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康乐,1959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籍贯河北省保定市,国际著名生态基因组学专家。他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昆虫学会会士等。曾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校长等。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副主席/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IC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简介
康乐是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领域的领衔科学家,他将生态学与基因组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几条宏微观结合的研究范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康乐主要研究草原生态学,发现过度放牧会导致旱生性草原蝗虫爆发成灾。随后,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领域。进入21世纪,他率先开展生态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基因表达和调控解析动物的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机制。他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Genome Biology等重要刊物。他是国际上农业和生物学高被引科学家,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际各类科学科技奖励。他先后三次(2009,2014,2024)受邀为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撰写综述文章,并应邀为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B)和Current Opinion of Insect Science等期刊撰写热点领域评述文章,同时担任研究专辑的客座编委(Guest editor)。他和他团队的许多研究论文被Science,Nature,PNAS和F1000刊物论文评述。他还在生命科学国际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同时担任十几个国际刊物的编委,多年来为Science,Nature,Cell,PNAS等60多个学术刊物提供审稿服务。
人物经历
199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2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博士后
1993年,加拿大农业部萨斯卡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
1997年,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1999-2001)、局长(2001-2008)
200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创始)
2010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术休假
201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201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2017年,河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2021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康乐在动物环境适应性及表型可塑性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康乐团队开拓了蝗虫型变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推动了动物表型可塑性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深入揭示两型飞蝗行为、体色、代谢、取食、生殖、衰老、免疫等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通过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调控等领域研究全面揭示蝗虫型变机制。发展了多项飞蝗基因操纵技术,使飞蝗成为继果蝇之后的又一个昆虫模式系统。康乐团队发现群居型飞蝗特异性挥发的两种化合物:苯乙腈和4-乙烯基苯甲醚。发现苯乙腈是飞蝗的警戒信息素和毒物前体,用于群体防御和种内自相蚕食。在世界上发现并鉴定4-乙烯基苯甲醚是飞蝗的群聚信息素。这一研究结果为全球蝗灾的可持续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康乐致力于研究全球范围内飞蝗种群变异和适应性问题。揭示了飞蝗在全球的起源、扩散和种群分化以及亚种地位等科学问题。研究证明西藏飞蝗通过胰岛素通路抵抗低氧胁迫,为解析生物在高原环境中的适应性提供了新的认识。发现Hsp90中转座子的插入调节了从北到南飞蝗发生代数的变异,成为飞蝗适应温度变化的重要调控子。康乐带领团队成功破译飞蝗全基因组图谱,成为当时人类破解的最大动物基因组。这项研究奠定了飞蝗迁飞、食性和群聚的遗传学基础。在蝗灾治理研究方面,康乐发现过度放牧会导致旱生性草原蝗虫爆发成灾,而中生和湿生性草原蝗虫数量下降。因此,提出了通过控制放牧强度,促进草原恢复的草原蝗虫生态控制方法。通过合作研究,他们揭示了旱生性蝗虫成灾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植被中氮含量下降,碳水化合物升高,从而有利于蝗虫的生长和发育。这项研究改变了人们过去普遍接受的“植食性动物趋向于选择高氮营养食物”的传统观念,为草原蝗虫的可持续管理和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团队以昆虫的免疫机制为研究切入点,系统研究了两型飞蝗的免疫差异和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绿僵菌进行了遗传改造,成功提高了蝗虫绿僵菌的致病力,同时利用绿僵菌基因组信息提高了广谱绿僵菌对害虫的感染和致死率。研究还揭示了色氨和特异蛋白是绿僵菌的新型毒力因子。通过生物学手段的改良,绿僵菌的杀虫效果显著提高,在田间的应用效果也十分明显。该研究成果获批4项国际专利、4项国内专利。
康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战略咨询经验和实践能力。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的十年中,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发展战略的十年规划和生物学领域研究所定位改革方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究,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咨询项目中的生物专题报告,包括:“媒介生物学前沿领域发展战略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计划”、“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等。他还主持了“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变化研究”、“环境、生态与健康科技前沿动态”、 “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等战略研究项目。他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了多次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推动中美、中德、中英、中澳等国家的生命科学合作项目。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科学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的编纂,并亲自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植物保护大百科全书(昆虫卷)》等书籍的编辑和组织工作。
康乐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将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系统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Genome Biology, Cell Report,EMBO Report等重要刊物。
康乐研究员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自1995年起,他每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主讲“进化生态学”和“生态基因组学”两门课程。他已经指导和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20名博士后。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包括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科技奖、万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部分学生还在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职和科研职务,有的则在高科技公司担任技术和业务主管。基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魏桥国科校长奖教金优秀教师团队和李佩教学名师奖。
康乐研究员具有丰富的战略咨询经验和实践能力。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的十年中,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发展战略的十年规划和研究所发展定位改革方案。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究,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咨询项目中的生物专题报告,包括“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计划”、“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遴选原则及运行管理”等。还主持了“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变化研究”、“环境、生态与健康科技前沿动态”、“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等战略研究项目。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的编纂,并亲自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农业大百科全书(昆虫卷)》等书籍的编辑和组织工作。
康乐研究员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了多次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推动中美、中德、中英、中澳等生命科学的合作项目。他还在生命科学国际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同时担任十几个国际刊物的编委,多年来为Science,Nature, Cell,PNAS等60多个学术刊物审稿。
荣誉表彰
社会兼职
人物评价
康乐是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他揭示了植物营养等生态因子在种群暴发成灾中的作用机制,改变了传统认识,为中国绿色农业战略实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康乐是国际上生态基因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他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河北大学评)
康乐行政管理经验丰富,组织领导能力强,学术造诣深厚,是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著名专家。(时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月霞评)
参考资料
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康乐.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康乐研究员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康乐.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8:2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