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拉维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因其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著作而闻名。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罗克兰市(Rockland)。
成长经历
约翰·弗拉维尔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由于经济萧条长期失业,弗拉维尔在较为贫困的家庭中成长。1945 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陆军,1945-1947 年为上等兵,1947 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1951 年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克拉克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1952 年获硕士学位,1955 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54 年和伍德(Eleanor Wood)结婚。博士毕业后在科罗拉多州东部的里昂堡退伍军人管理医院担任临床心理学家,1956 年任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1960 年升为教授直至 1965 年。1963-1964 年在法国巴黎遗传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65-1976 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教授,1976 年后供职于斯坦福大学。
主要成就
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弗拉维尔的主要成就包括 J.皮亚杰成果的说明与推广,他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被认为是记录皮亚杰的成果最全面和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早期对交流和社会认知发展有影响的一些研究;对儿童自发利用认知策略以及他关于元认知的开拓性的发展研究;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与顺序的性质论述,等等。他的研究风格是设法想出其他人还未研究的重要的能力,然后研究它们在幼年时期的发展。他把自己看作为发展的自然主义者,始终注意新的未研究的“可发展能力”。
四个阶段
1968 年,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以信息处理的观点研究儿童在人际社会层面中的知觉性、概念性角色替代能力的发展。角色替代(Role-Taking)是一种从他人眼光去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能力,即对他人能力、特质、感受及潜在反应等作出具体推论的能力。他将儿童角色替代能力发展分为 4 个阶段:
存在期(Existence)。儿童可能存在可理解其他人对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需要期(Need)。儿童由于实际需要会“想要”推测对方的想法。
推论期(Inference),个体利用手头现有的各种资料、指标来进行心理活动,借以推断对方隐含的特质。
应用期(Application),儿童利用以往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四个层次
1970 年,他以“爬苹果树”故事分析儿童概念性角色替代能力,将儿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层次:
儿童思及他人;
儿童思及他人之间的行为;
儿童能取代他人的想法;
儿童能取代他人取代第三者的想法。
角色替代能力
1968 年,他首创了角色替代能力测验(Role-Taking,简称 RTT)- 看图说故事,“小孩、苹果与狗”的故事,将小孩与狗的关系画成 7 张图画,向儿童说明 7 张图画连成的故事后告诉被试儿童:有另一个小朋友,没有听到前面的故事,如果他只看到图 1、4、6、7 他会说出什么样的故事?(4 张图画不会出现,小孩被狗追),来测试被试儿童是否有认知性的角色替代能力。此外,他还以游戏情境评估的方法 - 铜板游戏(nickle and dime test)来评估儿童的概念性角色替代能力。
元认知概念
1976 年,他在《认知发展》一书首先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称后设认知)概念,他认为(1981):元认知即“元认知是反映或调节认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的活动,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和连续的调节与协调活动过程”。元认知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所以是对认知的认知(1985)。他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
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
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
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弗拉维尔十分强调这三类元认知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根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元认知的第二个成分,即所谓元认知体验,是指人们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既可能被我们清楚意识到,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或模糊不清的。元认知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很快成为
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元认知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对传统的不同认知领域之间的界限提出了质疑。传统观点将认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元认知研究则削弱了这种人为的分离,它强调传统认知范畴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区别,因而有助于传统认知领域之间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
1981 年,弗拉维尔采用第二水平观点采择(Level-2 perspective taking)任务,训练儿童对信念的理解。第二水平观点采择指的是,对同一物体,两个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感观是不同的。结果表明,儿童第二水平观点采择的成绩提高甚微,然而他认为通过训练儿童真正掌握了 2 水平(level-2)概念的理解。被试由“自我感观为中心”的反应转变到“在一定程度上去思考他人的感观”。同年,他用表观 - 现实任务 [1] 训练被试,结果未能使儿童区分表观与现实,即儿童不能对同一物体“看起来是什么”和“实际是什么”做出区分。
三个浪潮
他提出(1999)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浪潮,第一个是皮亚杰关于“儿童对人心理的认识是由自我中心到脱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第二个是 20 世纪 70 年代对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第三个是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关于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至今心理理论仍是探讨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
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发展分会主席,美国儿童发育研究协会(SRCD)主席,《认知心理学》杂志主编。1984 年获
美国心理学会杰出贡献奖。
现实任务
表观 - 现实任务(appearance-reality)是给儿童呈现一个表面看起来象某一东西的物体,但它实际上是另外一个东西。让被试回答“这一物体看起来象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如常见的表观 - 现实任务是这样的:呈现给儿童一块象石头的海绵,让儿童捏或挤压它以发现它实际上是海绵,然后问儿童它看起来是什么和实际是什么。
主要著作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1963
儿童执行任务及交往技能的发展
认知发展: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