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明
深圳作家协会理事、广东作家
张伟明,1964年生于广东梅州蕉岭,现居深圳,深圳作家协会理事,广东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中国“打工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经历
深圳作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青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中国“打工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花城》、《芳草》、《作品》、《特区文学》等,另有部份作品散见海外。
主要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无所适从》、小说集《我是打工仔》、《青春之旅》等。其作品注重于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打工文学的实践与探讨。
荣誉成就
文学作品在1991年获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1992年获深圳首届十年“《特区文学》奖”;1993年获深圳首届“青年文学奖”;1995年获广东第九届“新人新作奖”。2005年获全国首届“鲲鹏文学奖”。
1980年,作为最后一批毕业后能够分配工作的高中生,张伟明进入了蕉岭县锰化厂,成为令人羡慕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在工厂的6年里,他的工余时间都在读书、写作中度过。《红楼梦》《几度夕阳红》《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书籍,滋养着他的青春。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字也能印成铅字、编排出版。而现实生活的贫瘠无聊,却让他苦闷消极,执笔无为。当其时,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潮动,正席卷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一些在深圳打工的同学、朋友经常会带回一些报纸,其中就有较前卫的《深圳青年报》。张伟明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了,1987年,在家人、朋友的反对声中,他放弃“铁饭碗”,坐上了开往深圳的长途汽车。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他流浪了半个多月才找到第一份流水线工作。他做过工人、质检员、领班……被炒过鱿鱼,也炒过老板鱿鱼,所有打工一族的酸甜苦辣,他基本上尝了个遍。这期间,他创作了《下一站》《我们INT》等一系列最早反映打工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较大反响。他的长篇小说《无所适从》、小说集《我是打工仔》、小说合集《青春之旅》等陆续由作家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小说曾获“大鹏文艺奖”、十年《特区文学》奖、首届“青年文学奖”、“广东省第九届新人新作奖”、首届全国“鲲鹏文学”奖,成为打工文学的“领军人物”。他负责主编的文学期刊《大鹏湾》出版了100期,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打工文学旗帜。
勇闯文学新域
深圳宝安——这个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岸的古县,七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这里疏凿混沌,历经客家迁徙带来的中原古风吹拂。谁也不曾想到,有一种后来被学者们称为“世界文学奇葩”(已故著名文艺理论家陈辽)的一种崭新文学现象,会在这块土地上不可抑制地萌发。这种崭新文学现象的萌发与承载,出自宝安县文化局的一本文学内刊──《大鹏湾》。
1988年,《大鹏湾》创刊号上即首刊了张伟明的一篇打工题材的小说《我们INT》(INT即接触不良)。张伟明以一个“文学学徒”的孤寂背影投身深圳,一头扎进打工底层,成了千千万万打工族的一员——他想通过“生命的体验”做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作家。边打工边写作的他,以其超人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率先创作了一系列以反映千万打工族生存状态为题材的小说。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以客家汉子的韧劲和勤奋,硬是打造出了在全国影响极大的一个文学新品种,“打工文学”。他的小说《我们INT》《下一站》一举成为打工文学的开山之作、打工文学的里程碑,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打工文学青年,张伟明由此被文坛誉为“打工文学之父”。他创作出的文学精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打工作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张伟明的人生轨迹,可以说处处充满了“传奇”。 小说中打工者“永远在漂泊的路上,寻找人生‘下一站’”,则成为了对早期打工文化的最经典概括。张伟明的成长经历,与他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追求紧密相关,也与深圳乃至全国打工文学的大气候有关。
时光的风尘并没有打磨掉他生命的底色。多年过去,张伟明仍是个理想主义色彩甚浓的作家,他总是以其独特的节奏一面奋然前行、一面深沉地思索。近年,他又提出了“后打工文学”这一概念,并创作了一系列深具“后”意的文学作品(如《深眸·女》《深眸·男》),引起广泛关注,他所首倡并践行的“后打工文学”将打工文学又推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更宽阔的空间。在2013年的“第九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张伟明对“后打工文学新姿态”的主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期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2-04 16: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荣誉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