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角亚目(Heterocera),俗称
蛾类,是昆虫纲鳞翅目下的一个分类单元。异角亚目名字来源于其多样性的触角,有鞭状、丝状、羽状、栉状和纺锤状等,因种而异。全世界据估计有大约16万种,其中许多尚未被描述。化石证据表明,异角亚目可能有1.9亿年的历史,出现时间早于蝴蝶等其他鳞翅目。具有趋光性,大多数种类为夜间活动,也有黄昏活动的种类。
异角亚目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触角形状因种而异,有鞭状、丝状、羽状、栉状和纺锤状等,故名。通常夜间活动,静止时翅成屋脊状。一般体粗大,幼虫体形一致,称毛虫,有腹足一到四对,肛足一对。幼虫多植食性,害虫种类极多,如麦蛾、菜蛾、卷叶蛾、螟蛾、蓑蛾等,资源性昆虫亦较多,如蚕蛾、天蚕蛾、蝙蝠蛾及一些食用性蛾类等。
现代英语单词“蛾子”源自古英语“mo e”(cf. Northumbrian“moh e”),来自普通日耳曼语(比较古挪威语“motti”,荷兰语“mot”,德语“motte”,意为“蛾子”)。它的起源可能与古英语“ma a”的意思有关,意思是“maggot”,也可能源于“midge”的词根,直到16世纪才被用来表示幼虫,通常指的是吞食衣物。
虽然这种行为的原因还不清楚,但蛾子经常出现在人造光源上。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假设是,蛾子使用一种叫做横向定向的天文导航技术。通过保持与明亮的天光(如月亮)的恒角关系,它们可以直线飞行。天体离得很远,即使在长途跋涉之后,飞蛾与光源的角度变化也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月球将永远位于视野的上部,或在地平线上。当飞蛾遇到更接近的人造光,并使用它进行导航时,除了经常在地平线以下外,在距离较短的地方,角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蛾本能地试图通过转向光线来纠正,从而导致空中飞蛾向下坠落,导致盘旋的飞行路径越来越接近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