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号诏
元世祖忽必烈发布的诏书
《建国号诏》是至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1271年1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发布的建国号并且称帝的诏书,起草者为徒单公履。其主旨是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
背景
1260年,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这是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中头一个采用“汉法”传统年号来纪年可汗,亦可视为蒙古人开始汉化的重要标志,他已把《易》之乾元与中统联系起来了,可谓忽必烈皇帝爱上了这“元”字之源头。忽必烈皇帝曾云:“昔为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所因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元世祖至元八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1271年1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元世祖忽必烈成为“大元皇帝”。
元史.世祖本纪》之后,有一段至为简单的话,概括地精确而恰当,其文曰:“世祖度量宏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也。”
全文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因之而作号。驯至兴而造,互名大以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者,盖从初起之地名;曰者,又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得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振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伸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译文
承受伟大的天命,统一天下而建立王朝,必须有美好的名号,以接续历代先王的正统,自古以来,不只本朝如此。“唐”有“荡”“大”的意思,尧取来作为国号;“虞”有“娱”“乐”的意思,舜取来作为国号。禹和汤兴起的时候,也分别取有“大”“中”意思的“夏”和“殷”作为国号。从此以后,事情的演变已与古代不同,乘机而建立王朝的人,不再采取具有美称的文字作为国号。秦与汉,标明他们最早发迹的地方;隋与唐,则沿袭他们受封爵位的邑名。这些都是顺从老百姓的习惯,也算是一时的权宜建制,完全出于公正的心态,并无褒贬之意。
我太祖圣武皇帝成吉思汗,手握天子的符瑞,兴起于北方,以神圣勇武的睿资,禀受帝王的谋猷,英伟的声名震动四方,极大地拓展了疆土,版图之广阔,为古所未有。最近,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纷纷来到朝廷,进呈奏章请愿,认为既然已经建立帝王之业,应该早日设定国家的大号。依据古代的制度,这是理所当然的,我的心中怎么会有其他的用意呢?因此,我决定以“大元”作为国号,这是采取《易经·乾卦》里“大哉乾元”的意思。这个陶铸自然界流动变化的各种形态成为宇宙万物的“元”字,是什么人赋予它肇创功绩的名义?我奠定了天下万国的安宁,尤其能够体会仁德的重要性,所以一切事物都按照原来的制度,治民之道也尽力谋求天人之间的协和。啊!这些都是符合实情所定立的名号,绝对没有过分谀颂的意思;希望这个美好的称号能够传流久远,才不至于辜负以往的辛劳。一切美善施给普天之民,盼望你们一同兴隆这一个伟大的国号。
意义
这诏书是说明元朝政权性质非常重要的文件。诏书明确承认,忽必烈他所建立之元朝这一王朝,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继承,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继续,所谓:“绍百王而纪统”者是:诏书又把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自己的这份统一大业,看作是“历古所无”的“大业”,这业绩是古代任何一个君主所无法比拟的,因而用“蒙古”这个民族的名称,已不足以表示新王朝的涵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7 18:47
目录
概述
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