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拼音:y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脚的“止”和像道路的“彳”组成。“延”基本义指伸展、延长。由延长引申为引导、引进,又引申为聘请、招揽,还引申为迟缓、推迟。
文字源流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延”是一个形声字,从㢟(chǎn),𠂆(yì)声。并解释为“长行”。所谓长行,就是在漫长的路上行走。㢟为路上行走,作为形符,表示义与行走有关。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指出,“㢟”就是“延”字,而且与“辵”也是同一个字。
“延(㢟)”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字形由“彳”与“止”两部分组成。“彳”为“
行”之省形,意为道路;“
止”为脚,亦与走路有关。二者相合,正像行走于路上的样子。小篆将“彳”向右下拉长,并在“止”上加一斜笔(图3)。“止”上所加的斜笔被许慎误以为是“𠂆”,成为《说文》所讲的从㢟、𠂆声的结构。汉隶或将“彳”写作“辶”(图7、8)。楷书字形则将向右下拉长的“彳”形定为“廴”。
甲骨卜辞中,“延(㢟)”有行走、连绵之义。“乙未卜,宾贞;今日其㢟(延)雨”(《殷虚书契前编》2.9.3),是卜问今天会不会连绵不断地下雨。后由连绵不断引申为“长”,用作动词,就是“延长”。“延长”不仅可以用于空间上的伸长,也可以指时间上的,如“延期”“拖延”。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二】【㢟部】以然切(yán)
長行也。从㢟丿聲。
说文解字注
“長行也。”注: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
“从㢟,𠂆聲。”注:𠂆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曳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𠂆、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吕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广韵
以然切,平仙以 ‖ 延聲元1部(yán)
延,税也。遠也。進也。長也。陳也。言也。亦州,漢高如縣,取延川爲延安郡。又姓,漢有延篤,南陽人,爲京兆尹,殺梁兾使者。以然切。十三。
【校釋】高如縣:當爲“高奴縣”。
予線切,去線以 ‖ 延聲元1部(yàn)
延,曼延,不斷其莚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廴部】 延
《唐韵》以然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然切,并音綖。《说文》:长行也。
又《广韵》:进也。《礼·射义》:孔子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仪礼·觐礼》:𢷤者延之曰升。注:从后诏礼曰延。延,进也。
又《尔雅·释诂》:长也。扬子《方言》:延永,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施於众长谓之永。班固《西京赋》:历十二之延祚。
又《广韵》:远也。《史记·蒙恬传》:延袤万馀里。
又《尔雅·释诂》:𨻰也。疏:铺𨻰也。
又《正韵》:纳也。《前汉·公孙弘传》: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又《集韵》:及也。《书·大禹谟》:赏延于世。
又《广韵》:税也,言也。
又《韵会》:迁延也,淹久貌。《左传·襄十四年》:晋人谓之迁延之役。注:迁延,却退也。张衡《西京赋》:迁延邪睨。注:李善曰:迁延,引身也。
又盘屈曰宛延。扬雄《甘泉赋》:颺翠气之宛延。注:宛延,长曲貌。
又《尔雅·释诂》间也。疏:谓间隙。今墓道也。《左传·隐元年》:隧而相见。注:隧若今延道。
又《韵会》:州名。汉高奴县,后魏置延州。
又地名。《左传·隐元年》:至於廪延。注:廪延,郑邑。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
又《昭二十七年》:延州来季子聘於上国。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又《前汉·地理志》:张掖郡有居延县。注: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
又姓。《后汉·延笃传》:笃,南阳人,为京兆尹。
(yǎn)又《集韵》以浅切,音演。冕上覆也。《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集韵》:或作綖。
(yàn)又《广韵》于线切。《集韵》《韵会》延面切,并音羡。《集韵》:延,及也。张衡《西京赋》:重闺幽闼,转相逾延。望䆗窱以迳庭,渺不知其所返。注:延、言互相周通。
汉字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第四笔是㇗(竖折),一笔写成。
【写法】第一笔平撇的撇尖止于竖中线;第四笔㇗(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横段在横中线下方。“廴”,第二折的横段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