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斌,男,生于1971年8月,
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家国际期刊特约评审专家。《Recent Patents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编委。
在界面滑移流体润滑理论、纳米流体流动理论、混合流变弹流润滑理论、塑性接触流体润滑理论上作出了重要的创造性贡献。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如美国摩擦学者与润滑工程师协会会刊《Tribology Transactions》、英国机械工程协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德国化学学会会刊《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国际应用摩擦学期刊《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巴尔干半岛摩擦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Balkan Tribological Association》、前苏联著名流体力学期刊《Fluid Mechanics Research》、国际工程模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ngineering Modeling》、国际应用科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国际应用力学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eccanica》、《Acta Mechanica》、《Flow,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传热传质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Nature出版集团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国内《
自然科学进展》、《应用数学与力学》、《力学学报》、《工程力学》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90多篇,EI收录60多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曾为ASME《Journal of Tribology》、《Nanotechnology》、《Tribology Letters》等国际科技期刊审稿人。“Contact-fluid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and its critical importance in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曾被Emerald出版集团评为该集团2006年度杰出论文之一。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11项, 已转让8项。
2. 微纳米力学。
1、建立线接触粘塑性流体弹流润滑理论和实验方法,与合作者共同取得。建立该理论严谨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法,得到中、重载大滑滚比下弹流润滑膜坍塌。理论结果得到日本、香港、中国内地和英国等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对弹流润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发表在《Tribology Transactions》上。
2、考虑边界膜的动力学效应和边界膜沿膜厚方向的非连续介质特性,建立边界膜润滑的理论研究模型即边界膜分析的“流量因子”法,研究表明边界膜的非连续介质效应可增大边界膜的承载能力。这个模型的建立使边界膜的理论建模研究成为可能,有助于深入详细地理解边界膜的承载和摩擦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和《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上。继而推导出受限纳米流体流动方程,该方程得到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广泛验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和《Scientific Reports》上。
3、提出混合流变润滑理论。该理论考虑高副接触区中粘弹性流体膜、粘塑性流体膜和边界膜的共存,解释了早期Bell和Kannel高速重载弹流润滑实验中难以由传统理论解释的膜厚随载荷和速度反常变化现象。在该理论基础上求解了线接触混合流变弹流润滑,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研究成果发表在《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Journal of the Balkan Tribological Association》上。从分子级水平计算了常规润滑流体-接触表面界面剪切强度,验证了所提出的界面剪切强度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勘实了混合流变润滑理论基础。
4、提出混合接触模式。该接触模式考虑微接触区中流体膜、边界膜和干接触的共存,比以往的混合润滑模式先进得多。目前,国际主流混合润滑研究群体正向该研究模式靠拢。在该接触模式下得到了更真实的面接触和线接触接触解。研究成果发表在
《Industrial Lubrication and Trib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ngineering Modeling》、《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上。
建立混合接触流体润滑中的弹塑性接触流体润滑理论和全塑性接触流体润滑理论。这些理论得到实验的充分证实。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Flow,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