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论》是
明代陈建论述都城选址的一篇议论文,论述的古代都城选址的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通过“古今天下四大都会”的对比,陈建认为“惟洛阳三善咸备”,定都选址时“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之后,作者又结合明朝定都燕地(北京)的实际,引出了当时的种种的隐忧。
按古今天下大都会有四:曰长安、曰洛阳、曰汴、曰燕。四者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故宋范仲淹深欲营都,而时惮兴作识者恨焉。国初,懿文太子受命历相都邑,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幽燕形势自昔称雄、会通漕运,今日颇便建都宜矣。然北太近□、南太远越。北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使吾中国武备常如祖宗之盛,犹之可也,苟边圉不固,则胡骑疾驰自潮河川、古北口,一日可至城下。且近日紫荆诸关往往失守,则形势失矣。黄河迁徙,冲决不常,而转漕几于不便。每秋高马肥,□儿辄起抢黄裏之思□(人称京城为黄里),所幸者国家福祚无彊,而□人惟利抄掠、倐来忽去,无争王竞帝之志耳。设或如邱文庄所虑,虏骑疾驰,进据临清咽喉之地,则形势与漕运并失之矣,可虑不尤甚乎?祖宗之时,只知其甲兵之强、国势之盛,都南都北无所不可;而不知强弱无常形、盛衰无定理,创业方兴之势与承平恬熙之世固倍蓰什百,不侔也。今嘉靖圣天子励精图治而丑虏犹时肆凭陵□,马直抵近郊,京师九门为之昼闭,昌平陵寝为之震惊,居庸、紫荆为虏坦途,良乡通州为虏外府,数十年后,吾不知其所终,杞人之忧,日深耿耿。
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人。年23补弟子员,试辄居首。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以后两次会试,皆中副榜,选授福建
侯官县教谕,时年36岁。在任期间,与督学潘潢论朱陆异同,作《朱陆编年》二编,与巡抚白贲论李东阳《西涯乐府》,作《西涯乐府通考》二卷,督学江以达命校《十三经注疏》,书成,朝廷颁行天下。七年任 满,迁江西临江府学教授,集编《周子全书》,又为《程氏遗书类编》。在两任期间,曾受聘为江西、广西、
湖广、云南的乡试。循资升山东
信阳县知县,著《小学古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母老,力告请养,时年48岁。归后,锐意著述,隐居不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修改《朱陆编年》,成《学蔀通辨》前后续终四编共十二卷。又为《治安要议》六卷,《
皇明通纪》,凡二十四卷,为著作明史之先锋。尚有《经世宏词》、《明朝捷录》、《古今至鉴》、《滥竽录》、《陈氏文献录》等。今传的有《学蔀通辨》、《治安要议》、《西涯乐府通考》、《
皇明通纪》。清乾隆间,《
皇明通纪》列为禁书,因此,其名不甚为世人所知。嘉庆间修的《东莞县志》,不敢道陈建一字,
陈伯陶修《东莞县志》始为其立传。
陈建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对朱子的学问思想的先后次序的阐明,并说明朱学和陆学的不同之处,辨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中根本上立论的错误。粤东有
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
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有称为东莞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