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族学院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而创办的一所专门学校。
历史沿革
1937年,中央党校设立少数民族班,同年,中央党校设立回族干部培训班,陕北公学成立蒙古青年队。
1940年,陕北公学成立少数民族工作队。
1941年7月初,在陕北公学成立民族部,以培养民族干部。7月,西北局决定将陕公民族部,中央党校民族班,以及抗大、女大的一些少数民族学员集中起来,筹建民族学院。
1941年9月18日,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延安民族学院成立。
1941年10月1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43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校、鲁艺、民族学院合并于延安大学,各校体制仍保持独立,作为延大的一个独立学院。
1944年4月,民族学院从延安大学分出。
1944年5月,迁定边城北三边师范旧址,与三边师范等合并成立三边公学。
1945年3月,延安民族学院由定边搬迁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沿袭民族学院建制,改称城川民族学院。
1946年冬,因战争爆发,城川民族学院随伊盟工委迁到靖边南山。
1948年,为了便于管理,将城川民族学院迁到金树坪,与三边干校合并,民族学院停办。
机构设置
民族学院直属西北局民族工作委员会领导,边区政府主持开办。
学校初设教育、总务两处,该处下设教育室、注册室,主管干部和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校风校纪的监督等工作。
稍后设立干部处。
之后还设立了研究部,后改为研究处,该处下设回族、蒙古族和藏族(包括西南少数民族)3个研究室,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党的民族政策,并担负着教学任务。
学校领导
招收学员
学员有汉、蒙、满、回、藏、苗、彝等民族。如藏族天宝、扎喜旺须,蒙族云世英、云一立、云生格、塔拉、李存义、赵俊峰,回族马畔山、马有德、李占山、闪晓夫(女)等均毕业于该院。
教学规模
根据文化程度分设6个教学班,另设1个研究班。学习课程有党的建设、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社会发展史和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课。也学习有关抗战的理论。研究班还学习、研究党的民族政策和蒙、回两族的历史。
文化传统
办学宗旨与校训
平等民主,团结友爱,艰苦奋斗
院歌
成立意义
1941年,延安民族学院成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序幕。为争取团结更广泛的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各民族共同解放,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集中了中央党校民族班、西北工委研究室、抗日军政大学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学员和干部,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的各民族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共同抗日、共同斗争,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艰辛努力。
参考资料
民族干部的摇篮:延安民族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6 08:1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