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伦(1915~1948),字维君,原名张国臣,又名张宗国,邻水县凉山乡人。先后任江北县明月场党支部书记、中共上川东地工委委员、岳池县河东区委书记、川东临工委四支队政治指导员等。
人物经历
1938年冬,张伦在邻水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5月,参加中共邻中支部领导的反对学校专制教育、驱赶反动校长雷克勤的学潮。1940年春初中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到江北县明月场教书,接替冯翔任中共江北县明月场支部书记。
张伦到明月场后,改名张维君,以教书为职业掩护,从事农运1二作。他常给学生讲解《新华日报》的社论和短评.他多才多艺,为了教育学生、团结青年、接近群众,他学会了弹风琴、拉二胡,教学生唱《四季歌》《保卫家乡》等进步歌曲,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抗日。1943年,他们演出《兄妹开荒》,附近农民群众、学校师生纷纷前来观看。
晚上,张伦借家访为名,找农民谈心,办农民夜校。每到栽秧、割谷等农忙季节,他都会根据附近农民劳力强弱、土地多少,发动大家组织“换工队”。换工队白天集中耕种,抓丁的不敢靠近抓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三抗队”。
1944年,他被派住重庆开智小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46年,又被派往合川县金子乡,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在合川县的金子、钱塘、会龙、沙鱼和武胜县的真静、农旺等地教学生唱《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群众听到这悲愤激昂的歌声,情绪活跃。他还在附近几个乡举办农民夜校,自编课本,亲自讲课。“铁锤叮当响,炉火冒红光。绅粮不劳动,粮食堆满仓。农民终年苦,糠菜半年粮。”“一根竹片孤单单,捆成把把扳不弯,打倒老蒋舍,紧紧抱成团。”他还利用暑假当短工,在农村建立武装根据地,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在合川武胜一带发展农会会员万余人、武工队员数百人、共产党员百余人,为华蓥山武装起义打下了较好基础。
1948年,张伦任中共上川东地工委第七工委委员、岳池县河东区委书记。8月,川东临委决定举行华蓥山联合大起义,张伦任四支队二中队政治指导员,8月25晚,他同大队长秦鼎带领百多名起义农民,一举攻下真静乡公所,收缴枪弹,砸烂吊牌,烧毁文书档案,带领战士上街宣传,张贴标语,开仓济贫。次日,攻打黎家花园,收缴了地主30多支枪和一批弹药。武胜县长张洪炳闻讯,急调百余名警察和乡丁前来镇压,被张伦指挥起义队伍打得狼狈逃窜。28日,张伦率队上石盘乡大龙山,与三支队和四支队汇合,被任命为三支队政委。随后,他同支队司令员王屏藩带领起义战士攻打石盘乡,缴获一批战利品,并打开粮仓,将800多担黄谷分给贫苦农民。
9月2日,岳池、武胜、合川3县起义部队编为一支队伍,王璞任政委、陈伯纯任司令员兼副政委,下设三个大队,张伦指挥一个大队。起义部队在岳池县回龙乡三元寨与重庆内二警、南充专署保安大队和南充、岳池、武胜等县的警察中队、自卫队等2000多国民党军警激战了两天多,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后因敌援军太多,起义部队寡不敌众,又缺乏粮柴弹药,司令部决定分前后两队撤退。王璞和陈伯纯带领前队突围,张伦等负责指挥后队掩护。在撤退中,由于天黑路滑,后队战士陈金泉从岩上跌下受伤,为抢救战友脱离险境,耽误了时间,与前队失去联系。张伦率领部分战士,经武胜县的正龙、乐善等乡,转到合川县的钱塘待命。时值王璞不幸牺牲,部队失去核心领导,而敌人又穷追不舍,张伦遂同其他指战员研究,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伺机再起。
华蓥山起义失利后,张伦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风险潜入国民党军警云集的清剿区,接出陈伯纯的母亲,送到重庆。后他装扮成补锅匠,挑起担子,成天在重庆城内转来转去,寻找各处联络人员,设法安置转移出来的起义战士。
1948年10月,张伦受党的派遣,再次来到江北县明月场,以县自卫总队第一中队文书的身份,做队长徐布公的策反工作。他先从生活上多方关心接近,然后逐步地给徐讲述解放战争形势和党的统战政策。阴险狡猾的徐布公,口头上说他与国民党有矛盾,赞同革命,暗中却和国民党特务勾结,于24日将张伦逮捕,严刑逼供。张伦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徐恐其上司怪罪他“通共”,故设下圈套,将受刑后不能行走的张伦捆绑在滑竿上,乘夜抬往雨台山上,诬张逃跑,将其杀害。然后,将尸体捆上一大石头,沉入山上粪池中。
1950年11月,江北县人民政府收殓张伦遗骨,举行公祭,并立碑纪念。1951年1月4日,由邻水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1983年春,江北县人民政府又拨出专款,将其忠骨迁葬于明月乡政府门前,建立新的纪念亭。亭中矗立着六方柱石碑,上刻“张伦烈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