廮陶县
宁晋县公元742年之前的名字
廮陶县(yingtaoxian),是宁晋县在公元742年(唐朝天宝元年)之前的名字。
简介
宁晋古称杨地,又称杨纡。《水经注》中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唐尧之世,分天下为九州。《尚书·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为冀州,杨地属之。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秦代,“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钜鹿郡。
历史归属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于杨氏城邑置杨氏县(治今城关),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8),于城东25里处置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历城,西汉末废),均属钜鹿郡。公元9年,王莽新政,杨氏改称功陆。
东汉时,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剌史部钜鹿郡,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226),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为冀州钜鹿国治、领。
北魏时廮陶县属定州北钜鹿郡。永安二年(529)州县“析置合并”,于杨氏旧址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即今城关)。属殷州南钜鹿郡。
北齐(550-577)时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州。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廮遥复名廮陶,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596)析广阿县(今宁晋、隆尧县部分辖区)置大陆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南之鱼台村(南、北鱼台),属栾州。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属赵郡。
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仍治今县城,继属河北道赵州(先属赵郡,至德二年复为赵州)。
参考资料
宁晋县历史沿革.宁晋县党政综合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5 16:27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归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