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光饼
南平建瓯名吃
建瓯光饼,源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现为南平传统名点,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
历史由来
由来1
相传明朝的时候日本倭寇经常偷袭中国的沿海县市,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加上小股流窜剿灭不易,百姓身受其害,纷纷起来抗击倭寇,以当时的戚继光领导的武装席卷东南沿海,打击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矮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入闽歼敌,大获全胜。当戚军南行前,为使行军迅速,以面粉制成圆饼,中打一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光饼”,相沿成习,成为建瓯人喜爱的食品。
由来2
建瓯光饼的由来相传在远古世代,吕洞宾见凡人有不遵老的现象。就亲自下凡私仿民情,在民间闹市开设饼店,其原料全是山泥作的。凡人看见饼就来买。而吕洞宾见有人来买饼,就问你饼买给谁吃?不论男女老少都是一个口气说:给儿子买、给老婆买、孙子买。就这样问了十多,山快用了一大半,这事被一个神仙知道了,就变了一个凡间孝子,到饼店买饼,吕洞宾见有人来买饼,就问来人说:你饼买给谁吃?那孝子说,我买给父母亲吃。这时吕洞宾对孝子说:你是个孝子我要渡你成仙。那神仙对吕洞宾说:你回头看看,那山被你做饼,已经给用了一大半了。那时人们只叫饼。现在一般人在饼店买饼时,还是这样地问道:这饼怎么卖? 后来,在明代末时,戚继光为追赶倭寇在我国沿海侵扰,把饼做成中心有个眼,用索串好挂在兵士脖子当干粮吃。这样就省去了住地用餐时间使倭寇没有住地做饭的时间,打败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的战功,就把这个饼叫作“光饼”而得名。
产地简介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7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19年,建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2亿元。
做法
先将面粉发酵,和好面,加适量食盐及小苏打,然后将面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棰碾成饼坯。通常饼坯为直径5.5厘米至7.5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坯中间戳一个小洞,若饼面有加葱或肉的,则戳两个洞。
建瓯光饼通常用高炉烤制,传统焙饼的炉立于木架之上,砖块砌底,再用开一炉门大小口子的大陶缸倒置其上加工而成。焙饼时把饼坯贴在炉内壁左、右面及顶上,炭火猛烤至饼将熟时,饼师又用泼水将炉火火势压弱,瞬间水蒸气充斥炉间,一次烤饼可达百个之多。店家还备有用桐油过面的特制纸扇煽炉,一边观察饼被烤的程度,一边调整火候。烤出的光饼面色金黄周边银白,香味独特、口感甚佳,令人回味无穷。  建瓯光饼曾经衍变出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个品种。但时过境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只有光饼、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饼了。极具风味的光饼店遍及城乡大街小巷,400多年来仍久盛不衰。
参考资料
建瓯光饼.建瓯市人民政府.2009-11-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6 11:32
目录
概述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