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元,男,汉族,1941年7月出生,河北定州人。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定州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简介
张占元,1941年生人,
定州人。精通
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板式、唱腔、打击乐伴奏,通晓各行当的演唱技艺。能编创和导演节目;著有:《定州秧歌音乐、板式、唱腔》、《定州秧歌回忆录》、《定州秧歌传统剧目选集》;2004年导演并设计的
秧歌戏《扒糕情》设计唱腔获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2005年表演唱《社区就是一首歌》设计唱腔,获河北省社区文化月展演一等奖;2005年被
河北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从艺经历
出入剧团
从16岁起进入
秧歌剧团的张占元,经历了秧歌的繁荣鼎盛时期,也亲眼目睹了它的衰落。1958年,张占元刚进入
秧歌团的时候,正是定州秧歌风靡一时的时期。当时,多数人都会唱
秧歌,就像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一样。那时演出非常频繁,一年在家的时间特别少,就和现在明星赶场演出差不多。几度繁盛之后,定州
秧歌逐渐走向低谷。1988年定州
秧歌剧团被撤销,张占元被迫回家后一直跟着
业余秧歌团到各地演出,其演出形式主要是“走堂口”(庙会演出)和“挡小事”(红白喜事演出)。虽然
秧歌在农村还拥有一批新老戏迷,但由于剧团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其演出已远远赶不上从前。1957年,张占元进入
秧歌团的时候,正是定州秧歌风靡一时的时期。张占元回忆说,当时80%的人都会唱
秧歌,就像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一样,随口就能哼哼上几句,作为一个定州人如果在当时说不会唱秧歌,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小有名气
两年后,他已经小有名气,这时
秧歌里面的
古装老戏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演出非常频繁,张占元一年在家的时间特别少。正月、二三月、九月最为集中,一个地方的演出结束了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演出地,和现在当红明星的赶场演出差不多。就这样,张占元把定州
秧歌传播到了
保定、
石家庄、
衡水等地,深受喜爱。1978年,张占元迎来定州
秧歌的再次兴盛。当时到新乐、莞县(顺平)等地演出,每天要开四场戏,比正常的演出多出一场,可还是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天不亮人们就要去排队买票,100元一本的戏票,一买就是几本。唱戏礼堂的一个门口清场放人,另一个门口就开始收票,有时三个门口同时往里放人都来不及。有一次,戏已经唱完了,观众还是不肯离去,要求接着往下唱,但剧本还没编完,没法接着往下演,可观众不信,依旧
执着地在台下等着。没办法演员们只好临时安排角色,串
台词,即使这样,台下也满是掌声。
免费教学
现在,
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地窘境,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他就免费地教大家,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让
秧歌就这样消失了。他对
秧歌地热爱与
执着,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辉煌很快就结束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州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解散了
秧歌团,张占元也第一次跌到了
艺术低谷,他期盼着有一天再登台演出,而这一等就是十年。
这两年国家很重视
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定州秧歌戏也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门请张占元提些建议,他表示必须成立定州
秧歌艺术团,节目形式多样,但必须和定州秧歌结合起来。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定州市侯国军秧歌
艺术团”正式成立,张占元任艺术顾问。
改编作品
为了让古老的
秧歌戏焕发生机,张占元古韵谱新词,古词换新曲,先后创作并改编了《打经堂》、《扒糕情》、《一封邀请书》、《老陈家的喜事》等一大批优秀秧歌戏作品。他还历时5年,完成了一部长达72万字的巨著——《定州秧歌史料》,包含了《定州秧歌》的发展历程、音乐、板式、唱腔及传统剧目等,是一部用文字和曲谱将定州秧歌规范详实记录下来的戏剧资料。对于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上年纪的人,历时五年著成此书,张占元对定州
秧歌的痴情可见一斑。
为秧歌戏奔走
是固执的张占元始终对这门
民间艺术不离不弃,他说自己离了
秧歌就活不成,就是要干这行。剧团解散后,
秧歌戏老前辈宋文川成立了自己的秧歌班,张占元就跟着秧歌班演出。在这之后,定州先后成了7个
秧歌班,但经常活动的也就两三个。这两年国家很重视
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定州秧歌戏又赢得了一线生机,但是张占元关于秧歌戏的焦虑还远未结束,他说自己现在正在写文字的东西,力图把音乐、板式、唱腔以及剧目留下来,但是当务之急是要留下影像资料,“我数了数,现在能唱几句秧歌戏的大概只有32个人,这其中30岁以下的没有,30岁到40岁的有9个,40岁到50岁的12个,剩下的都60岁往上了,能当老师的不过两三个。老人们没的差不多了,再过两年想唱都唱不动了。无论录制
影像资料还是办个学校,都需要钱,对于张占元来说这谈何容易。定州秧歌戏的保护和传承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个大工程,而张占元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他钟爱的定州秧歌戏。
贡献
《定州秧歌史料》由定州市文联编辑出版,定州秧歌传承人张占元编著。历时5年,编撰70多万字。此书分三部分,介绍了定州
秧歌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其音乐、板式、唱腔,以及经过修改、整理的部分优秀传统剧目,并收录40多幅反映定州秧歌历史的珍贵图片资料。
定州
秧歌是当地人民自创、全国唯一的一个地方剧种,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传统剧目大都以反对封建礼教、揭露社会丑恶、颂扬人间正义、反映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该剧种的传艺方式自古以来均为口传,剧目没有剧本,唱腔没有曲谱,目前没有专业的
秧歌剧团,已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定州秧歌史料》用文字和曲谱的形式,为爱好者提供了一部比较规范、详实的戏剧资料。
心愿
唱了一辈子
秧歌戏的张占元,对
秧歌戏的感情一言难尽,“我就是爱它,离不了它。只要说起
秧歌我就有精神,吹、拉、弹、唱、写样样都行,别人都叫我‘秧歌大王’。2002年的时候,我开始着手搜集材料,决定先用文字的形式把定州
秧歌记录下来。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三本书,共72万多字,预计
河北人民出版社将于今年6月份出版。”
说到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占
元既高兴又感觉压力大,“你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琢磨新的唱腔、唱段。给定州市宣传部提交了一个‘
秧歌传承方案’,把定州秧歌的现况和发展写了写。目前定州会唱
秧歌的人一共有32名,除了我以外,唱得较规范、有风味的只有黄翠和张芬然二人,况且她们俩都60多岁了。我想趁着这些能唱两句的人还在,留下更多的音像资料,方便后人学习继承。” “另外,我还希望打造一个
秧歌名牌剧目,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组织骨干力量,再请个高水平的导演,把我们定州秧歌推向全国,甚至国外。还有组织一个高水平的
秧歌艺术团也是必需的。前几天几个企业出资刚成立了‘定州市国军
秧歌艺术团’,我打心眼里高兴。”
现在,
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张占元无奈地说:“不怪年轻人不愿意学,现在定州秧歌没有市场,没有名牌剧目,就连正规剧团也没有,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不过,我不会灰心,等打造出来一个名牌剧目,拿着它上中央电视台演出,一准有人来学。我现在免费教大家,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让
秧歌就这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