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久庵
民国时期教育家
张久庵(名云藻),祖籍山东。清代初年,张家迁居天津。长子张伯苓,系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次子张彭春,中国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
人物生平
张久庵,原在南运河上驶楠木船,往来南北,以贩运粮油杂货为生。清代初年,张家迁居天津,选中运河口岸东侧的宜兴埠这块宝地,居贩市胡同2号,并开了一家店铺,取名“协兴号”。家道日渐兴旺。
张久庵是独生子,年轻时不重功名,博学多才,爱好广泛,教家馆,精乐器,尤擅琵琶,人称“琵琶张”。由于他着迷于吹打弹拉,不问生计,家道中落,曾靠教几处家馆维持生计,后受聘为温氏家馆塾师。
张云藻,为张筱洲(名虔)独生子,且兼祧五门。张家不惜金钱让久庵奔波于科举场上,但他的通天之路并不畅达,久困场屋,屡试不取。张久庵本人的兴致并非求仕通显、金榜题名,而是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每次到城东、城北新商业街市玩逛,看到落地设唱的艺人操弄三弦、二胡,久久不愿离去。家人便依他的爱好,延聘名乐师教授。张久庵悟性精灵,一切乐器经乐师指点就会弹奏,尤其擅长琵琶。每晚临睡前,总要弹拨一曲。冬日天寒手冷,就把棉被挖两个孔,两手从孔里伸出,转轴拨弦,信手弹来。一直到晚年,无一日不以此自娱,津人称誉为“琵琶张”。
作为小商户的张家,经不住坐享其成,家道日渐东落。张久庵只得靠教家馆维持生活。张久庵年轻时先娶妻胡氏,病故。续娶杨氏久不见怀春有喜。为求早生贵子,去天后宫送子娘娘像前烧香祷告,并用香火钱换回一个“娃娃哥哥”,供奉家里。不久,杨氏生一女儿。两年后,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明节,生了张伯苓。这时久庵年已43岁。以后又生两女,59岁时生了仲述(名彭春)。
张伯苓降生时,张久庵年届四十有三,人到中年的他,意识到人生苦短,应有作为,就坚决不让孩子再玩琵琶,说是玩琵琶会玩物丧志。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寄托在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上。为此,张久庵凭借着在天津的名望,请津门耆宿于泽久先生按照自己的意思题诗一首,诗云:“功名蹭蹬老风尘,寄傲弦歌乐此身。置散投闲殊自得,读书有子不嫌贫。”张伯苓记住了这些教诲,成年后请书法家吕咸先生书写,装裱在镜框内,作为张家的家训传世。
家庭关系
张久庵年轻时曾娶妻胡氏,但早年病故,所生子女也都夭折,后续娶宜兴埠杨氏,生三女两男。
其长子张伯苓(名寿春),生于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幼年受父亲开蒙,后随父在宜兴埠温氏家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
次子张彭春,字仲述,生于1892年4月21日,中国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
女儿张祝春,是天津最早接受新教育的青年女性,后嫁给著名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千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21: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