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
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区境内街道
张公巷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区中大街中段,是历史文化名街。张公巷是为纪念明代汝州籍官员张维新而得名。因此处发现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遗址而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张公巷简介
张维新是明汝州东大街人,万历丁丑科进士,曾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升为给事中。他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弊端条陈上疏,向皇帝直述己见,促进了朝政改革。他提出的“改纳折色”(把应纳的粮不往北京运,而折成银子就地交纳,把银子运往北京再买粮)和“互相代纳”两种办法,既利国又利民,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山西布政使。
张维新一生留下很多诗作,晚年和知州方应选和编出版了《汝州志》。张病故家乡后,族人为他立了祠堂,他居住的那条街也因此被叫做“张公巷街”。
汝官窑遗址
说到汝窑遗址,不能不提及汝州市张公巷汝窑遗址。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
1998年,在汝州市区老二门街拓宽改造时,附近群众建房挖地基发现了许多青瓷片。1999年春,又发现了大批烧瓷配釉用的原料。1999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郭木森等在汝州市公安局门面房建设工地发掘,除出土大量宋、元时期民间生活用瓷外,引人注目的是又出土了4件(片)天青釉汝瓷,这些汝瓷与清凉寺御用汝瓷烧造区出土瓷器从胎质、釉色、器形上完全一样,应是清凉寺御用汝窑的产品无疑。
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建新房,汝瓷专家朱文立在挖地基的现场捡到了几十片典型的窑具,有盘式、桶式、漏斗式,便会同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领导汇报。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察发掘地。
为进一步揭开张公巷窑址神秘面纱,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在2004年5月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不少中外陶瓷学者认为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2006年5月,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中大街与张公巷交会处,被城区居民住房和道路所压。该窑址发现于2000年,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同年春和第二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城区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分别揭露10×2﹒5米探沟一条,8×5米探方一个,总面积6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个、灰沟2条以及大口陶缸等遗迹,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的残片及窑具和素烧坯残片。
2002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在汝州召开,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04年,汝州市政府拨款拆迁居民房7户,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再次对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8×8米和12×5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陶洗池1个、水井4眼、灶6个、灰坑79个,出土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取得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2004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12:27
目录
概述
张公巷简介
汝官窑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