深信不疑,人做不好,玉肯定做不好。古人言玉德,必称君子。与庞建新相交多年,深知他的为人。生活中的庞建新,性格爽直,处世低调,也是一位极为孝顺的儿子。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作为儿子的庞建新,平日里无论多忙,他总会按时回家陪家人一起共进晚餐。据闻前不久庞父突然急病入院,建新抛下手中一切工作,衣不解带的守在床边照顾,一陪就是好几天未眠。庞建新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人长期来的支持与鼓励,在他的心里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市场持续升温。水涨船高,玉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以玉石创作的精品更是成收藏热宠,优质玉器作品十年涨了近百倍!然无论构思、设计还是成品,最为出彩的地方却正是“出位之思”,而这亦是一种创造,作为琢玉人,庞建新会比一般人更理解。目前藏玉赏玉的往往都是少数高端客户,想要让中国的普通百姓都能享受玩玉的愉悦,就必须聚焦那些不起眼的边角玉石,以超人的智慧与技巧,在低价玉种中,雕琢令人惊叹的洞天之趣,使美玉这一从前的皇家飞燕,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是庞建新的必由之路。也是他成功的基础。“世之美玉,皆出昆仑!”,但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伐,真正完美的玉料资源正在逐步缺失,“玉不琢不成器”显得尤为重要,出彩的创意构思将是万里长征走出的最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期待着庞建新在艺术道路上会有一次崭新的飞跃,创造出更多千姿百态的,富有创意的作品,以满足普天下大众百姓的玉道之求。
业绩成就
创造特色
充分利用一块璞玉的唯一性,视其形,质,色,瑕的不同个性,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以巧雕的表现新式,很好的结合起来,特别的是将每一块璞玉中遗憾的瑕疵,使之成为创作的天赐。在符合玉雕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读玉于心,力求每一件作品的成功。
主要成就
历年来作品曾获:百花奖、神功奖、天工奖、玉龙奖等。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上海美化生活(工美)杂志,《国家艺术》杂志,发表过多篇玉雕论文。
心得体会
从事玉石雕刻工作36年来,从专业学校到工厂而后又回到学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使自己深刻体会到:中国玉雕艺术有着别样类工艺美术种难以取代的地位。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符号和极难掌握的工艺要求。要求成为一位真正的琢玉人——难。
多年来从玉雕的表现形式之一巧雕艺术多有一些心得。每一块璞玉,形,质,色,瑕都是唯一性的,通过切磋琢磨,才得以体现每一件作品的独到意境。但是关键在于设计(一相胜九功),主题设计如何,决定了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
琢玉人得文化素养,美术功底和审美情趣,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如今中西文化融汇和碰撞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特别值得当代琢玉人去用心思考,很难但特别有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2 22:0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