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城
昆山市淀山湖畔的千年古镇
昆山市淀山湖畔的千年古镇度城度城村古名度城镇,镇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有史可查的如凌万顷的“玉峰志”,还有“一统志”、清陈元模的“淞南志”等都有记载,“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在度城潭畔筑城驻守,度城由此得名。”
历史背景
度城村人不叫度城叫“独城”,相传度城是吴地东南最富裕的村落,当时人鼎兴旺,独一无二的,所以叫独城,后来因“独”与“度”谐音,文人就称为度城。淞南志关于记载度城古镇时有这样一段话:“镇在淞南淀湖之滨为黄巢所筑邑志亦然居民稠密烟火相望鱼庄蟹市甲用东南亦古镇也”并把度城写入古绩篇。自古以来,度城人对度城的另一种说法是“水独城”,度城三面环水,土地肥沃,农耕、渔腊发达,经济繁荣,建国前夕,“华野”攻上海的一支部队百余人路过度城也在度城休整了几天。可见度城是块风水宝地。民国初期,度城及度城潭周边聚集着九个自然村,居住着三、四千人,每天到度城上市的人有三、四百人多之。民国前度城的范围有1平方公里,东起东浜娄,西止潭西西港;南起南南厍,北止洋村港。
度城湖,又名度城潭。与淀山湖相连,经急水港通黄浦江可直达东海。度城潭是淀山湖伸入内陆不大不小的湖,有234亩,有六条泄水航道。据老人说,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走的从尚书浦(自旧千灯浦进度城潭由庙前凌进淀山湖)去湖州、嘉兴的。度城和度城潭不仅水路交通便利。归有光曾说:“太湖东北复溢诸湖以十数,其东为淀山湖最锯,淀山湖东北折为溪复小汇为度城湖,盖湖水之大唉,水欲尽而复汇,境无穷而益胜。此我东吴之所以为泽国而饶于水”。
地理位置
度城从地理位置上说,在淀山湖东岸离东海40公里,离太湖45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既便于进攻又易于荫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吴越争霸时期,东吴就以度城、金城(位于陆家镇)、瓦城三足鼎立,连成抗越体系;黄巢和韩世忠顿兵度城皆因当时这里比较富裕,商贸经济发达又因度城潭四周芦苇稠密能攻善守。抗战时期日本人来扫荡,度城人出淀山湖,日军抓不到人就烧房。一九三八年三月四日,仅度城集市区被日军烧毁周、李、郭三性大户35家,房屋189间,其中楼房20间,繁华的度城一下子成了废墟。商人纷纷顺湖而逃,从此度城彻底衰败,然而几十年来,度城这个古村落由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人们的回忆中仍旧值得怀念。
由于度城在淀山湖镇据中心位置,所以建国初期区政府驻地设想放在度城,可惜没有大房子而被取消。
建置沿革
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农民起军领袖黄巢起义军在度城潭畔筑城驻守,度城由此得名。宋嘉定七年(公元1217年),至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度城属昆山县狎川乡,第七、第八保。宣统第二年(公元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建杨湘乡,度城属杨湘乡。民国元年(1912年),度城维持宣统年间建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实行新县制,度城属杨湘区,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度城属昆山县第五督导区一保三保。1949年7月,废保甲制,11月建区乡人民政权,度城为淀东区度潭乡驻地。度城历来人才辈出。这里有明朝进士王鉴及其子王淇、王漳、王汶、后辈王继孝、王塘、王壁,均为当时名人。王鉴所建的忠孝堂,在昆山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侠士何英威名远扬于江浙两省。
度城遗址
(一)古城墙处。位于度城潭东滩,一九五八年车干度城潭,岸边发现城墙宅脚。
(二)集市区处。位于度城潭、塘港、旧千灯浦南厍港段交汇处,以西桥(度城桥)东桥(善度桥)为中心,东从东浜娄、江北,西至度城潭;南从北南厍、北至度城潭、塘江北;总面积近万平方米,集市区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常住人口超千人。两条石板街(旧称七步街)长200米。一九三八年三月前两旁共开设32片店铺,其中南北杂货12片,猪、羊、鸡、鸭、肉铺3片,鱼行2片,药店1片,豆腐店2片,茶馆、书场6片,铁、木竹坊6片,还有露天戏台1处,小摊小贩则更多,农牧水产品丰富。旧时的度城集镇,陆路四方辐辏,水路舟楫连绵,井市喧嚣声迅达数量,烟火万家,盛况空前。
(三)黄巢练兵、韩世忠点将台处:位于度城潭东滩,从度城塘江北人家宅向北到杨村港,一九五八年度城潭车干时东滩发现整齐战壕、土尊十几处(现为万园路),韩世杰点将台处:位于善度桥北堍,解放初是一片开阔空地,满地碎砖瓦片(现为农宅、鱼塘)。
(四)古桥
度城桥:位于度城村中心。东西走向座落在旧千灯浦南厍港段与塘港交汇处。建造年代不详,清冈治二年(公元1863年),里人陈竹修募修,2008年淀山湖镇人民政府新修。度城桥由青石、花岗石两种石材构筑而成,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分18级,呈半圆形,桥长16.2米,宽2.4米,高2.8米,四根桥柱(长系石)都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迹清晰可辨,题名石上“度城桥”三字清晰。
善度桥:位于度城村中心,在度城桥东侧。南北跨于塘港上,桥身高大,为青石、花岗石构筑而成,与度城桥一样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分17级呈半圆形,桥长19.9米,宽3.2米,高3.8米,桥中央桥心石上有莲花浮雕,题名石上“善度桥”三字清晰。拱券内两侧长系石上两副桥联清楚,东侧“潭涵明月规古今,驿认官程渡来去”;西侧“津接吴淞笼晓日,虹凝薛淀数归帆”。桥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里人何英建,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里人重修,桥栏石蹲原为石狮八只,“文革”中被毁,2008年淀山湖镇人民政府新修。
(五)主要寺庵、堂处
云岫禅院(西林庵):位于度城潭北,原何墅里村(现潭西北港,自然村已消亡)。
德丰庵:位于原德丰庵桥西堍(现德丰桥西),明王氏建。
留庆庵(西潭庵):位于度城潭南岸,伸入度城潭,面积约20亩,建国前庵有房屋30间,2名寺僧,庵边有一个大竹园,一片广场,1938年3月4日被日军烧毁(现度城社区对面)。
三官堂:位于度城桥西堍,度城潭东南边,有房屋八间,建国前年年香火不断,门前有两棵百年银杏,建国后开始为学校,后为店面房,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今度城遗址立碑处)。
度城王氏忠孝堂:位于位于度城潭北,天顺年度城人王鉴所建。
王氏忠孝堂建成后,王鉴亲题“忠孝”两个大字,制成大型匾额,悬挂于大堂正厅。他常说:“古来忠孝声,道大属天伦。我书忠孝字,所志在亲君。一以自期待,一以勉后人。子孙须努力,我先修其身。”昆山先贤归有光曾有《王氏忠孝堂记》赞王鉴忠孝之举。王鉴生前著有《孝行录》,《贤阕录》,若干卷流传于世。
度城潭:度城潭古为度城湖,因镇得名,度城潭的形成因可能大地震,使一部分的街道塌陷而成,度城潭方圆234亩,平均水深5尺(1.8米),湖底平坦,南北稍宽,呈龟鳖形,有小千灯浦、洋村港、潭西后港、庙前港、西港港、塘港六条航道泄水口,湖水清澈,水草丰满,盛产各类水产珍品,是捕捞作业理想去处。最负盛明的是度城蟹,是过往客商抢手货。度城潭曾是黄巢、韩世忠操练水兵之地。传说中的度城潭是一户金姓大户,因主人奸诈,得罪上天,被沉落。1958年度城潭车干时专家认定是沉落潭属堰落湖,湖底有砖石铺的小街、小井,有不少的“韩瓶”、酒罐、器皿,有人还拾得龙角;度城潭传说较多,一说是金姓大户沉落,一说是九兄弟不和沉落,一说是香山匠人(半仙)吃到落坑鸡,东家被罚沉落等等。很早是龙虎出入之处,传说中的度城潭还有金银财宝,还有家具之类东西飘出帮助贫困百姓。
1958年度城潭封港车水时,不少人看到雾天清晨大批大小不等的鱼在一个大鱼领头下,白茫茫的一条飞往淀山湖,有人说领头的大鱼就是白龙。这和淞南志“雍正丙午淀湖渔人言元旦正午遥闻湖中隐隐雷声起已日彩云蔽空拥大鲤腾跃而上旁绕小鱼无算须臾云散声止想是鲤者已化龙升天而去矣”的说法一此。淞南志载明大仆归有光尝度城湖时有这样一段话:“度城湖蓄湖水之观大矣水欲尽而复汇境无穷,而益胜此我吴之所以泽国而饶于水”,度城潭神秘之处除有龙外还有虎的传说,在淞南志上也有记载“生辰冬度城里民晨入市见败苇中有物卧如牛迫而视之咆哮而起赫然虎也狂奔得逸号于市竟持械牲虎亦舞爪迎敌伤人而与手者二众益集虎即树尾渡淀湖而去湖州诸山逸出者”可见度城潭的神秘在于它是个卧虎藏龙之穴。
度城古代名人
1、王鉴(明朝进士)
王鉴字豫修号复斋,祖籍太原,家住度城。少年时期就为县学生,明天顺壬午年以诗经领先乡里。王鉴生平举止方严、清修高洁,效法圣贤,不愧为古人先贤。登贤之日,他以经世许下诺言:“要行其所学、见之实践,切勿空谈”。他捐资建王氏忠孝堂,并亲笔题写忠孝两字,制成大匾额悬挂正厅。他说道:“古来忠孝事,道大属天伦。我书忠孝字,所主在君亲。一以自期待,一以勉后人。子孙须努力,我先修其身。”昆山先贤归有光写有《王氏忠孝堂记》以表赞赏。王鉴一生注重传扬忠孝之道,常以论文交友、酌酒劝友,以宗彝 为传器赠于友。生前著有《孝行录》、《贤阕录》若干卷。戊戌年染病回乡。他向同年好友陆容(2)交代,死后以古尚书籍殓(陪葬)吾。还说;“二帝三王之道,尽在于此,以寄托我之志向。”四十九岁归葬于度城王氏祖坟。生前好友沈鲁为其题写墓志铭曰:“蕴德中美,瑾瑜含 光。可成伟器,登庸庙廊。之左之右,无施不可。苟利于行,为之在我。大雅愔愔,古貌古心。不虞者行而遗德。” 王鉴生有王漳、王淇、王汶三个儿子,均载入《苏州府志》。长子王淇(字懋德、号南阳。明朝文人,人称南阳先生)、次子王漳和三子汶都是文人、忠孝之士,被后人称颂。孙子王塘也是有名文人,曾孙王继孝,嘉靖年举人,江西知县。
2、何英
何英,字本初,号文水,世居度城。少年时期恃气任侠,按当时礼法,其所作所为大多不端,青年时期更加变本加厉。何英爱交四方豪杰为友,谈笑之间,常爱托须四观,然后大发感慨:“大丈夫提三尺剑,当绝一时,岂能安于沟浍间求活也!”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破京,皇帝自杀以殉社稷。何英得知事变,即以家财为本,聚集当地乡勇,以渔船为战艘,以农具为武器,以复光明为口号,活动于西接陈湖,东连泖口的淀山湖上。何英善于设伏诱敌杀之,令官军闻风丧胆。气急败坏的官军四处调集兵力,封锁各支港、河口,围困而歼之。何英所部终因力不寡众而四处逃散。何英自知难以脱身,便身穿蓑衣,头戴斗笠,谎称农民而撤走,一日夜走浙江余杭山,改姓换名,藏匿于余杭山之间。余杭山区,盗匪横行,官府不能制服。浙江主帅传下檄文说:“能降服贼寇者,授予府道之职,并给予首领指挥之权柄。主帅因与何英有所往来,便找何英相商,晓以利害祸福,并表明如能制服盗匪,朝廷将以功论赏,授以通判大名府。通判大名府属京城之职。何英任职后,便立下法规,捕斩,盗匪皆逃逸之。他命郡部对那些残害百姓的盗匪一律绳之以法,不畏豪强威胁。因制服盗匪有功,朝廷晋升其为云南黑监井提举。不料,赴任路上,犯病身亡。何英一生亢直少文,他所敬士夫们都说:何英少无几籍,懒于学。不解读书为何物;如今人至老,始得功名儒雅;何英一亡,让人感到豪气顿也。何英之子,何觐公为太学生。何英虽然不读书文,但他的豪侠之气,令人铭记。最可告慰的是,他出资建造的善渡桥,经过淀山湖镇人民政府的修缮,又以崭新的面貌跨越于度城河上。
3.僧人
慈照(子元)延祥寺(后人叫西潭庵)为僧,日诵“法华经”一卷,用“普、觉、妙、道”四字定宗风,得民意。崇风远振,一生苦志篡缉经书传世。
4.近代(现代)人物
(1)、唐伯荣(晚清秀才):在度城办学校(堂)。
(2)、周崇文(陈云、邓小平同学)实业人士,对度城有贡献。
(3)、郭履冰:建国初任昆山县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对度城有贡献。
(4)、郭瑞荣:曾任新四军师级干部,现离休。
度城古文化
(一)戏曲文化
1、花鼓戏(草台戏、社戏)
度城自古以来戏曲十分活跃,1948年春,由度城及周边自然村(南厍、西港、潭西)的众多男性戏曲爱好者中有南厍冯永德,度城周志贞,潭西周梦飞、王访祥、渔民林弟等7人组成度城花鼓戏班子。由教师周云章教戏,逢时过节演社戏,特别是农历7月半农村里都要搭台公演。比较有名的是一出“僧帽记”曾轰动一时。大户人家嫁娶、祝寿、庆典等喜事是私演,一出戏2石米,主要用于添购乐器道具用。在本村或周边村演出十分闹猛,这是度城戏曲文化的基础。建国后,1952年,以度城为主的度潭乡建立剧团,有20多人参加,时年(农历7月27日)编导周云章到朱家角看松江沪剧团演出“罗汉钱”,他一共看了3天(三场),回来后用2个月的时间自编“罗汉钱”,那时无剧本全凭心记,台词自己琢磨编写,编剧本后要自导,而且要手把手教演员说、唱、做功;演员们积极性很高,用了约三个月的时间,坚持每天晚上排练到半夜,如西港方爱泉、南厍金引妹、度城朱石林等人。1953年春节(年初六)在杨湘泾中心校操场演出“罗汉钱”,看戏的人很多,大约有2000多人。那天正好在下大雪,但戏迷都不肯走。1953年春节后,各小乡剧团在杨湘汇演,度城的“罗汉钱”被评为一等奖。1953年10月昆山乡区农民剧团汇演,度潭乡剧团代表淀东区参加演出,被评为四等奖(当时有20个乡镇),还有一出比较有名的戏是“王贵与李香香”,剧团一直延续到大跃进的1958年。
2、丝竹班
度城丝竹班成立于1948年,主要是西港一帮人,有张利仁、张宝成、方爱泉、朱阿康、王金生等12人,有二胡、琵琶、言子、笛等10多种乐器。曲有工尺、二泉映月等。沪剧、锡剧曲谱,主要为婚庆喜宴服务,有大户人家请,公演社戏时轧轧闹猛,附近四邻及湖西头都要去演,名气还算响的,这班丝竹一直传到1954年解散。
(二)饮食文化
度城是一个饮食历史悠久的农村小集镇,相传抗金英雄韩世忠北上抗金,闻名度城饮食,特别是“度城蟹”,卒部在度城东桥北堍安营扎寨,住了一个时期,那里度城小商品多,特别是饮食小店多,如酒店、饭店、点心店、南北什货店,小吃中不乏有文光糕点、林光面食、老大酒店,鱼腥虾蟹,生食熟食都有。古时韩兵每天要吃酒,韩兵驻守严格,不许侵犯百姓,吃东西付钱。1958年度城潭起干,有不少的“韩瓶”,是当时士兵丢掉的,度城饮食比较有名气的有度城蟹、金志宏豆腐、文光麻饼、林光水饺、赵其麻条等。
1、度城蟹
度城蟹的特点。一是肥;二是均(大小出入不大);三是脐大色青(俗称青肚皮),度城潭是一个沉(落)潭,1958年干湖时发现小井、砖石小路。平均水深1.8米,水流快,水质清,鞭子草,度城潭生相是乌龟型,头是小千灯浦(德丰安桥北大口),前脚西洋村港,潭西港,后脚是塘江,庙前江,尾巴是西港江。德丰安桥正好镇在乌龟颈上,只吃不动,体内营养丰富,蟹生长得快。建国初常有人在东、西二桥戳蟹,这种蟹比淀山湖蟹早熟,老蟹四肢、肚脐边生一层铁锈,金黄色,吃起来很鲜、很香,再好的佳肴比不上它鲜美。吃蟹时佐料只要姜、葱、蒜、酱油和醋。解放后因老大酒店生意兴隆,全靠度城蟹,连苏州、上海的人也来吃吃。
2、糕点特色
徐仰谷的麻饼:(又名文光麻饼)在杨湘地区屈指一只,比上海麻饼还要好吃。“油、酥、香、甜”馅是白糖赤豆,大小与一般枪饼差不多,是切开卖的。制作的关键是烘的程度和点油。林光水饺:林光水饺特点皮薄、馅多,火候适宜,清水白饺香葱,制作关键是水饺皮。赵其的麻条:特点是“脆、甜、香”。
3、金志宏豆腐
金志宏豆腐三代祖传,特点是嫩豆腐老看相,刀切完整,碱性适中,不带苦味,制作关键是点浆。
4、酒
度城做酒自古就有,而且是家家户户都做,小户头做1石米,中户1.5-2石米,大户3石以上。农民长年饮酒,制作过程第一道是生泔酒(白酒)——榨酒入缸——变黄酒——吊酒(请人)入缸——变烧酒。
(三)茶文化
度城人吃茶的习惯十分古远,男女老少都喜欢吃茶,而且十分讲究,早晨3时男人都到茶馆店吃茶,度城是个水码头,有商人、有农民、渔民。茶馆店十分闹猛,茶客们一是聊天,相互熟悉,听白吊虱,天南海北都要谈,茶馆店里消息灵通,一个上午吃茶情况都了解,回来告诉老婆听。二是了解行情,做生意人打听价格,捉鱼人打听什么地方开捕,产量如何。三是相互借贷,相互伴工;张三缺农具,到有农具的人家,以人工调换农具,从而够上农时季节,碰到不寸心的事到茶馆店里一跑把苦处全忘了,因为茶馆里还有说书先生。
中午11时到12时,妇女姐妹们吃茶,女人吃茶有瓜果,村上一家一家轮流,今天张嫂,明天李嫂,女人们带上孩子去吃茶,茶果有:新开罐的咸茶、甜瓜条、罗卜干、糖果、瓜子、花生、蚕豆、毛豆等……一边吃茶一边聊天,一聊天家家户户情况都明白,姐妹们显得十分亲切。他们最关心的是啥人家要做布(土布),啥人家的大人小孩有病……大家都摸得清楚,到时大家都会来相帮,有人做布裁衣会,就有会的人来教你,姐妹长妹妹短的十分快活。有时啥人的孩子生病了,大家会赶来看望,有会诊治的“推筋”、刮痧或请郎中显得十分和谐。
南厍冯家茶担历史悠久,专为婚丧喜庆人家服务,有各式挂灯、吊灯、道具等很有名气。
(四)宗教文化
古时度城人盛行宗教信仰,据史书记载,元末朱元璋曾在度城一带发展白莲教教徒,淀山湖边白莲教活动昌盛,为朱元璋起兵打下基础。
明清时期度城当地人都信佛教,古有留庆庵、清末民初叫西潭庵,是度城人进香的寺院。有的烧香烧到苏州、杭州等地,而一些渔民则信仰天主教。
西港道士帮在当地也有名气,直到“文革”前解散。
农耕民俗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古时度城主要靠种植水稻,由于水稻生产与土壤、肥料、水利、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形成了“靠天吃饭”、“万物有灵”的思想,主要习俗有:
一、卜兆祀祷
卜测未来一年内是水涝还是干旱。
年初一看牛: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农家孩子或大人要到牛棚里看牛,如果牛站立则今年水涝,牛睡在地上则一年内干旱。
看风云:正月初一农家要观察风云,如果阴天将预示丰收,“岁农谚岁朝鸟秃,高低田稻熟。”看风云,东风大车;东北次之;西北歉收;看云,西北有红黄云大热,黑云白云歉收。
验水旱:用竹子一根上面刻好标记插在滩度边,从正月初一起至正月十五止,每天早晨看一次,发现那一天水上涨天,说明那个月小大。
汰田角:正月半,晚上农民用稻草火把在自己田头焚烧,俗称“汰田角”,手举火把边走边喊“汰汰田角落,白米三石六,别人田里大稗草,自己田里出大棵稻。”有的地方也叫“放田财”,正月半吃“烊粉粥”,习俗流传至今。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中和节、龙头节,也是土地公公的诞日,因为二月二,天气回暖,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昂头望 ,故名“龙抬头”。这一天,家家户户把春节祭祀下的糕或饼,用油煎以此来 床,代替农药和杀虫剂,驱赶昆虫,称“熏虫子”,再用稻草绕住宅和水缸铺撒一圈,俗称“引龙回”,接下来备了香烛祭祀土地庙烧香祭拜土地公公,祈求农祥。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赏红:农谚“有利无利,只看二月十二”,是日天气晴朗,予北夏熟丰收。
田鸡报:三月初三,农民在午前、午间到田头听蛙声,以卜年成好坏,田鸡叫在午前,高田丰稔,叫在午间则低田丰稔,叫“田鸡报”。
打醮:打醮即做法事,要设坛,由法师率领一众道士在道上按“法事如式”之仪进行祭祷活动,一般有祈晴、祷雨、雷醮、瘟醮等,最多的是祷雨祈晴,度城西港有道士帮,专做此事,一直流传到上世纪“文革”前。
猛将社:农民为了驱除虫害,祈求丰收,就捧出猛将,设在祭祀,叫“猛将社”,有的自然村为单位,有的十来家农民自觉结社,一年活动四次,农民轮流供祭。
二、十二个月农时
农谚“种田无规矩,全靠看节气”,从汉初“大初历”恢复夏代历法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夏历又称阳历。夏历是按照月球运转的盈亏时象来测定岁、月、日、时的又称阳历。民国后适应新潮流,我国采用世界公用的阳历(按地球环绕太阳运转360多日的时象来测定年、月、日、时的)。农事而言却照用阴历的。十二个月的农时大致如下:正月搓绳织鞋(扎草鞋);二月开始罱泥;三月看台社戏;四月挑河泥;五月莳秧做茧梅;六月耘稻山歌喊起劲;七月修船买麻皮;八月稻箩一崭名;九月大熟小熟都拿齐;十月外出白米;十一月外出 的米;十二月穿吃租米。
三、二十四个带气农时(农谚)
立春:赤脚奔;雨水:春雨贵如油,麦子蚕豆铺满地;惊蛰:惊蛰一声雷,锄头铁搭各出动;春分:春节田管忙;春风百日化成雨,秋分无雨春分补;清明: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谷雨可种瓜;立夏:立夏吃青豆(否则一日忙一日);小满:小满的日头,晚娘的拳头,秧要日头,麻要雨,种田唯种四月天;芒种:其种芒种,样样要种;夏至:夏至难逢端阳日,夏至有风三伏热,夏至末种秧忙,莳秧发动,小暑退水,头莳棉花二莳豆,三莳正好种赤豆;小暑:小暑一声雷,倒末做黄梅,小暑不见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六肠热五谷易结,人在岸上跳,稻在田里笑;立秋: 立秋凉风飕飕,晚立秋热到头,立秋稗胜似柴卖;处暑:处暑 里一粒谷,处暑一声雷,秕谷满场堆,处暑罗卜蔬菜;白露:白露的 ,秋分稻秀齐,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秋分: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禾多,稻莠只怕风来摆,麦熟最怕雨来淋;寒露: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露 霜降麦;霜降:霜降见稻米烂陈谷,霜降前头一朝霜,种田人家吃把糖;立冬: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立冬无雨冬晴,立冬有一冬阴,立冬种麦 种,立冬 要麦三寸;小雪:稻上场,晚粒忙,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收;大雪:大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不冻惊蛰不开。冬至:干净冬天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小寒:腊月小寒接大寒,施肥停当心里安,千浇万浇不及腊里一浇;大寒:大寒冻得地头日,勿用 壅收三石。
渔家民俗
度城潭水域234亩,百米之外就是淀山湖(十万放水区),古时度城潭三官堂口也停泊着无数渔船,古时的渔业生产纯靠“渔船出没风浪里”,以捕捞为生,没有养殖业。自古以来,渔民们形成一系列的生活习俗。
一、连家船(又称网船):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船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农民对渔民有句老话叫“船头上相打,船梢上白话”,一家数代生活在船上,一般渔民人家备大小二船,大船为生活,贮藏物品用,小船外出作业打渔,船为木结构,富裕人家用柏树打船,古时的度城船厂很大而主要打网船。渔民对渔船十分讲究,新船下水要定黄道吉日,下水前,船头要钉四条红绿布条,称为“喜钉”,上钉的时候,船主为了讨个吉利口彩,故意藏开一条,等木匠来寻,寻不到时向船主要,木匠说:“东家,还要一只喜钉”,船主高兴地拿出来,有望今后发财添船。新船上要点香烛,摆果品、糕点祭祀。用八个盘(或盆子)放八样东西:鲤鱼,大吉大利;定胜糕,定定心心;云片糕,平步青云;糖元宝,恭喜发财;百合,百年好合;糯米加赤豆的红饭,团团圆圆;最后一个盘子放一只脚炉,内放用糯米粉捏成的万年青、石榴、葱、秤、鲤鱼等10种物品称之聚宝盆,谐音万年兴旺、事事称心、节节新高,寄寓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船船头喜钉下要贴一个大红的“喜”字,二扇船门上贴一副对联,如“生意隆隆迎四海,财源滚滚达三江”。普通大方。船上分几个隔舱,甲板层用手分隔成上下二层,船头和头舱底层穿孔通水放新捕获鲜鱼,中舱下层贮放物品,上层是吃睡、会客、办红白事宜的地方,后隔舱放渔具和柴禾,船梢连后舱是厨房,灶是陶土做的“行灶”,或隔烂泥做的“泥灶”,船艄和后舱也叫“火舱”。渔民长期在水上生活,产生了与农民不同的习俗和禁忌。一些渔民不准在船头上小便,认为对菩萨不敬,又小便会激起水声,吓走鱼虾;二是吃饭时盛饭说“添饭”,因为“盛”与“沉”谐音要禁忌,吃鱼不准翻身,用过饭把筷子搁在碗上表示吃饱了,不能搁在船上,忌说搁、翻,因为这两字不吉利,说船要搁浅打翻身。渔民禁忌说“浮尸”,甚至看见落水人只做勿看见,不肯打捞相救。三是新娘不满月不准上别的渔船串门,因新娘一上男家船,就担当烧饭做菜,因此称之“大脚”、“烧脚”,别的船要触霉头起火;三是渔民不读书,认为识字没有用,还是要捉点鱼虾可以籴点柴米;四是世代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是他们的宗遗宗教,因清政府对渔民不加保护,渔民不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保障,清顺治年间外国传教徒在中国传教要办天主堂,渔民为了得到保障就信仰天主教,渔民中90%以上的人都信仰天主教。每天下午收网回转,船一着岸,男女也整理渔具和做饭,一边就喃喃念经,天天如此。每周一次去天主堂听经(做礼拜);五是妇女生小孩不用接生婆,都是左右邻舍女人相帮的,女人们不坐月子,一生下孩子就得干活,但身体挺结实的;六是渔民没有故地,死了人埋在天主教设的公墓或停泊处的“化人台”,所以清明渔民不上坟,逢节不祭祀;第六渔民崇拜水仙,每年五月五日水仙生日,渔民要到水仙庙或龙王庙烧香。第七,渔民与水结缘,但与岸上人逢与水有的习俗(比划龙船、摇快船)只会观看,从不参加,是个不解之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6 10:1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