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路
贵阳街道名
延安路分东、中、西三段,居中的叫延安中路。延安中路东起喷水池,西达紫林庵,全长653米,宽30米,1956年建成。道路宽阔,绿化隔离带万紫千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楼宇经济店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充满现代气息,是喷水池商业繁荣圈的黄金地段。整条延安路,是许多市民心中的“长安大街”。自从明代修筑了四座外城后,老地名叫黑石头的喷水池一带也算是城内了。清代大诗人刘蕴良写了一幅楹联描述这里的繁荣景象:“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但在明末清初,这里却荒凉得很。今天贵阳人才市场所在地,地名叫老城廓,爬嘉禾路那个坡坡叫何家坡,靠下合群路叫三块田。这里住户稀少,夜间还有豺狗出没,黄鼠狼拖鸡更是常事。因此,民间流传着三句顺口溜:“老城廓,鬼扯脚。”“何家坡,鬼又多。”“三块田,鬼拜年。”据传有一户大姓人家因此而搬离三块田,嫌三块田不吉利
解放前
老城廓这个地名又叫钱公塘。因有一石姓大户在那里修建了私家花园,其地名又叫石家花园,这三个老地名出现在民国十五年。民国三十年又改叫光复路、世杰花园。因为周西成主黔后购买了石家花园,周西成又名周世杰,改建后就叫世杰花园。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贵阳解放。光复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时,贵州的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贵州自治学社”,于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三日夜组织发动新军及陆军小学学生起义(当时叫“反正”),推翻了满清朝廷在贵州的统治,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当时叫“光复”。抗日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跑警报”,将世杰花园近处的城墙拆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取名“三民门”,实际是有口无门。周西成虽在贵阳成立了电气局,贵阳开始有了电灯,但这一带晚上仍旧是黑灯瞎火的。到了民国二十一年王家烈主黔时期,将普定街、正阳街改建成黔灵西路,出威清门与环城路相接,又将三民西路世杰花园段扩修通紫林庵与环城路汇合,促进了这一地块的热闹。到了抗日战争期间,贵阳是大后方。来贵阳的人多了,这儿的商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开饮食店的,特别是开小饭店的,因卖“冒儿头”饭菜既多又便宜,很讨下力人的喜欢,生意很好。还有盐米店、杂货店等。到后来因这里是贵阳西出口的通道,进出城的汽车多了,人力车轮改用气胎的也多了起来,加上贵阳市内从大南门经大十字到铜像台打转的“马车的士”也出现了,这里又出现了很多补胎行,慢慢地成了商业街。值得提到的是红军长征过贵州时,蒋介石派他的嫡系将领薛岳率中央军来黔追堵红军。薛岳驻贵阳,令其“新生活俱乐部”在世杰花园附近修了一个公众浴室。此前贵阳没有公众浴室的文字记载,这家浴室也算是“贵阳第一浴室”,取名“新生活澡堂”。提到“新生活”,旧时在贵阳还流行这样一个讽刺笑话。“新生活运动”是当时蒋介石提倡的。其中有一个内容是“行人靠左走”。讽刺笑话说,某贵州当权者对“行人靠左走”是指来与往的行人各自走道路左边不懂,对下属说:“行人都靠左走,那右边不是空起了吗?”
解放后
贵阳解放后,为改善交通,发展经济,市政府在财政困难又百废待兴中,先修建了几条主干道,延安中路是其中最靓丽的一条。值得回忆的是当时延安中路上有两幢翘檐碧瓦,外观典雅、美观的建筑——— 延安小学(后拆除,建了云岩区少年宫)及贵州日报社。这两幢建筑虽无延安西路上的贵阳客车总站那样恹宏壮观,但也为延安路增添了看点。还有省粮食局、省劳动局、省林业厅、商业厅、农业厅、省供销社、团省委、省妇联、省青年联合会等省级机关驻此,市民中有人就戏说延安中路是“衙门大街”。改革开放后,这里变成了现代气息最浓、商机盈聚的商业大街。也是贵阳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14:27
目录
概述
解放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