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土主庙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土主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永宁社区关帝庙街,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据《建水州志》(重印)《重修土主庙碑记》载:“庙碑因毁”,故“创无可考”,重建时间为明正统七年(1442)。
建筑格局
综述
建水土主庙坐北朝南,有两进完整院落,现存山门、正殿、后殿、四厢、六耳共计39间,占地约3200平方米。土主庙沿纵轴线左右严格对称分布。
山门
原布局在山门前还有两座当街相对而立形制不甚大的过街木牌坊。山门位于县城桂林街,当街建于0.5高的台基上,三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五架梁,抬梁式木结构,通面阔13.8米,通进深8.6米,两侧八字墙分立,两次间设置“眼窗”,前后檐额枋板上饰雕刻、彩绘,为清代建筑。
正殿
正殿建于1米高的台基上,是土主庙的主要建筑,单檐歇山屋顶,前出廊,抬梁式木结构,三开间,三进间,通面阔11.5,通进深11.5米,平面为正方形。
正殿明间柱距为4.65米,均按放大明间开间设计,使明间宽阔,次间紧凑,为回廊式建筑。金柱、檐柱间经抱头梁、穿插枋等转接、连接,组成结构紧密的框架柱网结构,具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特有的独立的整体组合结构特征和较强的抗震性能。正殿斗拱为“品”字形,粗大紧密,古朴大方,不事雕凿,古色古香。前檐、两山外出单翘单斜昂斗拱,后檐仅出单翘斗拱,无昂;内挑部分则出三踩斗拱,承托里拽枋等,故正殿出檐不深但举架陡峻,具有曲线优美的歇山屋顶。檐柱、金柱的外出部分均出单翘(昂)斗拱,内挑部分檐柱为三翘斗拱,金柱为二翘斗拱。檐柱斗拱承托的主要是檐枋,金柱斗拱主要是承托井口趴梁,它们形制相同,但却是作用不同的两种结构完整、构造完善、制作精密的斗拱形式,是明代斗拱的典型特征,从而使正殿的组织结构科学、严谨,张扬和突出了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正殿建筑体量较小,但殿内密置,层出的“品”字型斗拱,筑结构形式称为“外虚内实”“藏而不露”。正殿梁架、斗拱结构为土主庙建筑的精华部分。
正殿对屋顶的处理采用井口天花顶棚,其露明部分与梁枋、斗拱等均以彩画形式装饰。整个正殿雕梁画栋,彩绘图案丰富色彩古朴,色调协调。正殿彩绘色调以暖色为底色、为基调。井口天花以六角形龟裂纹等蜂房图案为主,兼有方形菱形图案,各自组合在大圆形图案之中,外饰蝙蝠祥云、瑞草等富贵图案;斗拱图案为祥云、莲花等;梁枋图案则更为丰富。
后殿
后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屋顶,五架梁,抬梁式木结构,前出檐,通面阔3.8米,通进深12.8米,土主庙最大的单体建筑,前檐额枋板上饰雕刻、彩绘,为清代后期重建。后殿前檐左侧院中种植有一株明中后期的植物罗汉松,已有500余年历史,为建水古城内仅存的两株罗汉松古木之一。
土主庙是建水县城内唯一供奉土主(本地神)和土主崇拜的庙宇,其土主神像(彩绘红脸)为檀香木木雕,衣服也呈红色,这与其它地方“黑煞神”脸孔的土主神像明显不同。
文物遗存
建水土主庙正殿内的彩绘以暖色为底色、为基调,是建水古建筑中原汁原味保存的明代彩绘艺术信息的充分展示。
文物价值
建水土主庙正殿自明代以来保护较好,未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工程,基本保持和沿袭了明代的结构风采和彩绘装饰艺术的原状特征,是建水古建筑彩绘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03年12月18日,建水土主庙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建水土主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建水土主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永宁社区关帝庙街。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建水土主庙,路程约6.4千米,用时约15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1 22: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