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娅
中国女作曲家
张卓娅,中国女作曲家,汉族,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永远的花样年华》等。
人物简介
张卓娅,作曲家,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
艺术生涯
充满琴声、歌声的金色童年
一听张卓娅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5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我国正在学习苏联的英雄卓娅,妈妈俞频在怀着张卓娅的时候看了这本书,被深深打动,希望孩子长大像卓娅一样坚强,因此为出生的女儿起了同样的名字。张卓娅出生在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家庭,父亲张锐是我国二胡界的一代名师,著名作曲家。母亲俞频也是一位作曲家。卓娅尚在幼年时,父母都很忙。母亲长时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而父亲则在女儿出生不久后于抗美援朝战争时随军去了朝鲜。回国后,由于父亲张锐是国内年轻又颇有造诣的演奏家,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有一次去欧洲半年多才回国,所以,父母两人都很少在家。卓娅从小就由外婆照管。但只要父母在家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指导她学习音乐,教她唱歌、识谱,还专门请了钢琴教师。卓娅练琴很投入,也许是自己太喜欢音乐了,拿起来就舍不得放手。她天资聪颖,能触类旁通,自己学会了二胡和小提琴。父母亲为了使女儿的艺术水平得到全面发展,还教她学习京剧、民族音乐、戏曲,并教她唱民歌。由于她唱歌的天赋和才华,童年时参加过不少演出和录音。以前的许多老同学还认为卓娅后来必定会成为歌唱演员,都很惊讶她到了前线歌舞团成为一名乐器演奏员,80年代后她又成了一名作曲家。
卓娅从小受到浓郁的音乐氛围的熏陶,她看到父母吟唱作曲,像在做游戏,便也学着唱,学着在纸上画“豆芽瓣”。她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刚刚五岁时,她就将一首儿歌《红公鸡》反复唱成曲,父母惊喜地为她记录了下来,寄给中国音协主办的《儿童音乐》,之后不久就发表了,此歌竟成为她最早期的创作印记。不久,卓娅就在南京上小学,爱唱爱跳的活泼劲儿也从家中带到了学校。以前的老师和同学到现在还记得卓娅当时的样子,每一天早,卓娅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上面还扎着小蝴蝶结,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她还有一件父亲从苏联给她带回来的布拉吉裙子,同学们都很羡慕;卓娅能歌善舞,又会弹秦乐器,学校里的各种文艺演出都少不了她;卓娅热情大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也都很喜欢她;她每天又要上课又要练琴,常常很晚才睡觉,虽然累,但至今她仍然很怀念那些日子,怀念那时的无忧无虑,那时的快乐与充实。
在“文革”风雨中磨砺成才
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后,卓娅顺利地考取了南京市的重点中学宁海中学,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小卓娅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中学时代,但就在此时,一场人生风雨悄悄降临到天真无邪的卓娅身上,让她初次尝到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艰辛。卓娅念初中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的生活似乎一下子被颠倒了过来。父亲张锐被定为“三名三高”人物。他创作的著名歌剧《红霞》只是因为里面有一句“人到死时真想活”的唱词而被定为叛徒戏,被隔离审查,并和卓娅母亲一起被送到农场劳动、批斗。此时的卓娅刚满13岁,她深深地感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许多人不敢和她说话,出门时因为她是“走资派”的子女而被人吐口水,扔石头。家里的大门24小时开着,随时会有人来抄家,弟弟跟着外婆躲到了外地。小卓娅和一位老保姆相依为命。一天傍晚,有人在卓娅附家近听见二胡声。一个造反派想,张锐如此大胆,竟敢从“牛棚”里跑回家练二胡!于是一群人围住了张家,一看原来是小卓娅在练琴。这个造派多年后告诉她,当时听到拉得那么好,酷似你的父亲,就没有进去没收那把藏着的二胡。
那些日子里,她只有和音乐为伴,是音乐给了她无限的想象,音乐成了她最好的朋友,为她排除寂寞,听她诉说忧伤,音乐以其最博大宽容的胸怀温暖着卓娅的心。在学校下放农村的日子里,寡言少语的卓娅常常在劳动之余,坐下来练琴,一些人觉得新奇,纷纷围过来一边观看一边评头品足,弄得她没法儿练下去。有一次,她发现离学校不远的小山坡上住着一户农家,养猪,养鹅,夫妻二人有一大群小孩。这倒是个练琴的好地方!卓娅和这家人商议后,每天中午来练3个小时二胡。这家农民的孩子们成了卓娅的忠实听众。她在练琴时,鹅鸭在脚边游逛觅食,苍蝇扑面乱飞,即使这样,这小小的草房对小卓娅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宝地了。在这间乡下小屋里,卓娅的琴艺得到了很大提高,专业水平进步很快,练会了许多名曲,还学会了记谱。卓娅经常会有创作冲动,对作曲跃跃欲试。但当时能找到的音乐资料很少,卓娅把凡是能看得到的乐谱都搜集起来,甚至包括小卖部包食品纸上只要有乐谱的,都留下来粘贴成册。偶然找到一本乐谱或一本歌本,就拿来如饥似渴地学习。苦难是一笔财富。文革难忘的经历使卓娅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她坚忍不拔的个性,并为她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和心理基础。
卓娅报考过许多文艺团体,均因父亲是“黑帮”被拒之门外。1969年,她终于因父母在政治上被“解放”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成为一名二胡、小提琴演奏员。在乐队工作期间,她业余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加快步伐朝前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收入了我国70年代惟一的全国原创歌曲集《战地新歌》,其中《加快步伐朝前走》被上海唱片厂录制为密纹唱片,广泛发行传唱。年仅18岁的卓娅踏上了作曲的道路。1973年,她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开始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当时因卓娅拉得一手好二胡,民乐系的老师们非常希望她到民乐系就读本科。演奏家闵惠芬曾专门来劝卓娅,她认为女孩子不适合作曲,而且卓娅的演奏继承了父亲张锐的流派风格,又有扎实的童子功,会成为很有前途的青年演奏家,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自己的艺术人生,对作曲的兴趣,业余搞搞就行了。但卓娅还是执著地选择了作曲系,她觉得创造性的工作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酷爱作曲这一行。有趣的是10年之后她再与闵惠芬见面时,闵惠芬说:“卓娅,我劝过你别干作曲,那是男人们的事。没想到这几年你写了那么多好作品。你二胡拉得那么好,什么时候抽空也写首二胡曲子吧!”
卓娅自幼学琴,演奏风格酷似父亲张锐。1970年,她与父亲曾同台演出二胡重奏,参加了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已传为佳话;2003年,她和83岁的老父亲又同台演出,参加了刘北茂先生的纪念音乐会,重奏刘先生遗作《漂泊者之歌》;随后她和父亲又参加了中央军委春节慰问老干部的大型文艺晚会,重奏歌剧《红霞》主题曲《凤凰岭上祝红军》,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军委首长们的亲切接见和赞扬。卓娅的琴艺凭着少年时期扎实的基本功,经过短时间的恢复、排练,在离开舞台32年后,风采依然不减当年,多家媒体争相采访报道了这次不寻常的演出。
用优美的旋律谱写艺术人生
张卓娅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勤奋、多产,从艺30多年来,从80年代初上海唱片厂为她出版的作品专辑《林间清泉》到2004年出版的作品专辑历经20多年,虽然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其作品仍然广受大众喜爱,且新作、力作不断涌现。于80年代初,她和丈夫王祖皆(曾任总政歌剧团团长,现任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文职少将)合作的歌剧《芳草心》曾有60多个院、团上演,其中主题歌《小草》广为流传,至今,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音乐爱好者都烂熟于心。合唱作品《南方有一片森林》中的《两地书,母子情》也流传于大江南北。90年代到北京以后,又创作了歌剧《党的女儿》,荣获了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电视连续剧《唐明皇》获了第13届“飞天奖”的最佳音乐奖;另有歌剧《玉鸟兵站》《芦花白,木锦红》也均获奖。90年代末至今,张卓娅还创作了大量抒情歌曲,先后获过国家级的各种奖项。特别是在许多届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中,《我心永爱》《眷恋》《别姬》《喊月》《爱情湖》《万里春色满家园》等作品反复亮相,在各种音乐会和声乐比赛中频繁演唱,并已成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课堂上的指定教材,为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06年在迎奥运的一系列活动中,卓娅的两首作品《同在蓝天星球上》《sport全世界》,以它充满活力、新颖、优美的旋律和热情、时常的气质,在海内外千首参选作品中入选获奖。
用新的音乐语言为歌剧中的艺术形象赋予魅力
2005年9月3日,在刚刚竣工的解放军歌剧院上演了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富有民族意味而又有强烈时代感的旋律萦绕剧场。这是作曲家张卓娅和王祖皆笔下的第四部大型民族歌剧。
多年前,有人借用诗人爱罗先珂的诗句“寂寞呀,寂寞呀,沙漠的寂寞呀”来形容我国歌剧舞台的冷清。不过,不甘寂寞的中国音乐家一直没有在冷清中消沉,歌剧创作之火是他们心中不解的情结。从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至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代代艺术家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呕心沥血,摸索前行,渐渐走出一条中国的民族歌剧之路,卓娅和祖皆夫妇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与探索,成为这个行列中的佼佼者。
张卓娅和王祖皆1983年创作轻歌剧《芳草心》走红全国后,1992年创作了六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1999年又创作了轻歌剧《玉鸟兵站》。
《玉鸟兵站》这部展现当代军人风采、讴歌崇高爱情的歌剧获得成功。歌剧在借鉴我国西南地区藏族、白族、纳西族等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民族民间音乐格式的束缚,融入现代音乐节奏、语法和语汇,巧妙地创作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和谐交织的音乐。其中女主角阿朵的咏叹调《我心永爱》唱遍了南北大地,成为常演的参赛曲目和声乐教材。而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则采用板腔体和歌谣体的有机融合,其音乐语言的创新主要是通过调式调性和主题音调的贯穿来完成。剧中田玉梅的主要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类似西洋大歌剧叹调的大段成套唱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他们采用山西南路梆子和江西采茶戏兴国山歌杂交的音乐特点,通过导板、散板、慢板等不同板式的融汇发展,营造出民族歌剧的戏剧性张力,丰富地表现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性格。
作为成熟的有追求的作曲家,“新”与“美”是致力追求的美学境界。“继承、融合、创新”,是卓娅和祖皆共同的创作原则,“绝不走老路”,是他们创作的座右铭。多年来,他们呕心沥血、大胆探索,力求在音乐民族性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意识,用新的音乐语言,演绎歌剧蕴涵的思想,并为歌剧中的艺术形象赋予动人心魄的魅力。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动听的音乐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经典的音乐唱段……这是他们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亮相,是张卓娅和王祖皆为民族歌剧艺术长廊献出的又一道亮丽的音乐风景。红色经典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人们心中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政歌剧团精心创作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首次亮相舞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歌剧的灵魂在于音乐。该剧力求以现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以河北地区的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以晋、冀、鲁、豫地区的音乐曲调作为基础,同时,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唱法。如金环、银环是民族唱法,杨晓东是民族美声唱法,陈瑶是民族通俗唱法等。不同唱法统一于整个剧情脉络中,艺术地表达了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给观众带来惊喜,大有回归民族歌剧本体的味道。该剧不仅在舞台制作和剧本结构上有着很好的创新,而且在音乐和故事的传奇性上更是回归到民族歌剧本体的道路,音乐旋律的民族色彩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以及现代的表现手法,组成了一幅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画卷,不少观众在观看演出后对该剧的音乐和演员的演唱给予称赞。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没有过多地尝试现代音乐或当代音乐,而是在吸收了乐亭大鼓和河北民间音乐等音乐元素基础上,对每一个人物的唱段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每个核心唱段都好听和别致。杨晓东的扮演者戴玉强深有体会地说:“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确实有些唱段很精彩,比如金环临牺牲前梳妆时的唱段和杨母的唱段。”当听到杨母思念儿子的唱段《思儿》、金环梳妆的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杨晓东与杨母见面时《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唱段和杨母跳楼前的唱段《娘在那边云彩里》时,淳朴的民族旋律扑面而来,唱腔中带着情感,使得观众的心随着演员的演唱为剧中人的命运感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首次扮演反面角色“多田”的杨鸿基老师借用剧中唱词写下书法一幅赠与卓娅和祖皆,他写道“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野火春风斗古城词曲均属佳作也。”一位观众说:“这是一部能让大众接受的民族歌剧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唱段刚搬上舞台,就立即成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中美声组和民族组歌手的参赛曲目了。
将音乐看成第二生命的张卓娅,包括她的丈夫王祖皆,之所以能多年来保持其创作的青春活力,不仅仅是源于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不仅仅源于他们肩上担着人们的厚望,更重要的是源于他们对于音乐,对于民族音乐艺术的痴迷和执着追求;源于他们为了创作而孜孜不倦和勤奋的学习。多少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还是在千里茫茫的戈壁滩;无论是在云南丽江的绵绵细雨中,还是在傣家的竹楼里,在无数次下部队深入生活的时候,只要有人唱歌,只要有人弹响乐器,他们就像好奇的孩子,立刻拿出随身带的录音机录下来。即使在颠簸的长途汽车上,也常常是耳朵上插站耳机,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痴迷艺术的劲头足以令深信:在今后的军旅音乐生活以及在歌剧、音乐剧、声乐大赛等多种艺术类型的舞台上,张卓娅及她的丈夫王祖皆定会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奉献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4:0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艺术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