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颌猪(学名Chleuastochoerus),又名肿面猪,是在中国
甘肃省发现的
中新世时期的
猪科动物。
猪次目(suina)共同的基本特征是
杂食,
牙齿为典型的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
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
欧洲距今4000万年前的
始新世。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现生种遍布亚、非、欧及
美洲。
现生野猪和
河猪通过强有力的吻部在地表拱掘来获取食物,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晚
中新世-早上新世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小型化石猪类—
弓颌猪,具有类似的觅食行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等人从功能形态学角度对弓颌猪的觅食行为、食性以及生态进行了复原,研究成果以中英文形式分别发表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6期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4年第5期。
拱掘行为是现生猪类和
西猯类的一个很重要的行为,该类群通过吻骨支撑的肉质鼻盘在地表进行挖掘或者刮擦来获取食物。拱掘能力受吻骨、吻部肌肉以及枕部的形态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类型中存在比较大的变异范围。研究人员通过对
弓颌猪头骨形态的观察和对比以及面部和枕部肌肉的复原得出,弓颌猪发育窄的吻骨和相对较强的吻部肌肉,具有与现生野猪和
河猪类似的拱掘行为,但其相对窄的枕部和相对短的头骨制约了头骨的摆动幅度,而其显著加宽的前颧弓板和强壮的
犬齿弧形围龛则在拱掘时对头骨及犬齿起保护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
弓颌猪的头-颌关节、
咀嚼肌及牙齿形态进行了形态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弓颌猪发育强壮的咀嚼肌,可以迅速闭合口部, 相对高的头-颌关节使得咀嚼时既有压碎作用又有研磨作用,但相对简单的颊齿表明其食物可能较现生猪科的食物柔软。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弓颌猪的饮食结构可能介于森林型和开阔环境的现生猪科动物之间, 生境可能为相对潮湿的森林边缘或靠近开阔的
温带草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