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设计
设计学形式
庭院设计是借助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各种手法,使得庭院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的一种设计;如果想取得与专业园林设计师的作品相媲美的效果,就需对庭园设计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基本原理
整体统一
庭院设计对别墅区的庭院来讲,这包括三个方面:1、庭园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能利用的部分尽量借景,不协调的部分想方设法视觉遮蔽;2、庭园应与自家建筑浑然一体,与室内装饰风格互为延伸;3、园内各组成部分有机相连,过渡自然。
视觉平衡
庭园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形状、比例和质感在视觉上要适宜,以取得“平衡”,类同于绘画和摄影的构图要求,只是庭园是三维立体的,而且是多视角观赏。在庭园设计上还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假象,如在近处的树比远处的体量稍大一些,会使庭院看起来比实际的大。苏州的网狮园为了达到水波浩渺的扩大感,而把水域周边景观按比例缩小,也是同理。
动感效果
多观赏点的庭园引导视线往返穿梭,从而形成动感,除坐观式的日式微型园林外,几乎所有庭园都应在这一点上做文章。动感决定于庭园的形状和垂直要素(如绿篱、墙壁和植被)。如正方形和圆形区域是静态的给人宁静感,适合作座椅区,两边有高隔的狭长区域让人急步趋前,有神秘性和强烈的动感。不同区间的平衡组合,能调节出各种节奏的动感。使庭园独具魅力。
色彩调控
色彩的冷暖感会影响空间的大小、远近、轻重等。随着距离变远,物体固有的色彩会深者变浅淡,亮者变灰暗,色相会偏冷偏青。应用这一原理,可知暖而亮的色彩有拉近距离的作用,冷而暗的色彩有收缩距离的作用。庭园设计中把暖而亮的元素设计在近处,冷而暗的元素布置在远处就会有增加景深的效果。使小庭园显得更为深远。
设计要素
小庭院设计的21个要素
色彩
对比色与互补色。色彩、色相及色调。原色和轻淡色彩。它们是色彩因素的所有组 成部分。色调可使气氛活泼也可镇定情绪。最终选择取决于个人品味。 质感:平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多刺的、有光泽的或有绒毛的。尽量采用高对比度---将精致混以粗犷,柔软配以粗硬。植物的叶片、花朵、茎干及硬质的造园材料都有其特殊的质感。
香味
有什么比蔷薇、茉莉、瑞香、迷迭香或丁香的花香更好呢?在窗口及室外座椅旁种植一些具有香味的植物。应为每个季节都准备一些香花植物。
声音
溪流的潺潺声,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啁啾声,叶片的沙沙声或柔和悦耳的钟声都可以扫除精神上的烦乱,使心灵得到安宁。 触觉:从Lamb's ears 毛绒绒的叶片至装饰性草类怕痒的叶片都意味着触摸甚至爱抚的存在。别忘了古树、光滑的卵石及其它无生命材质的触感。
功能
如何使用园中空地?作为儿童游乐场?种植菜蔬?用作休憩沉思?还是户外娱乐?应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设计。别忘了天然材料的使用,象落叶与堆肥。
光照
注意花园中阳地及阴地的状况。在夜晚光线的衬托下花朵变得半透明,草状羽形植物闪闪发光。为了夏季炎热的气候,可种植高大乔木,创建一个阴地。
风格
节点花园,黄杨花坛,砖质铺地,木桩式围栏,所有这些形成了花园的风格。所花时间及精力越多越完美。有时小细节会强化风格,也会破坏风格。
形态
多考虑植物的立体形状以求得变化。它们可能是圆形、圆柱形、披散状、波浪式或喷泉式。硬质的造园材料和花园装饰物也都有自己的形状。
对比
对比以吸引注意力,得到礼堂的享受。对比度小能起镇定作用,对比度大则有令人兴奋的作用。色彩、结构、外形、亮度都可用来进行对比。
透视
你从什么角度观赏你的花园?从平台、透过窗户还是平地上?是一览无遗还是移步异景?透视改变了观赏花园的方式。
动势
你是怎样穿过花园?是漫步开蜿蜒的小径上,还是从笔直的大路上匆匆路过。功能决定了它们的外形。
变化
树木长大后,原先的阳地环境变成了阴地,园中多年生植物会越长越大。柔和的晨曦会变成耀眼的午后阳光。花朵会变成子实。对花园中的变化应作好充分准备。
方位
找出指南针,找到正北方。你如何安排你房子和花园的朝向?记住:一个季节中的阴地在其它季节可能变成明亮的向阳环境。 个性:传统花卉,旋转木马、球形器皿、规则的意大利式建筑,古代建筑小品或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雕塑。哪一个对你更有意义?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你的花园。
焦点
小径尽头的瀑布,混合花境中的红枫,门旁美丽的花钵,都为眼睛创造了一个可休息的景色。选用焦点景观时要慎重,过多的焦点只会变得杂乱无章
生态
引入一些野生的植物。种一些本土的植物。尽可能选择能丰产及自我循环的植物,少用硬质园景。
感观
花园应与当地景观相协调。使用乡土的植物或本地的石材。运用当地常用的表现形式。同时加入具有你个人特色的东西,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花园。
建筑
让花园与建筑相匹配。重复使用相同的主题、外形、颜色、式样及建筑材料。通过使用院子、平台、乔木、阳台、围栏及其它东西将建筑融入花园。
搭配
在安排植物组合时,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植物材料的颜色、外形、规格、叶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搭配组合,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效果。分析所有经典组合的搭配原则,不难发现,将植物的相同点笔差别进行巧妙融合,是营造最佳景观效果的关键。
设计风格
简化式
如主人公务繁忙,无暇从事养护,则可将活的植物与其他材料相互搭配,设计建造不必要经常维护的花园。如采用卵石作铺装组景,或用镶草地坪,既有图案又显活泼。在屋顶上可以用塑料的人工草坪和干花布置,做到亦真亦假,真假难分,这样可以少种一些植物材料,节省养护人工。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多用叶质地硬厚,管理粗放的品种,如石菖蒲、麦冬、鸢尾等,并以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庭园更富生机,这样不但景观效果好,还能减少对植物进行修剪、浇水或施肥的工作量。
自然式
在中小型花园中,可以培植自然式树丛、草坪或盆栽花卉,使生硬的道路、建筑轮廓变得柔和。尤其是低矮、平整的草坪能供人活动,更具亲切感,还会使园子显得比实际更大一些。中国式庭院内的植物配置常以自然式树丛为主,重视宅前屋后名花,竹、菊、松、桂花、牡丹、玉兰、海棠等庭院花木,来烘托气氛,情景交融。欧美式风格的庭院,着重与将树丛、草地、花卉组成自然的风景园林,讲究野趣和自然。日本式庭院吸取中国庭院后自成一个体系,他对自然高度概括和提炼,成为写意的“枯山水”,园中特别强调置石、白沙、石灯笼和石钵的应用。
规则式
如果主人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可以定期和细致的养护庭园中的植物,则可以选择较为规则的布局方法,将一些耐修剪的黄杨、石楠、栀子等植物修剪成整齐的树篱或球类,既体现主人高超的技艺,也使环境更华丽和精致。尤其在欧美式建筑的庭园中,应用规则式的整形树木是更好的一种选择,无论大庭园或小局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这一风格。
花丛式
在庭园的角偶和边缘,在道路的两则或尽头栽植各种多年生花丛,使高矮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形成花径、花丛,景观效果好。留下的空间可铺设地坪,放置摇椅、桌凳、阳伞等,供人休息、小憩。花丛式的布置植株低矮可让人感到空间比实际面积大,有较好的活动和观赏效果。设计花园时,简化、自然式、规则式、花丛式等各种风格均可选择。在一个院子中可选定一种风格,如在大的庭园中,也可根据主人的喜好,在同一园子的不同地段作不同的选择。这就更需要对全园作出规划,合理安排,使人不感杂乱。
设计八忌
历史深厚的花园景观设计,蕴涵着无穷尽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感觉。远非世人皆可施展的小把戏。就目前私家花园建造行业领域的现状,做为对私家花园有极端热情的,一个普通的花园规划者,用切身的经验和感受,建议广大的别墅业主,切勿在你的花园里轻易动土。
一忌游击队。这种散兵游勇的小组织,除了极具活动能力外。对于花园的设计理念和视觉感受则一无所知。一个优秀的方案不只是用手画出来的,更不是只用嘴吹出来的,那是灵感+专业+经验+责任的结晶。游击队也许给你一个低成本的施工,但同时糟蹋了你的花园。不过后悔还来得及,你需要再花一笔钞票,重整河山。
二忌分项设计施工。对于花园,如果今天做个亭子,明天做个花架,后天做个水景。来自不同时期的设计和施工,最后整合在一起的,可能是眼睛长在了耳朵上,嘴巴长在鼻子上。花园设计是一门整体而综合的空间规划艺术。
三是忌乱信专家。现在对于各个行业里的企业,都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是专家。吃花园建造这碗饭的人也是这样。真专家自然是好人,真骗子那就是不地道了。业主们想辨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话,去看一下他做的案例就可知晓。不过要仔细观察那个花园的业主跟他的熟悉程度。和他能否清晰的说出这个花园建造的来龙去脉。
四忌少花钱多办事。花园的建造效果虽不是和投入的费用成正比的,但至少花园是一件精工细作的产物。是建筑艺术的延续。就像我们穿衣服,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得体的。但得体的肯定不是最便宜的。天下这种便宜事不多。想想可以,不可太执着。
五忌东拼西凑。有的业主喜欢多选择几家的设计方案,这一点对于目前国人普遍不重视设计投入的现实来看,还不过分。但一般专业的设计公司会很少轻易给别人出图的。所以你拿到的几个方案是否货真价实。自己要有个掂量。其二,如果你喜欢上其中的一个方案,在费用不是有太大的争议下,最好选择这个出方案的公司来施工。如果你想综合几个方案的优势部分,最好是选择其中一家再进行二次设计。不要拿着图自己就找人干活去了。你要明白那只是一个平面图,离你拥有一个漫妙无比的花园的现实还远着呢!很简单的道理,术业有专攻。你有想法,但你代替不了设计师。
六忌花大钱办大事。有的业主钱的资源很丰富,既然造园的投入和花园的效果不成正比,更重要的是看一下钱花的是否值。能做出好的效果来,也应该让别人挣钱,这是个好心态。但不要被别人当大头了。
七忌乱种植物。如果你想简单的打理一下自己的花园,但也不能随便的去种一些东西。植物是花园里最基础的元素。大小乔、果树、花灌木,宿根花卉和草,这些都是花园里最富生机的元素。虽不可缺少,也并不是多多宜善。植物要分层次:大小的层次,高低的层次,色彩的层次,叶形,花形,花期等等,还有位置,采光,通风。这些对植物的搭配都有要求。冠幅,胸径,分枝点,包括树皮的颜色及枝条的姿态。想想吧,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一个花园的植物群落里,你是不是要眼晕!还是请一个专业的园艺师来帮你吧。
八忌过多干预设计师的思路。每个人在各类艺术风格上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品味和透澈的艺术鉴赏力,这样你会和设计师一道充分享受花园设计的快乐过程。但即便是这样,你也要更多的尊重设计师的意见,要知道他是用专业的智慧为你服务的,是要为你花园的规划负责的。所以当你们看法不一时,你要学会听从设计师的意见。如果你对花园景观没有兴趣,在该专业相对贫乏时,还用我提醒吗?你应该知道要服从谁。
搭配技巧
在安排植物组合时,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植物材料的颜色、外形、规格、叶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搭配组合,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效果。分析所有经典组合的搭配原则,不难发现,将植物的相同点笔差别进行巧妙融合,是营造最佳景观效果的关键。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一:叶型对比 色彩互补
在设计此种植物组合时,少量出现的黄色和紫色的观花植物可以使整个组合在达到较好协调性的同时也能突出组合中其他植物元素的特色。不论紫色和黄色的深浅度,或是选择其他颜色进行搭配,丝兰硬实、直立的叶片从一群体形较小,质地柔软,叶型较圆的植物,如欧亚甘草、马樱丹属植物丛中伸出,其在叶型和外形上的巨大反差都将形成较强的视觉效果。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二:颜色相同 外形不同
将两种或者更多种颜色相同的观花植物栽种在一起时,要通过株型和叶形上的差异来确保组合的景观效果。将浅粉色的金花菊与福禄考栽种一起,营造较强烈的粉色浪漫氛围。当然,金花菊与福禄考花朵的形状还是有较大的差别——金花菊一个花梗 上盛开一朵成串的粉色小花——这一差别成为该组合的一个亮点。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三:叶型差别较大的绿植
观叶植物经过巧妙搭配组合能给从宁静舒适的感觉。在处理这种组合时,绿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可作为安排植物位置的一个标准。深绿色的大戟属植物成为浅绿且发白色的蕨类植物的陪衬,同时也将颜色介于两者之间或深或浅的八仙花属植物的叶片突出出来。此外,叶形、叶片大小、纹落图案的差别也是安排此类组合的重要依据。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四:颜色 外形存在差异
蓝紫色与醒目的黄色并排栽植,可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效果,因为这两种颜色没有共同的色彩元素,且色彩差别较大。如果将紫色且发灰白色的蓟种植物和毛蕊花栽种在低密度的暗红色植物丛中,你会发现色彩反差被弱化,而植株造型上的差异也达到了一种平衡。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五:高度和外形存在差异
这种植物组合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差别做文章。丛生的丝兰拥有像剑一样狭长而直立的叶片,与四周栽种的质地柔软、植株较矮的柏木属植物、刺柏属植物形成鲜明对比。而丝兰旁边摆放的陶制大球,以粗糙淳朴的造型和灰蓝色的色调使整个组合更加突出,成为整个花园最为醒目的景观。
庭院景观设计技巧六:基础色调相同
紫色、蓝紫色以及红紫色的搭配是在协调中借助细微的色彩差别以获得显眼的对比效果。比如羽衣甘蓝融合了蓝紫色和紫红色两种颜色,与纯紫色的天芥菜组合在一起,色彩的接近使得组合景观的协调性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一定会成为花园里的经典一景。
营造法
花园设计,只要我们把空间布置好,植物选择好,定位好花园设计风格,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诸多方面都想到,一定能设计出很多好的作品。
第一步:明确花园使用功能
在设计花园之初,应该对花园的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它是一个野生动物的庇护所,还是种满了蔬菜的园子,如果希望花园具有多种功能,那么就确定一个它最主要的功能,然后进行设计。
第二步:满足花园感官需要
造出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搭配出最和谐的色彩,来满足眼睛;选择有特别芳香的植物,来满足鼻子;让花园里有清脆的鸟鸣,潺潺的水声,还有孩子的欢笑,来满足耳朵;最后,来满足我们的触觉吧,柔软的、光滑的、坚硬的步行道,踩上去的感觉是那样不同,各种材质的篱笆摸上去也不一样。
第三步:定位花园设计风格
花园的整体风格是设计者希望让游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游客欣赏的是一个整齐规划的花园?还是一个有着东方神秘气息的花园?是树阴浓密,还是疏朗开阔?把你所能想到的都列在纸上,挑选一个你最倾心的吧。
第四步:进行花园植物选择
要形成花园的特色,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多年生植物、矮生植物、可食用植物,可选择的品种是那么多,要注意合理搭配,不要选择太多价格较高的植物。要考虑气候条件、种植面积、经费预算、经过园艺工人专业的种植布置,呈现在您面前的将是一处迷人的景致。
第五步:精心选择花园小品
装饰配件是最能体现花园特色的地方,往往一个小的花园饰品就能起到点睛之笔。通常使用的花园饰品有陶罐,陶艺,美丽的花瓶花盆,雨花石的精心布置等.
做好花园设计这五个步骤,相信呈现出来的一定会是一个诗意盎然的美丽花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9 18:39
目录
概述
基本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