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193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南南阳,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9年1月1日,张国伟出生于河南南阳。
1961年,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0年—1990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10月,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
2021年5月,担任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国伟长期进行以华北地块南部为重点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与早期地壳演化,以秦岭为重点的中央造山系及两侧盆地的造山带与盆地的综合研究。在造山带与前寒武纪地质、区域大地构造和大陆构造研究方面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
张国伟提出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观点。长期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化,总结出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进行秦岭等中央造山系与中国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动力学特征。
截至2019年9月,张国伟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著作7部和中英文版秦岭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图丛各1套(包括合作),主编各类构造图件20多幅,完成研究报告20余份。
截至2019年9月,张国伟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矿、中石油、中石化、冶金等部门研究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
根据2021年5月西北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张国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
人才培养
截至2019年9月,张国伟先后承担了《构造地质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
张国伟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搞好教学,做有素质有学问的合格教师,而另一方面,要教好学必须要有好的学问,这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提高充实、搞活教学。
截至2019年9月,张国伟先后指导培养了硕士生27名、博士生26名、博士后10名,很多已成为单位学术领导、学术带头人、杰青、长江学者等。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国伟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
张国伟重才惜才,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支持多个领域、多个单位的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任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推动了国家相关精品课程建设和各项政策等,为国家地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海洋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