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雄(1903年—1927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书仓,化名石杰,湖北广济人。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肄业。曾任湖北全民通讯社记者,《反响》周刊编辑。1924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一队学习,任第一中队中共党小组长,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秘书长、政治部党代表,授陆军少将军衔。
人物经历
张其雄,乳名张书,化名石杰,号书仓,1903年5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南泉乡张德先垸的一农民家庭。自幼丧父,靠母亲节衣缩食抚养成人。
1918年秋,张其雄考入广济县梅川初级中学。他学习很刻苦,总是第一个完成作业。他写文章,构思新颖,议论恢弘,冠于全校。一次,校长在全校400余人的大会上朗读他的文章,竖指赞称: “书仓书仓,你不愧为装书之仓啊!将来定为国家栋梁之材!”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其雄从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看到了拯救祖国、解放劳苦大众的希望。
1920年春,他在广济县梅川中学与朱谟等人组织“爱国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他为“爱国会”写的誓言是:“国事苍茫,倭寇猖狂。铁血儿郎,要及时起,奋发图强;要阵前死,枪下倒,弹中亡。”他曾带领“爱国会”成员上街游行,从校园到街头,登台演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领呼口号:“打倒北洋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条约!”并带领学生上街查封日货,捣毁商会,组织学生痛打县知事张松溥,驱逐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杨时若。
1921年秋,张其雄在邓雅声的资助下,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他在省一师出类拔萃,积极投身反对军阀的政治斗争,很快得到董必武、李汉俊的赏识,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每逢星期天,他同恽代英分头约集各校进步学生,到共进中学或中华附中,聆听董必武和李汉俊讲授《资本论》,并担任课外辅导员。他在武昌抚院街广济学社主办《武汉学生通讯社》,抨击时弊,不久被警方查封。暑假回乡时之后,又发起组织“一五”学生会(高小石屋班毕业同学组成),宣传革命道理。他还参加了“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负责工运。
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开始时,他日夜守在车站。
二七惨案发生后,他积极参加善后工作。因他撰写文章揭露反动军阀萧耀南和警方屠杀工人的罪恶行为和参与高君宇和罗章龙汇编的《京汉工人流血记》组写文章,而遭到反动当局的搜捕,最后被迫离开武汉到上海。
1924年5月,中共汉口地委选送张其雄赴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军校里,他严守纪律,刻苦学习,立志革命。他说:“吾侪至此,生命献于革命,胥当洒热血于帝国主义、军阀之前,慰国民之殷望而完吾辈之天职!”不久,他担任第一中队中国共产党党小组长,且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员。当时黄埔两派斗争激烈,以中共党员为核心,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从事各种革命活动;以戴季陶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组织反对国共合作和三大政策为宗旨的“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张其雄与李之龙、周逸群、王备等为“青年军人联合会”中坚分子。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对“孙文主义学会”的谬论进行批驳和抨击。他体质很弱,但遇事带头干。同年8月,广州商团密购香港南利洋行枪械,企图叛乱,广州革命政府觉察后,令私运枪械的丹麦商船驶入黄埔停泊,并将枪械连夜起运至黄埔军校扣留。他参加搬运枪支,左肩被压得红肿。后来,他又积极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
张其雄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教导团连队任党代表。1925年2月,全校师生又组成学生军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他在战斗中负伤。东征胜利后,他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理秘书,不久升任军委法规起草委员,参与编撰军队法规。1926年,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张其雄被任命为第八军政治部秘书,旋任政治部副主任、第八军党代表,授少将军衔。在北伐战争中,他组织民众,鼓励士兵,以致积劳成疾。1927年4至7月,蒋介石、
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张其雄隐蔽于汉口太古码头地下室,因患严重肺结核,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幸病逝。时年24岁。
童年轶事
张其雄自幼聪明。母亲常在灯下教其识字,他对母亲教的字,熟记无遗。十一岁时,他伯父设私塾于村中,母亲便送他入学,仅三年日时间,就读完《经》、《史》、《战国策》等书,且大部都能背诵。他习作文章,别出心裁,一气呵成。对此,老师为之惊异,疑其抄袭,又出《足民足食》一题,令其作于案前。他挥笔疾书,约两个时辰,就交出了5000余字的面试答卷。老师阅之后,连声称赞:“神童!神童!”并提笔在他的名字——张书之后添加一“仓”字。从此,人们就习惯称其“装书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