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傩戏是湛江最具生命力活态非遗项目,是集
傩祭、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美术等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形式,是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傩戏。尽显民间原始娱乐的古朴形态。傩戏表演过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错渗透,具有浓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简介
石角傩戏,是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集祭祀、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美术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娱人、娱神相结合的,由说、唱、舞相融的独特戏曲样式。也是廉江民间最古老,岭南地区少有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剧。
石角傩戏活动主要分布于
廉江市石角镇及周边的12个乡镇和广西的陆川、博白等县及毗邻化州市的平定、合江、中垌、兰山等乡镇,其辐射范围面积3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
石角傩戏源远流长,形成于明代中期,延续至今近400年。石角傩戏艺术团保存有剧本100多种。傩戏有台本、唱词、道具,有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还具备戏剧的结构特色。其表演形式,有“文坛”、“武坛”和文武坛相结合,以《保福》、《解冤》、《闹年宵》等剧本最具代表性。所以说石角傩戏集中了音乐、演唱、舞蹈于一体,承载中原的傩祭文化、农耕文化并与佛教、儒教、道教结合一起,以驱瘟逐疫,劝人弃恶扬善,为人们祈求吉安为宗旨。
特色
“傩戏”的表演除演唱外,还有人物、面具和造型。石角傩戏团现存有9个有300多年历史的面具(部分已失传),五类人物。石角傩戏面具制作是以整块樟木雕刻成的,面具造型线条朴实、夸张、鲜明、和谐,色彩庄重凝厚;人物形象诙谐、滑稽调皮,色彩斑驳,光怪陆离。表演者一般4至6人,多至10余人。其表演动作滑稽,古朴粗犷而夸张,显得原始野性美以及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历史发展
傩,是中国
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远古鸿蒙,世系传承,傩事活动几乎遍布我国各大区域。近几年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最早傩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
石角傩戏的形成,可以追溯于明朝崇祯年间。
根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卷二第六页暹项下记:“暹号玉仑(刘傅氏五世祖,山腰村委会大塘排村人),谥颖定,葬青山嶂,坐西南向东北。配柯氏无嗣,择堂兄登子为嗣。明崇祯壬午年(即1642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暹传化州市平定镇马力村委会那刀塘村吴氏四世祖吴法珠为石角傩戏第一代传人,其后傩戏在石角地区不断流传发展。石角傩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从昔日的“傩堂戏”、“地戏”、“阳戏”,到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逐步登上戏坛,期间又吸取了粤剧、雷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由一些简单的剧目发展成较为复杂的戏曲,题材从单纯的驱邪逐疫、祛灾禳病的日常生活习俗发展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民生内容。
现状
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现代青少年对傩戏不感兴趣,傩文化这一文化遗产逐渐在正统的文化潮流中隐退。
纵观全国各地,尤其是傩的故乡湖南,从事傩祭活动的傩台和专业人员日渐减少,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地道傩祭表演艺术的人员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廉江的石角傩戏也面临同样困境。昔日石角傩戏的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缺失已达一半,若不加强整理和保护,不仅是剧本,一些很有价值的面具、服饰、道具也将逐渐消亡,变得无从考究。此外,由于石角傩戏传承十分严格,形式繁杂,要求苛刻,得以传承的人凤毛麟角。虽然廉江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剧种已做出很多努力,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加以扶持,但效果仍然不可观。
保护级别
2013年9月,石角傩戏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是继
良垌镇舞鹰雄后,廉江市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