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毛山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流传在甘肃省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山歌形式。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是康南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成的民间音乐作品。属于甘肃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起源
“毛”含有粗糙的意思。人们最初没有语言的时候,上到高山就大声吼,有石头从山上滑落时也吼。这种吼,就是语言的起源。有了语言之后,把高兴事或悲哀事唱出来,就是山歌的起源。众人编,众人唱,越唱越多;众人编,众人改,越唱越精。在封建社会,康南地广人稀,四川、陕西毗邻地区的穷苦百姓为逃荒避难,逐渐逃到康南深山老林中来谋生。处在生活最底层的群众以毛山歌为娱乐,用最形象的口头语言,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毛山歌虽“毛”,但它内容健康,思想性很强。
康县21个乡镇,都有唱山歌的习惯,但康南各乡镇的“毛山歌”最有特点,康县南部自古是中国南北相融,东西沟通的关锁,因此是北方游牧文明和南方农耕文明融合之地,也是东部中原文明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因康县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因此孕育出了康南毛山歌,这支特色独具,当地村民原创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民间艺术奇葩——康南毛山歌。
艺术特色
康南毛山歌是世世代代流传在甘肃省陇南康县南部山区的民间歌曲,之所以称为毛山歌,就是歌词全是山民们一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歌本,有的是歌手们现编现唱,出口成章的。与其它地方山歌最大的不同点是比较通俗易懂,比较原始,地域特点明显,很少有文化人加工修饰,因而,更加切近群众,更加切近生活。毛山歌,是康南人民的集体创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十分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康南毛山歌,有唱旧社会广大百姓苦难生活的,如:“不赶麦场赶惯了,提起麦场心烂了,镰刀背架不提了,要着吃着回来了。”有揭露地主阶级压迫穷苦人民的。“宁叫天打死磨,不给老地主做活”。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锄草锄了整一天,眼看太阳快落山,扯根葛条绑太阳,草不锄完不下山。”有反映忠贞爱情的。如“铜绿盅子喝清茶,啥时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歌唱毛主席的,如“杜鹃枝头杜鹃啼,燕子河畔燕啄泥,人民领袖人民爱,万众歌颂毛主席。”
从形式上讲,有单唱,有对唱,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康南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哼两句山歌,有一个人劳动时独自吟唱,也有男女对唱,互相戏弄或打情骂俏。如“郎在高山割竹穰,姐在河坝洗衣裳,听见棒棰帮帮响,蹶起尻子走他娘。走在跟前不是你,才是啄木子啄树里,背上火药拿上枪,叫你啄木子见阎王。”
主要特征
一是群众在生活生产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词曲。二是通俗易懂,原汁原味,无需专业人士进行再加工。三是演唱形式简单,地域特点明显,贴近群众,贴进生活。
传承价值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康南毛山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价值:一是学术价值。对其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加以保护,将进一步充实民间音乐,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康南毛山歌,对陇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民俗文化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康南毛山歌,可以系统地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情况
随着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群众对毛山歌演唱的兴趣愈来愈淡漠,认为那是低俗的,登不了大雅之堂,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唱。另外村庄里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唱的人越来越少,出现频危状况。一些颇有造诣的编唱歌手年世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难以传承。据统计,形式上2010年,康南县有毛山歌演唱者仅460余人。与此同时,以往口头传唱的山歌,没有经过专业整理,随着一些歌手的离世,山歌的歌词遗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遗产保护
康南山美、水秀、人俊,是山歌的海洋。可是由于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等文化活动的冲击,青年人唱山歌的少了,只有老汉和老婆婆还唱,濒临灭绝。康南毛山歌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将“毛山歌”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都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到2010年,康县已成立了有专业人员参与的康南毛山歌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乡村级毛山歌乐队,进行了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康南毛山歌表演”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就毛山歌的保护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康南各乡镇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彻底摸清康南毛山歌的历史沿革,以及表演形式并编印毛山歌词曲集。二是在康南各乡镇成立一个毛山歌演唱队,从人员培训、演奏水平、演出道具等方面着手,逐步提高毛山歌艺术档次。三是保持在市、县,甚至省级重大文艺活动中,经常上演康南毛山歌内容的文艺节目,达到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民间音乐的目的。
具体步骤是:2007年——2008年普查相关历史资料,建立资料库,成立乡村民俗文化保护村;2009年编印“康南毛山歌”词曲集;2010——2011年开展康南毛山歌民间活动,继续排练更加精彩的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文艺活动。
非遗信息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类别:民间音乐
序号:7
编号:Ⅱ—4
遗产名称:康南毛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