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拉弦乐器是在
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二胡、
京胡、
板胡、
高胡、
中胡、
革胡、
马头琴等。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
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
表现力。
二胡
二胡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乐器,也叫“
胡琴”或“南胡”,由一个竹制或木制的琴筒、一根硬木琴杆和琴轸组成。
琴筒有圆形、六角形、
八角形多种,琴筒的一端蒙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
琴杆的上端是一个弯形的琴头,琴头下面装有两个菊花形硬木琴轸,上边一个张里弦,下边一个张外弦,竹弓的弓毛夹在两根琴弦之间。
琴弦过去多用蚕丝制成,现已改用金属制作。
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是
民族乐队重要的乐器,长于演奏细腻的抒情曲调,有人声之美。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偶尔也有四度定弦的,五度定弦为d1—a1,音域为d1到d4。
琴筒和琴杆
一、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箱,琴杆是支撑琴弦、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
红木、
紫檀或
乌木制成,也有用
花梨木或
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
ABS)材料
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 厘米,
前口直径(
对边)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
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普及式二胡为
蛇皮,中高档二胡多为蟒皮。蛇皮
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蟒皮鳞纹粗而平整,
色彩对比协调,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育共鸣较好。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新买的二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
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
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
光亮度等。
琴轴
二、琴轴用来调节二胡的音高
琴轴就是与琴杆相互垂直那两个犹如
圆锥体的部件,木质,前端细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间渐大,后端最大。轴后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条瓣纹,轴须加饰,用多层骨质与木质片粘合。它们与琴筒相对,上面的一个叫内琴轴,拴内弦,朝下的一个叫外琴轴,拴外弦。内外琴轴相距约为0.26尺。外琴轴距琴筒一般为1.45尺,这是二胡区别于
大胡、
中胡、
高胡、
板胡、
京胡末梢上。这种琴轴
调弦的
活动范围大,并能储存多余的琴弦线段,有利于琴弦的充分利用。但这种琴轴对材料的选择较为考究,多用
黄杨木或
黄檀木制成,与琴杆的接触面既要严密合缝,又要保持必要的松动,否则不是匿藏着极弦跑音的隐患,就是操作不自然。
千金
三、千金用于扣住琴弦
琴杆上扣住琴弦的那个装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
铅丝并系在琴杆上,也有用丝弦、
尼龙线或布条、皮条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杆上的。后面这种形式的千金其音质不够十分理想,因为内外弦被挤压得太近,使琴弦的充分很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制,
不注意千金不可系得太长,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适程度要看演奏者指头的长短和琴杆的粗细。也就是说,指头长,琴杆细可将千金适当的放松一点;指头短、琴杆粗就酌情系紧一点。一般来说,琴弦距琴杆的宽度掌握到0.7寸左右较为适宜。千金在琴杆上的位置应求得大体固定,不可经常的
移上移下。
琴马
琴马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因此,琴马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胡的音质。
为了求得二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二胡采用
纸马(即用
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声音就要显得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二胡改用竹马,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二胡采用金属弹簧马,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
此外,象
高粱秸秆、火柴签、铅笔(最好将
笔芯抽掉)等材料制作的琴马也能改善一些二胡的音质,但中高档二胡还是宜用特制的木马,木马是用
松节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还有钢丝马,但使用很少。
如果是自己制作
琴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状.不宜过长、过短、过高、过矮,因为这样都不利于琴皮振动的性能发挥。虽说一些发音沙哑的二胡,适当增长琴马,音质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却大为削弱了。一般来说,琴马长约0.4寸,高约0.25寸较为适宜。如果是竹制或木制琴马,当中最好挖空成拱桥形。
琴弓
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全长76 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用江苇竹(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
尼龙丝仿制的。有些简易二胡是用
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
音响效果较差。
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粗细均匀。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选择弓杆要注意长度
符合标准,还要兼顾到质地坚实、老化、粗细协调、匀称、中段不呈弧形,与弓毛相互平行等情况。这样的弓子弹性适中,操纵顺手,易于控制。
琴弦
六、二胡的音响来源于琴弦的振动
过去二胡大多用丝弦,由于丝弦具有
伸缩性大、寿命短、发音不够清越细腻等缺点,它已逐渐被钢弦所淘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钢丝弦使用日益普遍。
配套的二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也叫子弦)。内外弦分别系在相应的琴轴上,一般是先上内弦,再上外弦。选购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两根弦都为内弦或外弦,弦径也不可悬差过大,更不可用其它
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二胡弦。
内外弦采用同样粗细的,就会产生两弦张力
不平衡,发音
不协调,灵敏度差的问题;内外弦粗细比例过于悬殊。就会产生音色不统一,影响按指的问题;用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二胡弦,发音空而沉闷,失真度大,完全不符二胡的发音需要。
马头琴
简介
马头琴是
蒙古族的拉弦乐器,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有了。
马头琴的琴杆是用
硬木制成的,琴杆上端雕有一只马头,因此叫马头琴。
音箱用
松木制作,呈梯形,两面蒙马皮,马皮上绘有美丽的图案,张两根弦。
琴弦用马尾制成。
与
胡琴不同的是,
琴弓不是夹在两根弦的中间,而是在外面拉奏,因此可以奏双音。
近年来出现了改良马头琴,用
尼龙弦代替马尾弦,扩大了音箱的尺寸,采用
大提琴弓等,改良后的马头琴,音量比传统马头琴的音量大,而且音色更加明亮。
马头琴在演奏时左手既可以按弦,也可以用指甲顶弦,以获得不同的音色。
马头琴经常用于
独奏或民歌和说唱的伴奏,也用于合奏,音色近于人声,柔美圆润,擅长表现抒情、和缓的曲调。马头琴的定弦外弦比内弦低,传统马头琴定弦为e—a,音域为c到c2;改良马头琴定弦为a—d1,音域为a到f3。
起源
从山林
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
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
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
蒙古秘史》、《
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
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
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共鸣箱为梯形且比原来大多了,琴身的长度增长两倍左右,这样声音也大,发出更洪亮的
颤音,琴头多为马头或马头下面再加一个龙头。马头琴的两个弦,粗弦为阳弦,由150根马尾组成,细弦为阴弦,由120根马尾组成,弓弦为90根马尾组成,全部加起来360根,正好一个圆圈的360度。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
民间说唱演奏家。
板胡
简介
板胡是伴随着
地方戏曲
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
秦胡,胡胡,
呼胡,大弦和瓢。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
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
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
河北梆子,
评剧、
豫剧、
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
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
地方色彩。
特点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
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
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
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
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
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
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
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
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
椰胡。
分类
按发展照选料和工艺的不同,依据音色的标准分为普及、中档和高档。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
河北梆子、评剧、豫剧、
山东梆子、
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
秦腔、
蒲剧、郿鄠、
陇剧、
陕北道情、
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
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次中音板胡(俗称
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
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
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革胡
革胡,新型拉弦乐器。
本世纪五十年代,
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在二胡基础上吸收其它拉弦乐器特点创制而成。
红木、
花梨木制,全长170厘米。琴头雕刻龙头,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杆表面设弧形
指板。琴筒圆形,长37、前口外径38厘米。蒙蟒皮、
马皮或羊皮。后口置音窗。皮面张力可调。置四轴,张四弦。用
大提琴弓拉奏。
皮膜不直接承受弦的张力,皮面内侧中心设有六足形
音柱传音,
琴码呈扁铲状,码脚与音柱顶衔接,以使皮膜振动范围扩大。音色圆润。定弦C、G、d、a,音域四个八度。
七十年代又研制成圆方筒协振式和全板式
革胡。前者协振鼓为
膜板结合式,蟒皮后面贴有
桐木板,发音坚实响亮;后者琴筒呈扁瓮形,不蒙皮膜,前、后和右侧三面设桐木板,通过音柱和杠杆直码使
三板协振,音色淳厚低沉。
演奏时,弓在弦外拉奏,可拨弦弹奏。吸收了二胡、中胡、
坠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
民族乐队中可代替中胡和
低胡。
高胡
高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
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乐队中,高胡按实际音高记谱,
定弦比二胡高纯五度或
纯四度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的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在改造高胡的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的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圆形琴筒改为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的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的
高胡改为三根弦,使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
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
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
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
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
中胡
中胡,中音二胡简称。约于1950年代在二胡基础上改革制成,结构与二胡相同。
琴杆较长,琴筒较大。
在民族乐队里属中音乐器,使乐队音响丰满、浑厚。独奏曲有《草原上》、
协奏曲有《苏武》等。
京胡
京胡产生于
乾隆末年﹐随着京剧的形成﹐为适应京剧的伴奏﹐从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京胡琴杆和琴筒均为竹制,琴筒蒙蛇皮或
乌鱼皮,京胡的音量大﹐音色高亢、
穿透力强。主要用于京剧的伴奏,独奏曲目一般为
京剧曲牌。如《
夜深沉》、《劝君王》等。
京二胡是为了在融和京胡在京剧乐队中的音色而制成的一种比京胡大,比二胡小的拉弦乐器。音色也介于
京胡和二胡之间,木制,蒙蛇皮。一般也用于京剧伴奏,很少独奏。
低音拉弦乐器
为适应现代
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需要,音乐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传统拉弦乐器的基础上,研制改革出类似于西洋
大提琴、
低音提琴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制改革出的低音拉弦乐器有:大胡、
低胡系列;
革胡、
低音革胡系列;大马头琴、
低音马头琴系列;
拉阮、低音拉阮系列等等。由于改革出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在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现今绝大多数民族管弦乐队采用西洋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民族管弦乐队的低音拉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