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搁到现在,这也是个非常符合时代的选题。尤其是对于像
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来讲,此片可能更具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并不仅仅反映沙尘暴这个灾难的破坏性,还包含对社会的批判,对加剧工业化的国度表否定态度,从而影响到
美国在当时大力发展农业。
帕尔·罗伦兹出生于1905年。他的家族是经商的,他父亲是一个印刷出版商,他母亲是一位专业歌唱家,经常在他们家聚会的都是当地音乐界的人士,这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自己还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学习音乐。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文科,后来曾在纽约任任某杂志的编辑。他更多的是和音乐的人士来往。他那时和
电影唯一的接触就是在他的评论文章中谈到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他强调音乐在
电影中的对位作用 ( 这就是高见了,他没有谈什么“主题歌”之类的东西) 。到了三十年代,他成为纽约的
电影评论家。并成为以文艺著称的杂志 Vanity Fair 当编辑。他蓍书批评过好莱坞电影儿的幼稚,以及批评检查制度。 他当过十年的杂志编辑兼专业作家,八年的
电影评论家。他对音乐有特殊的兴趣,在纽约的艺术和音乐圈子里是一位知名人物。他深信
电影在娱乐之用外有着更大的潜能 ( 这也是高见,和电影先驱
格里菲斯的见解一样,他没有“电影 =
故事片”的那坐井观天的狭隘观点) 并且认为电影至今未能发挥这一潜能。他支持罗斯福的新政。他特别关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有,他能同时干好几件写作工作。谁也没有料到在1935年他能被
纽约时报的
电影专栏评论家誉为:“an experimenter, an explorer in the art of the cinema.”( 电影艺术领域的一名实验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