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大秧歌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民间舞蹈
延川大秧歌,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民间舞蹈,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延川大秧歌起源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形式和农民欢庆丰收时的手舞足蹈有关,是古代田园民歌的变式。劳动人民在稼穑小憩时,眼看着禾苗茁壮成长而油然生情,于是载歌载舞,祈求丰收。正月天,阳气上升,大地回春,人们就把这种活动叫作“阳歌”或“秧歌”。受祭祀活动的影响,人们还在晚上点燃火塔,举灯笼,打家什,由秧歌队引领大家围着火塔转圈,所以又叫“闹红火”或“闹社火”。据出土的瓦当浮雕图案考证,延川大秧歌的出现不晚于宋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川大秧歌名气较大,正月里总能招引来不少外地人专程来此观看。
舞蹈特色
角色分工
延川大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秧歌队的“龙头”。一般要“肚才”好,而且还要嗓音好,演技精湛,会布陈图的才能胜任。伞头打的伞是根据《封神榜》姜子牙封神时打十六根股子的杏黄伞演变而来的。紧跟伞头的听马牌子,是秧歌队的开路先锋,源于古代军队中的先锋官,是秧歌队中最剽悍的角色。他身带串铃,手执拂尘,紧靠伞头左右,开路湾场,为伞头保驾。打彩门时,他就是旗牌、校卫,有统营、开锁的任务。马牌子之后是杈棒子的、大包头的、打花棍的、端莲花灯的。尾端压阵是丑角,叫“蛮婆蛮汉”。
表演形式
延川大秧歌的阵图有五角星、镰刀斧头、龙摆尾、秦王乱点兵、卷心菜、黑虎掏心、蛇抱(盘)九颗蛋、小蝴蝶、枣核乱开花、单飘带、十盏灯、十二连城、十二黄莲灯、辩蒜、四门斗底、药胡芦四五十种。
乐器种类
延川大秧歌的乐器分为吹奏类和打击类两大类型。吹奏类主要是唢呐,有5种不同规格:特高音唢呐,亦称小唢呐、叽呐子唢呐、幺子唢呐,此种唢呐长不过21厘米,音极高;高音唢呐,有小三排、大三排之分,小三排比大三排音略高;中音唢呐,有小二排、大二排之分,小二排比大二排音略高;低音唢呐,亦称头台、莽台唢呐;超低音唢呐,俗称大唢呐,长1米,喇叭口径0.3米,其最低音是谱表下加一间的F音,音域为1个8度。其次是小鼓、小镣、小锣,一般由5—20人演奏。打击类。主要是大堂鼓、小堂鼓、马锣、大钹、小钹,一般由5人演奏,规模大的有达30多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社会影响
2023年6月11日,延安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延川县举行。民俗表演《延川大秧歌》、唢呐独奏《百鸟朝凤》、陕北民歌《五月散花》等节目陆续精彩上演。
参考资料
延川大秧歌的历史渊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延川大秧歌的基本内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13:30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舞蹈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