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执行所长
张卫东,1966年5月生,籍贯山东,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执行所长。
人物经历
1966年5月,张卫东出生。
1991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5年—1998年,就读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毕业后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1999年,在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Paul Sabatiar)药学院做访问学者。
2003年—200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天然药物研究室主任。
200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16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2021年12月,入选“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名单”。
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3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执行所长,另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卫东提出了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研究策略,即“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中药作用新靶标—验证新靶标功能与结构优化—研发创新药物”。
截至2022年12月,张卫东创新应用多维色谱串联技术,从旋覆花等23个属170余种中药中分离鉴定了7600余个天然化合物、新化合物1000余个、新骨架化合物57个;承担了国家天然产物样品库的建设,建成了涵盖8000种中药组分、7600种中药化学成分的样品库,其中6个中药活性成分进入临床研究;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创新性利用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分子新靶标的发现,发现20余个活性成分的新靶标。发现了国际上首个泛素E2酶UbcH5的选择性抑制剂IJ-5,报道了E2泛素结合酶UbcH5c是治疗胰腺癌的有效药物靶标;发现了特异性识别AP-1靶基因的中药成分-藜芦胺;在国际上发现小分子硝唑尼特可通过稳定PAD2(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2)促进β-catenin的瓜氨酸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思路;利用自主发现的新靶标,成功开发了2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截至2022年12月,张卫东在中药创新药物研究领域获得新药证书2项(仙黄颗粒,国药准字 Z20080027;藤络宁胶囊,国药准字 Z20010096),临床批文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冠心病的中药一类新药“黄芪甲苷”已完成 III期临床研究(临床批准号2005L03402);研发中国国内第一个进入FDAII期临床的多发硬化症治疗新药ZD03,正在FDA开展II期临床研究。
截至2022年1月,张卫东已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CB)》《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美国化学会志(JACS)》《有机快报(Org Lett )》《化学通讯(Chem Comm)》等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570余篇,其中一区杂志发表80余篇,他引次数6000多次;截至2022年12月,张卫东已在国际上出版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研究中英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Network pharmacology》,中文专著《天然药物化学》。
截至2022年12月,张卫东已获得中国国内发明专利41项,国际发明专利7项。
据2023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网站显示,张卫东以第一完成人已获得国家、军队、上海市科技奖励1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年、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0年、2008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
截至2022年1月,张卫东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欧盟第七框架等基金31项。
人才培养
张卫东讲授的课程有“《中药化学》绪论”等。
截至2022年8月,张卫东已指导培养多名弟子,如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覃江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鹿振辉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他(张卫东)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一线,为传承创新中国中药产业发挥重要作用,用实际行动树起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好榜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
“治学严谨的张卫东经常有着奇思妙想。”(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2:4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