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Miron Constantinescu,1917年12月13日,基希纳乌,—1974年7月18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记者、教授、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
人物传记
社会学者
1917年12月13日生于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省的基希讷乌,但据他的同乡兼同事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称,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生于敖德萨,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罗马尼亚著名地质学家、布加勒斯特东南欧研究所创始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格奥尔基·蒙特亚努-穆尔戈奇(1872年—1925年)的私生子。1918年,比萨拉比亚与罗马尼亚合并后,康斯坦丁内斯库随家人移居阿拉德市。1938年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和哲学院,成为著名社会学家德米特里·古斯蒂的学生,1939年—1940年任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博士生。1939年开始在《罗马尼亚社会学》杂志撰文发表文章,1940年完成了他的大学博士论文《论霍里亚起义的社会根源》,其中内容涉及阿拉德州霍里亚市的社会骚乱,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参加革命
1935年,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UTC),与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格雷戈里·普雷奥蒂亚萨、格奥尔基·勒杜列斯库、康斯坦察·克雷丘等进步学生领袖创建反法西斯运动青年统一战线组织“民主学生联盟”,积极开展革命进步活动。1936年,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解散后,康斯坦丁内斯库作为为数不多的成员之一,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年—1965年称工人党),继续开展政治活动。1938年国王卡罗尔二世下令取缔全国所有政党、工会及群众团体,建立单一御用政治组织“民族复兴阵线”,亲德的法西斯组织“铁卫队”趁机公开活动,图谋建立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模式的法西斯专政统治,遭到罗马尼亚国内各阶层(国王、资产阶级、共产党人)的一致反对。根据罗共中央的指示,康斯坦丁内斯库受命重建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在当时,他是罗共高层的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被捕入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的扬·安东内斯库政权与纳粹德国缔结同盟,并参加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4月,康斯坦丁内斯库以其左翼政治观点,被法西斯反动当局扣上“充当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代理人”的罪名逮捕入狱,判处十年监禁,先后被关押在特尔古日乌集中营和卡兰塞贝什监狱。和普雷奥蒂亚萨一样,康斯坦丁内斯库在政治上原本倾向卢克雷奇乌·帕特勒什卡努的“国内派”,但在关押期间,通过与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埃米尔·波德纳拉希等“监狱派”接触,转而支持他们反对并废黜总书记斯特凡·福里什。康斯坦丁内斯库被捕后成为监狱当局关注的重点,他经常寻找时机撰写信件向外界传递消息(一旦被发现就立即将写信的卷烟纸吞下去)。后来,监狱为了便于管理,将共产党政治犯分为两组,康斯坦丁内斯库等人被转移到卢戈日监狱关押。
少年得志
1944年“八·二三武装起义”(“八·二三”革命)胜利后,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获释出狱。1945年,年仅28岁的康斯坦丁内斯库被任命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火花报》总编辑,以康斯坦丁内斯库为首的记者编辑班子树立斯大林主义的指导方针,鼓动围绕乔治乌-德治的个人崇拜并为其树碑立传。主持党报期间,他批阅文件和撰写文章,每天工作多达14到16个小时。1945年2月,罗共领导进步阵营与尼古拉·勒德斯库政府爆发激烈冲突,《火花报》揭露反动派企图将它的编辑列为暗杀目标。
1945年3月,米隆·康斯坦丁内斯任罗共布加勒斯特市委书记。1945年10月16日至22日,罗马尼亚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整合“国内派”、“监狱派”和“莫斯科局”,实现党组织的统一,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在党的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1946年11月19日当选为罗马尼亚国民议会议员(科沃卢伊选区),1946年11月—1948年4月任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1947年7月15日—1948年7月2日任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委员会秘书长。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4日任国民教育部副国务秘书。1947年,康斯坦丁内斯库发表社论,对民主联合政府中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进行攻击和揭露,将矛头直指外交部长格奥尔基·塔塔内斯库和他所领导的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同时批评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党和国家领导人
1948年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罗共“六大”)上,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3月28日当选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国民议会代表,1948年至1957年为东加拉茨选区代表,1957年至1961年和1970年至1974年为大学-医院选区代表。1948年4月15日起为罗马尼亚新闻工作者协会成员。1948年开始,康斯坦丁内斯库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50年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哲学史教授。
1948年4月8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主席。1948年4月15日—1949年4月23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矿业和石油部长。1949年4月23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领导构建罗马尼亚计划经济框架的工作。1952年5月27日—1954年4月20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1952年9月任武装部队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1954年4月21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7年3月28日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分管教育、科学和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负责人。1956年11月24日—1957年7月16日兼任教育部长。1955年1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7年3月28日—1957年7月16日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安娜·波克尔的“莫斯科局”和乔治乌-德治的“监狱派”之间爆发冲突后,康斯坦丁内斯库保持低调,游离于两派之间,直到乔治乌-德治占据上风,他才打破沉默。1952年2月在工人党中央全会上,他率先指责瓦西列·卢卡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和“严重偏离社会主义路线”,“反对工人阶级专政”,“破坏国民经济发展”。同年在工人党中央五月全会(中央扩大会议)上,参与了对“莫斯科局”三驾马车的集体攻击。
1956年2月作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代表团主要成员参加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所作的《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和去斯大林化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就这一问题和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帕尔米罗·陶里亚蒂进行探讨。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期间,他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卢戈日地区,严密控制当地的匈牙利族人。
反对乔治乌-德治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谴责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罪行”,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认为这是削除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权力的大好时机。1956年3月至4月,持亲苏立场的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和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向乔治乌-德治发难,他们提出要找“罗党内的斯大林”,赞同“各国党的第一书记都是斯大林分子”的说法,要求公开赫鲁晓夫的报告。
康斯坦丁内斯库察觉到赫鲁晓夫和乔治乌-德治之间日益敌对的关系,最终决定在公开场合揭露和批判乔治乌-德治,将其与斯大林挂钩,抖出他的斯大林主义面目并滥用秘密警察政治暴力的老底,图谋废黜乔治乌-德治(幕后可能有赫鲁晓夫撑腰),并试图策反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后者出卖了他们),结果只有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支持他们,由此可见乔治乌-德治的强势地位并拥有众多支持者。1957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批判揭发了“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分裂主义集团”,1957年7月4日,康斯坦丁内斯库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保留中央委员资格。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后未能进入党中央委员会。
1961年10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后,再次掀起反对个人崇拜的高潮,苏共中央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迁出列宁墓。罗马尼亚则在其党内再度批判波克尔—卢卡和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两个反党集团。1961年11月,罗工人党中央全会对波克尔—卢卡集团、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集团的“反党宗派活动”进行了谴责和批判,并指出这些人的反党罪行曾得到苏联的支持。
孤傲、倔强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是一个不妥协的斯大林主义者,曾是安娜·波克尔的忠实副手。在1949年至1950年间负责教学审查工作十分严苛,在国家计委主席任内以铁腕主导、推进五年计划的实施。他与乔治乌-德治的关系表面亲切,其实一直很紧张。据乔治乌-德治的儿子的回忆,他并不像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基伏·斯托伊卡、彼得·博里勒等中央领导人那样经常被邀请去斯纳戈夫的别墅参加晚宴和游泳。
乔治乌·德治受不了知识分子,除非那些完全服从者(如:阿塔纳谢·约娅、扬·格奥尔基·毛雷尔、格奥尔基·加斯顿-马林、米哈伊尔·弗洛雷斯库,科尔内留·曼内斯库、米哈伊·列文特、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瓦西列·马林斯基、瓦尔特·罗曼、格奥尔基·勒杜列斯库),这样就可以控制,特别是考虑到对于一个铁路工人的儿子的崇拜。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太自大、太骄傲、太以自我为中心地发挥了一个棋子的作用。他作为参加苏共二十大的罗共代表团核心成员,被《秘密报告》所揭露的”真相“震惊了,他经过盘算,认为似乎还有时间”下船“并且有机会取代乔治乌-德治的地位,他与基希涅夫斯基达成妥协和同盟:两个人彼此同情,并基于各自的野心和利益。结果功亏一篑,在1957年6月中央全会上被揭批,1958年6月从党中央领导层被除名。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后,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1957年7月16日任罗马尼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布加勒斯特大学经济政策和历史学教授。1962年3月31日任布加勒斯特“尼古拉·约尔加”历史研究所所长、布加勒斯特师范教育学院历史学教授。1965年9月27日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1969年1月30日任布加勒斯特大学艺术学院历史学教授。
平反和复出
1965年3月,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逝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随之掀起一波平反冤假错案的浪潮。1968年4月,罗共中央为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恢复名誉,康斯坦丁内斯库恢复党内生活,在政治上复出,1969年8月19日——1970年11月25日任教育部长。1969年8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70年3月被增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70年11月25日—1973年1月1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斯特凡·乔治乌”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学院院长。1972年10月—1973年1月任罗马尼亚社会和政治科学院院长。1972年10月18日任国务委员会附属机构—经济委员会主席。1972年11月24日—1974年3月30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1月21日—1974年7月18日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1972年12月30日—1974年3月30日兼任中央经济和社会活动工人监督委员会主席。1974年3月1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3月30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接替斯特凡·沃伊捷克,后者担任这一职务已13年。康斯坦丁内斯库在担任议会议长近三个半月后去世,由尼古拉·乔桑继任。
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复出得益于齐奥塞斯库,因此他不得不违心地让齐奥塞斯库分享他在1938年重建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的历史功绩和荣誉,而实际上,康斯坦丁内斯库才是此项任务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1974年7月18日,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病逝于布加勒斯特,终年57岁。
家庭情况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妻子苏拉米塔,娘家姓氏布洛赫,也曾是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活动家。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家庭是不幸的。1968年,苏拉米塔去世,据称是被小女儿莉娜攻击致死,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小女儿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并在坎皮纳疗养院治疗。
康斯坦丁内斯库的两个儿子,都以霍里亚命名,都英年早逝,一个在接受阑尾手术时死亡,另一个在布切吉山登山旅行时遇难。
康斯坦丁内斯库和苏拉米塔还有一个大女儿安娜。
所获荣誉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1947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王冠勋章(大司令官勋位),1948年被授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一级勋章,1949年先后被授予一级文化功勋勋章、一级劳动勋章和一级保卫祖国勋章,1971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
主要作品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著有《霍里亚起义的社会根源》(1940年);《帕特里亚和爱国主义》(1946年);《莱昂·布鲁姆的路》(1947年);《人民民主制度下法律的价值作用》(1950年);《历史上的特兰西瓦尼亚》(三部曲)(1959年~1963年);《奥匈帝国帝制的瓦解:1900年—1918年》(1964年);《当代社会学研究》(1966年);《资本,为何要政治经学批判?》(1967年);《发展社会学。埃维昂随笔》(1968年);《文件和证词,1918年》(1968年);《普通社会学。问题,分支,方向》(1968年);《罗马尼亚民族国家的完美统一:特兰西瓦尼亚与古罗马尼亚的联盟》(合著)(1968年);《青年的社会融合:当代社会学研究》(合著)(1969年);《社会学的研究:1938年—1971年》(1970年);《完善的罗马尼亚民族国家》(1971年);《罗马尼亚教育史》(1971年);《监狱的回忆》(回忆录和自传)(合著)(1972年);《罗马尼亚通史简编》(上、中、下)(合著)(1971年~1974年)等。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以康斯坦丁·米隆内斯库为笔名撰写了半自传体小说《伦特亚·路易·卡隆》(《卡戎的船》)(上、下部),该书受卢西恩·布拉加的影响,这部书在他死后才出版。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在卡兰塞贝什监狱的经历和以后的研究成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官方宣传的主题。1981年的罗马尼亚电影《护航》,著名导演米尔恰·穆雷尚和演员扬·贝索尤、埃米尔·霍苏以及科斯特尔·康斯坦丁等人对事件进行了浪漫的描绘和演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1:55
目录
概述
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