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弋(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木桩,后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
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弋”字作“图A”、“图B”、“图C”、“图D”等形,像一种下端很尖的柲状物。西周金文作“图E”,或省作“图F”。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下加饰笔,遂与“戈”形相混。 《说文》篆文作“图G”,是讹变的形体,认为弋字“从𠂆,象物挂之也”也是错的。汉简中的“弋”字更接近于古文字“弋”的形体。“弋”字本义是木桩,后作“杙”。《说文》:“弋,橜也,象析木衺锐著形。” 《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榤。”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西周金文“弋”通“式”,用于句首或句中,是劝令之词。“图H”方鼎:“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式)休则尚。”召伯虎簋:“弋(式)伯氏从许。”与《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之“式”用法同。“弋”又通“代”。楚帛书:“四神相弋(代)。”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橜也。象折木衺锐著形。从𠂆,象物挂之也。与职切文二。
说文解字注
橜也。
木部橜下曰:弋也。二篆为转注。尔雅曰:橜谓之杙。按俗用杙为弋。顾用弋为隿射字。其误久矣。杙者,刘刘杙也。不为橜弋字。弋象形。故不从木也。
象折木衺锐者形。
者各本作著。不可通。今正。古箸与者无二字。箸卽者字。折木之衺锐者为橜。故上体象其衺锐。
𠂆,象物挂之也。
凡用橜者为有所表识。所谓楬橥也。故有物挂之。又若舟之??亦是。所以系舟也。故用𠂆为合体之象形。与职切。
康熙字典
《唐韵》与职切。《集韵》《韵会》逸职切。𠀤音翊。《玉篇》:缴射也。《韵会》:弋,缴射飞鸟也。《周礼·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冬官·考工记》:弓人为弓,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庾之属,利射侯与弋。《诗·郑风》:弋凫与鴈。疏:弋谓以绳系矢而射也。《列子·汤问篇》: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乗风振之,连双鶬於靑云之际。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又左弋,官名。《前汉·百官表》少府属有左弋,太初元年更名为佽飞,掌弋射。
又《韵会》:弋,取也。《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注:弋,取也。疏:弋,射也。射而取之,故弋为取也。
又《玉篇》:橛也。所以挂物也。《尔雅·释宫》:鸡栖於弋为榤。疏:弋,橜也。《玉篇》:一作杙。
又《释宫》:樴谓之杙。注:橜也。
又黑色。《前汉·文帝纪》赞:身衣弋绨。注:如淳曰:弋,皁也。师古曰:弋,黑色也。
又水名。《隋书·地理志》:鄱阳郡弋阳县旧曰葛阳,有弋水。
又县名。《後汉·郡国志》:北地郡弋居县。
又国名。《前汉·𨻰汤传》: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注:山离乌弋,去中国二万里。扬雄《长杨赋》:登南山,瞰乌弋。
又《後汉·西域传》: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蒲萄酒特有名焉。
又无弋,羌部名。《後汉·西羌传》:羌无弋爰劒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後得亡归,羌人以奴为无弋,以爰劒尝为奴隶,故因名之。
又姓。《姓苑》:出河东。今蒲州有弋氏。《诗·鄘风》:美孟弋矣。注:弋,姓也。
又与㚤通。《韵会》:㚤,妇官。通作弋。汉有钩弋夫人。《前汉·外戚传》:孝武钩弋赵倢伃,武帝巡狩过河闲,使使召之。旣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卽时伸。号曰拳夫人。居钩弋宫。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0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