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善寺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善寺,俗称“大寺”“大佛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旧城址的东北角,占地约9500平方米,是一座保留有辽代建筑风格的佛寺。
历史沿革
传说先有大佛寺(开善寺),后有新城县
明永乐、宣德、嘉靖年间,开善寺修葺、扩建。
清顺治年间,开善寺重修。几次修缮均没有大动作,柱架基本保持原状。
民国时期,开善寺已荒废,曾用作学校、国民党军队的枪械修理所、军需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善寺被县粮食局用作粮食仓库,并在寺院内新建房舍多处。
1955年,祁英涛先生率队对开善寺大殿各部位的规格尺寸、用材比例、细部做法都做了详细勘测,取得较多数据资料,并著有《河北省新城县开善寺大殿》一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遗存普遍遭受严重破坏,开善寺则由于一直被用作县粮食局粮库而得以保存。
1991年,开善寺移交原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县文化局,后成立开善寺文物保护管理所。
2023年4月25日,开善寺修缮完毕,正式对游人免费开放。
建筑特色
布局
开善寺占地约9500平方米,存有建于辽代的大雄宝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辽代遗构,为四阿式庑殿顶结构。
特点
开善寺大殿构造严谨、实用,整体外观朴素、稳重,表现出早期木构建筑的风格特点。大木梁架为厅堂结构,其形式和做法简洁、精练,用材规范、讲究,将中国古代建筑在准确把握力学原理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结构的特点,运用、发挥到较高水平。
主要建筑
开善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4.5米,高12.08米,单檐庑殿顶。大殿结构,即宋《营造法式》所称为“五间六椽四阿造,当心间后乳秋对四椽秋用三柱,次间前后三椽秋用中柱”。殿内立柱用材粗壮,具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各柱卷杀圆润,殿顶为出檐深远、弧度平缓的庑殿顶。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彻上露明造。为了扩大视野,大殿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辽金建筑中常见的“移柱造”“减柱造”。殿内仅有立柱4根,视野宽阔,达到了在殿内布置众多造像和举行大规模佛事活动的需要。
大雄宝殿台基平面为长方形,正面有略小于台基的月台。柱网减柱、移柱并用。柱网布局为梁架形式提供了条件,梁架形式又制约了柱网的分布,双方互为前提,互为因果。檐柱常规排列,柱径54~56厘米,柱高481厘米;内柱柱径62厘米,数量减去两棵,仅留四棵,开心间两棵留后内柱,两次间两棵移至前后金柱中间位置。柱子的减少和移位,为梁架结构的构成奠定了基础,又是结构和功能的需要,使室内空间开阔、敞亮,便于使用。
大雄宝殿檐柱周圈施斗栱,共30朵,其中柱头铺作12朵,补间铺作14朵,转角铺作4朵。斗栱体量硕大,单材22x16厘米,总高141厘米,与柱高比为1:3.41。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做法有所差异。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杪单栱计心造”,前后檐与山面做法略有不同。前后檐斗栱,外出两跳华栱,两跳分别出50厘米和35.7厘米;正心出泥道拱,再上三层柱头枝,下、中层分别隐刻出泥道慢栱和厢栱。里出两跳华拱,偷心,承托六椽栿或乳献。山面柱头铺作,外跳同前后檐,两跳华拱出跳分别为49厘米和38厘米;里出三跳华拱,偷心,托于丁栿下。补间铺作,每间用一朵,无护斗,于普柏松上立蜀柱,上置大斗承第一跳华栱(相当柱头第二跳华栱位置)与隐刻泥道慢栱相交,二跳华栱里转大耍头交异形栱,再上出挑斡至下平槫,下斜撑于第三层柱头榜里侧,第二跳华栱与挑斡间用弹楔填实。转角铺作平面“米”字型,正、侧面出跳均与柱头铺作相同45°。两个方向均出华栱,抹角方向出两跳斜华栱,外出三跳角华栱,上置砖宝瓶承托大角梁;内角华栱出四跳,第四跳内华栱置斜散斗承托乳栿。
大雄宝殿斗栱使用遮椽板,维修前撩檐槫、罗汉枋上均留下清晰的遮椽板支条窝槽痕迹。其做法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代)完全相同。
大雄宝殿屋顶形式为单檐布瓦庑殿(四阿)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刘敦桢先生调查时拍摄的照片显示大殿瓦顶还相对完整,但已非原做法,正脊两端均有大吻,从风格看明显非同一时期之物;岔脊、戗脊分别有岔兽和跑兽。维修时,正脊两端清理出用清灰封抹的残毁严重两大吻底部,东为陶制、西为琉璃制;跑兽则已无存,正脊、岔脊均为用陡砖砌出的脊筒形状;勾头、滴水式样很繁杂,滴水纹样有4~5种之多,但均为盆唇式,表明历史上的多次维修也是尽可能按原样补配构件。
文物遗存
开善寺大殿殿内保留有辽代壁画和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开善寺碑记”(石碑),朱尚文撰文,题为《开善寺重修记》。
历史文化
关于开善寺大殿的建筑年代,诸说不一。
1、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城县志》载:“开善古寺唐时所建”。
2、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开善寺重修记》碑载“按旧碑寺创于宋重庆二年”,但同时又指出“宋史无重庆纪元,盖相传之误也。”新城时为宋辽边界,属辽辖范围,民间宋、辽年号混用、误用的现象并非偶然。河北唐山丰润一处省保单位车轴山无梁殿、塔也出现此类情况,明代重修碑和清康熙三十一年《丰润县志》均记载药师灵塔(砖制华塔)的建筑年代为“宋崇熙年建”,但当时丰润属辽国领地,宋亦未有“崇熙”年号,从塔的建筑形制、做法分析,具明显的辽塔特征,因此,推断当为辽“重熙”之误。
3、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刘敦桢先生曾带领营造学社成员法参、王壁文、陈明达对开善寺进行调査,刘先生认为,重修碑记载所谓“宋重庆”怀疑为辽代“重熙”年号之误,并断定开善寺大殿为辽代遗构。
4、1955年,祁英涛先生率队对开善寺大殿进行详细勘测。在对大殿用材比例、细部做法以及时代背景做了认真、严谨的分析、研究后,祁英涛先生推断开善寺大殿的建筑年代为辽代(1004~1123年)之间所建。
文物价值
开善寺大殿木结构为辽代遗物,为存世的八大辽代建筑之一。大殿自建立以后,未经过大的维修,较好保存了始建时的原始状态,为人们了解辽代的建筑、雕刻及绘画艺术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以其年代久远及独特的结构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早期木构建筑有较高的价值。
开善寺大殿建筑价值和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柱网移柱、减柱并用的做法,是建筑结构原理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平面是以“间”为基本单位,间即为四柱构成的一个空间单元,规范的建筑柱网是由若干纵列栿行的柱子排列组合构成。开善寺大殿梁架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柱网移柱、减柱并用的做法,成就了其特殊的柱网,不同的梁栿组合和大叉手的成功使用,成为这一形式的基础和条件。
大叉手、大托脚的做法是“唐制之遗”。中国建筑历史上,有“辽承唐制”之说,开善寺大殿在用材、比例、斗栱、梁架做法都体现了这一说法,开善寺大叉手、大托脚的做法体现得比较详尽。中国现存唐代遗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梁架中,脊槫仅用叉手、各平槫用托脚的做法已成为叉手、托脚做法的出处和唐代建筑构架的重要特征。开善寺大殿叉手未有梁作支撑,而是自上平槫内侧向上斜出,上部悬交支撑脊槫尽端,如此设置较通常做法比较大胆、巧妙、神奇。
补间铺作里转用挑斡的做法,改变了以往宋以前的斗栱都用真昂的说法。斗栱真昂做法一直是鉴定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真昂(下昂)是指昂后尾贯穿斗栱,并向上延伸成挑斡,与里华栱一样起到传递、承托下平槫荷载的作用。开善寺大殿补间铺作未用真昂,外出两跳华栱,第二跳华栱里转大耍头,其上出挑斡(斜撑在第三层柱头枝里侧)至下平槫下,第二跳华栱与挑斡间用棒楔填实。
开善寺大殿科学、实用的用材比例,严谨、巧妙的结构处理,表现了中国早期建筑结构技术的成熟。大殿用材接近于《营造法式》的三等材(广7寸5分,厚5寸),单材22×16厘米。梁架用材也用同一个标准,基本遵循“以材为祖”,同时又按照不同部位的不同结构受力状况,准确调整构件用材尺寸。如梁架大梁、乳栿均落在斗栱第二跳上,因此为增强其承载力,将泥道慢栱和二跳华栱截面尺寸加大为26×18厘米。为增强脊部的承载力,将脊槫攀间松设为足材,其余各平槫攀间依“隔间上下相闪”的做法。另外,梁架“彻上露明造”特征明显,对于梁架内足材构件和攀间枝等通长构件,依然在相应位置隐刻出栱、斗等轮廓或造型,加工处理均较为细腻,使庞大繁杂的大木梁架具备了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文物保护
1993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制订了《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维修方案》。
1996年11月20日,开善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2004年,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对开善寺大雄宝殿实施整体修缮工程,在工程过程中,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要求,处理每一点现场遗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
河北开善寺文物管理所从2023年8月2日下午开始转移拓片、纸质文物和文物档案,布设沙袋等防护准备,并按照地方政府通知要求,最后一批紧急撤离。8月3日,河北高碑店市开善寺被大水淹没。8月6日,积水开始回落,开善寺大殿内的积水都已排出,但是院落里积水仍较深。开善寺东面仍是一片汪洋。国家文物局已派员会同省市相关单位抵达开善寺,就后续如何排出院内积水以及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进行研判。
2023年8月,在洪灾中,开善寺整体被水淹。河北省文物局已安排专家进驻现场,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排除险情,最大程度减少文物受损。
旅游信息
开善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旧城址的东北角。
从高碑店市自驾经X755、祥胜路可到开善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4: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