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禅寺是位于中国湖北省黄石市的东方山顶的寺庙。
历史沿革
弘化禅寺居
东方山山顶,属
佛教禅宗之临济宗。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年),马祖道一高足德聪和尚云游至此,见云树葱茏,岚光明烂,为之动容,遂结庐修炼。元和二年,唐宪宗李纯诏德聪参与朝廷法会,恩礼殊隆,嘉赐法名智印,赐紫衣金钵,为山寺题名“宝峰招提”,
东方山佛名因之鹊起……自唐宪宗礼尊智印和尚以降,宋、元、明历代,均有皇帝召见寺院住持,御赐寺名,而几成传统:宋大中祥符九年( 1011 年),宋真宗赵恒召见住持解明和尚,御笔书赐寺名“宝宁”;元元贞二年( 1296 年),元成宗铁穆耳仿前朝皇帝例,召见二十世住持安山和尚,御笔书赐寺名“化禅”;明成化二年( 1466 年),明宪宗朱见琛召见二十九世住持古愚和尚,赐名大觉禅师,御笔书赐寺名“弘化”,可谓一朝天子一朝名。
明宪宗赐名,为今日仍在沿用的“弘化寺”名之发端,已历 539 年,其间因避乾隆皇帝弘历讳,改字“宏化”,后恢复“弘化”寺名。
然皇帝亲书寺名,亦不能对寺院时兴时废之状况稍有改变,弘化寺亦复如是。唐武宗废佛,招提寺毁败,此后历代凡遇乱世,即遭破坏。清朝承平尚久,然几番毁于火灾。
弘化禅寺位於湖北省
黄石市境内风景秀丽的东方山中。相传此山因汉代人奇人东方朔而得名。然真正使其名扬天下,被誉为「三楚第一山」,则要归於佛门香火。
西元八○四年,马祖道一大师高足德聪和尚,奉师命来
湖北弘法,见此山雄奇秀丽,林木郁葱,百鸟和鸣,顿生恋慕,不忍离去。後知山名东方,因师嘱中有「遇东方而止」,故在此山结庐而居。和尚佛学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周围数县百姓爱戴。
西元八○六年,因地官吏推荐,唐宪宗宣召德聪和尚入京参与一次盛大法会,祈祷国泰民安及皇图巩固,获赐紫衣金钵。事毕,得宪宗垂询,因其精深博大的学识而受褒扬,亲赐法呈「智印」。次年夏,和尚回山。同年秋,宪宗派送一头铁牛赠和尚,并为其修建梵宇,御书赐名「宝峰招提」,从而使此寺成为当时鄂东南人梵主动之首。西元八一二年,和尚无疾坐化,宪宗闻後,伤悼不已,亲书一诗以示悼念。此後,寺中高僧辈出,屡受皇封。
西元一○一一年,宋真宗召见第八世解明和尚,御笔亲改寺名为「宝宁禅寺」。西元一○九六年元成宗召见第二十世安山和尚,钦赐佛经衣钵,御笔改题寺名为「化禅寺」。西元一四六六年,明宪宗又改寺名为「弘化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三十世信岩和尚时,弘化禅寺在
九县有田地,在
大冶、阳新、鄂城三地拥有附属寺院一百多座,香火达於鼎盛,历代高僧中,三十六世佛子昙晦上人为新罗国王族人。上人佛学,深得禅宗三昧,又通晓几国语言文字,一直为明王室楚王父子所敬重。上人在山弘教十五年,与中外佛子交往频繁,为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弘化禅寺历史上一直设有学塾,培养出大量栋梁之才及佛门高僧。据考,当大冶建县後,县内几乎百分之六十的进士、百分之七十的举人、百分之五十五的秀才;以及寺中历代方丈、各级执事同近邻数十处兰若中之高僧,皆从此学塾而出。学塾教师都是饱学硕儒,最低为「三甲进士」。
弘化禅寺曾经历了「三灾三火之厄」,但屡废屡兴,始终雄踞鄂东南佛刹之首。近代,因「文革」之难,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财产、田地等所遗无几。「文革」後,千年古刹基本恢复到万历年间之规模,又名符其实地成为鄂东南禅林首刹。
弘化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
大雄宝殿、祖师殿等。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寺内有
塔林,有塔约五十座,最重要的开山智印祖师塔。珍藏佛经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块。
弘化禅寺著名的祖师为智印法师。
现任方丈正慈法师,兼任
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现任监院透化法师,七十馀岁。
寺院格局
1967 年,弘化寺被征为养鹿场,佛事活动停止,佛殿僧房损毁严重。 1970 年,局势稍安,住山僧人常愿法师即奔走呼吁,得当时黄石市文教局及有关方面支持,对
大雄宝殿和祖师塔殿进行维修。“文革”结束后,弘化古寺重修工作逐步展开,经各方襄助支持,逐渐恢复往昔规模。在同治七年重建格局基础上,形成目前的格局。
景色介绍
沿山路上行至山顶,见一石梯路,宽约 7 、 8 米。拾级而上,一座大牌坊高耸而现,牌坊上“三楚第一山”浑厚大字映入眼帘,是为弘化禅寺山门。山门又称新三门,采用宫殿式琉璃瓦面牌楼建筑模式构建,分正楼、边楼上下两层,浑然一体,像是重檐庑殿。牌楼正楼有 8 根高约 10 米 的红漆檐柱,正中主门两根柱上有昌明法师亲书“三楚树雄风威振
九州禹域,五家传正令源出东山法门”的对联。正楼二进门楣上则悬挂着赵朴老所题“弘化禅寺”红底金字匾额。山门前的古银杏树据说是智印和尚亲手所栽,历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见证了寺院沧桑变化。
进入山门,便是石桥甬道,两旁则是白玉栏杆围成的放生池,池中假山石玲珑气质,清水映人。弘化寺建筑整体结构遵循佛寺建筑的统一格局,选定中轴主线,依山而建,依次造山门、放生池、
大雄宝殿等,中轴两侧建造配殿和佛堂、斋堂等辅助性建筑。现任方丈正慈法师升座后,弘化禅寺建筑中轴两侧有了较大的扩展修建。东侧在钟楼南新建了 1000 平方米 的两层平顶单檐琉璃瓦客堂,与之相对称在西侧鼓楼南修建了法物经书流通处。沿山势在东侧建起如意寮,西侧建起方丈楼、综合楼及上客堂。寺东北山坡处另建 200 米 长的
佛教文化长廊。至此,弘化禅寺总建筑面积达 20000 多平方米,有殿堂门舍 22 幢。该寺另有下院 4 处,计位于东方山上,围绕弘化禅寺的法藏寺、佛光寺,以及位于
黄石月亮山的极乐寺和青龙山的
慈湖禅院。
弘化八景
弘化八景中的禅关月涌和
灵泉锡卓,现今仍然留存。禅关月涌在弘化三门前,原是长约千米的峡谷。每临皓月当空之际,但见飞云横渡,月华如涌,若真若幻,如诗如画。伴以寺院颂经、木鱼,忽远忽近,偶尔宿鸟受扰,惊叫几声,更增加了空山幽谷的寂静。弘化祖师殿后檐有泉井,井台由汉白玉镶嵌,井口约 1 尺 5 ,井深 20 米 ,为寺内众僧饮水之源。《大冶县志》云“
东方山井,一清一冷,不盈不涸”——山顶之上有这样一井泉水,其成因众说纷纭,《东方山山寺年谱》记载乃智印和尚为解饮水之需“卓锡凿地,异泉涌出”,概为该泉名号来源。
随着寺院规模恢复,僧众香火重聚,弘化禅寺渐成鄂东
佛教胜地, 1993 年,举办了“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 1999 年,经
中国佛教协会批准,
东方山弘化寺举办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为 600 名弟子传戒。如此规模的传戒活动,在弘化寺历史上是空前的。此次传戒成功,弘化寺又于 2004 年再举传戒盛事, 612 名来自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马来西亚等地的新戒弟子,幸遇胜缘,获登戒品。
历代高僧
智印法师
弘化禅寺高僧辈出,不胜枚举:开山祖师智印法师, 22 岁开山招提寺,被唐宪宗延请入朝参与法会, 29 岁涅。智印法师塔至今犹在, 1200 年来香火不断。宋有解明和尚住持寺院 , 恢复真宗所题寺名“宝宁”。古愚和尚因恢复元末乱世损毁之“宝宁寺”,受明宪宗御题寺名“弘化”。新罗人昙晦禅师,于万历十八年投弘化寺安常法师,以外国和尚之身份在中外
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现代有常乐法师在
东方山弘化禅寺恢复宗教活动后任住持,其间重振道场,绍隆佛种,奠定了今日弘化禅寺善名根基。 1979 年,常乐法师竹杖芒鞋来到了弘化寺,面对秃垣断壁、荒阶空堂,不顾 83 岁高龄,广结善缘,遍访施主,聚资成盛举,使弘化禅寺重新具备了丛林格局。为培养僧才,他挤出寺院薄少积蓄,送小沙弥去读书,小沙弥不负师恩,勇猛精进,这便是日后的正慈法师。
正慈法师
现任弘化禅寺方丈的正慈法师是第七十三代传人。幼年师从常乐法师,以湖北省
佛教界“状元”之资,考取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四年后继续读研究生班,导师是中国佛学名家 吴立民 先生。在 吴立民 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法师勤勉奋进,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中国佛学院 1980 年恢复以来培养的首批 19 名硕士研究生之一,时年 26 岁。 1997 年,正慈法师放弃留京任教机会,应黄石
佛教协会邀请,住持弘化。其“捧着电脑上山,揣着文凭升座”,佳话一时。
回寺使
正慈方丈走上了一条远离“学者和尚”而向社会践行
佛教的道路。他提出了以文化为切入点,来践行人间佛教的观念。弘化禅寺的文化底蕴素有历史渊源。该寺历史上一直设有学堂,培养出大量栋梁之才及佛门高僧。据考
大冶县超过 50% 以上的进士、举人、秀才及寺中历任方丈皆由此学堂而出,为师者亦饱学硕儒,最低也为三甲进士。承前衣钵,正慈法师开设学堂,讲经研学;举办大型
佛教书画展,广邀文人墨客,让人们在艺术文化中参佛意、悟禅机。 2000 年底,以中国历代高僧传为史料依据,从历史跨度近 2000 年中选出的 1000 名高僧陈列馆破土动工,将是弘化禅寺建设史上激动人心的一笔,也将为“文化”
佛教发展模式抹上重重的亮彩。天地铜磬则是弘化禅寺文化兴教的标志性体现。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 李升高 居士创举,正慈法师监制的一对天地铜磬铸造而成,分置于北京广济寺和弘化禅寺。千年相交之刻,南北两寺两磬交响,天地同庆,佛音悠扬。此两磬现已成为绝版。 2004 年,正慈大法师又撰修《东方山佛教志》,半载志成,受到当地政府及佛门大众的盛誉。对此
正慈方丈说:“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
佛教如何与现代化结合,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我们去实践总结,与时代同步前进,佛教才有生命力。”
寺院文化
在弘化禅寺,不可不提的就是陆氏宗祠。
相传1200多年前,祖籍安徽的陆氏先人官至御史大夫,后解甲归田,行至东方山,见此地风景秀丽,于是置办田产,归隐于此。后弘化禅寺开山祖师智印法师也云游至此,隐约觉得此地有佛气,决定在东方山兴建寺院,传播佛法。经多方探寻,寻得陆氏先人共商此事。陆氏也是佛家信徒,将此地赠与智印法师,并协助法师广建寺院。
陆氏与智印法师相见恨晚,结为忘年。后陆氏仙逝,智印法师为了纪念陆氏、报答陆氏为寺庙筹建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弘扬佛法所做的贡献,遵陆氏遗愿,将其灵位安放于佛殿之后。不数年,智印法师亦圆寂。
现东方山下居民大部分皆为陆姓,都是陆氏子孙。弘化禅寺遵循千古遗风,虽然屡毁,但是每次重建,必然在大殿之后建陆氏宗祠,立先人牌位与遗像。山下陆氏后人亦时常上山礼佛,并参拜祖宗牌位与遗像。每逢年初一,家家户户必然上山。每到此时,鄂东南地区上山礼佛的信徒与礼佛并参拜先人的陆氏后人齐聚弘化禅寺,挤挤攘攘,香雾弥漫,炮仗声不绝,场面极其壮观。
不入凡尘的佛教大师与出仕为官的御史大夫所结下的情谊,以及为佛教传播、为弘化禅寺的兴建于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刻字成碑,立于弘化禅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