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虚
近代文化运动革命者
张天虚(1911.3.18-1941.8.10),原名张鹤,笔名天虚,云南呈贡县龙街镇人(今昆明市呈贡区龙街社区),早年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二十五班求学时,结识聂耳,两人情趣相投。1928年入东陆大学预科。1931年1月到上海,创作《铁轮》。1932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所写短篇小说和短文,发表于《文学丛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上。1935年3月逃亡日本,参与《东流》杂志编务,同时入日本大学经济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奔赴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后参加丁玲组织的西北青年战地服务团任通讯股长。1940年到缅甸工作,曾主编《仰光日报》副刊,是年冬染肺结核,次年被送回昆明养病。1941年逝世,享年30岁。
人物生平
张天虚自幼家境贫寒。他5岁读龙街小学,勤学好思,尤嗜读文学作品。1924年考入省立一中,深受历史教员楚图南、国文教员陈小航、艺术教员张仲珍等的培育熏陶。在校期间参加了秘密进步团体青年努力会和娱乐会,声援“五·丰”爱国反帝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及反唐斗争,并利用假期向社会公演《回家以后》《可怜闰月里》《一只马蜂》《好儿子》《夜归》等反映“五·四”以来现实斗争的新戏,此后他加入共青团,并与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联合会的聂耳相识,两人曾组织文艺队到玉溪等地宣传演出,从此结成好友。
1927年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云南政府从5月7日起开始对革命群众大搜捕。张天虚已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故团组织指示他回乡隐蔽。在家时,他深入贫苦群众中体验生活,为写长篇小说《铁轮》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28年,他考人东陆大学预科第八班,与耳等一同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次年,发生昆明北门街火药库“七·一一”爆炸事件,伤亡惨重。在地下党和共济会的布置下,他和聂耳等积极进赈灾灾、募捐、包扎伤口、送药送饭、组织灾民子女读书等活动。后又以青年服务团名义组织灾民大会,要求当局查明事件真相,惩办祸首,并揭露其企图嫁祸共产党的阴谋。会后,他被国民党特务跟踪,党组织通知他迅速撤离,遂停学回家。
1930年秋,云南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他离家到上海,积极投入写作,除发表短文外,全力创作《铁轮》。两历寒暑,完成此47万余字的长篇。经何家槐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当时才21岁。1933年,上海内外反动势力勾结,大肆搜捕革命者和左翼人士,他名在搜捕之列,得讯后,一度避难浙江。后又返回上海,和“左联”的雷溅波等组织了“文总”示威游行。1935年春,他参与撰写了《重压下的文坛剪影》,发表于《文学新辑》。3月,奉上级指示流亡日本。在东京,他曾参加果戈里名著《钦差大臣》的演出,后又担任“左联”流亡日本人士创办的大型刊物《东流》的撰稿人和编辑。当时他和魏猛克、孟十还等人,冲破阻力,征集了许多郭沫若的文章寄回国内,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铁轮》亦由郭沫若作序连载于《东流》丛刊。1935年7月17日,聂耳罹难于神奈川县藤泽町鸽沼海滨,云南留日学生会公推他和郑屯平赶赴料理后事,并在房洲举行了盛大的追悼纪念大会。他主编《聂耳纪念集》出版,集中收入了聂耳传、聂耳日记、聂耳著名歌曲和纪念文章。次年,护送聂耳骨灰回国,时值他的《堤防》出版,在沪与著名作家茅盾结识,一直保持通信。
1936年张天虚回到延安,参加抗战工作。次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他任通讯股长,9月,随八路军进入山西。这期间,出版了《两个俘虏》《雪山道中》《我们的小鬼邓超》等文集。1938年春,云南六十军奉调参加台儿庄会战。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向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多次要求派云南籍共产党员到该师工作,张天虚和周时英、薛孤帆在延安聆听朱德总司令指示后,即到达一八四师。他们团结进步官兵,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张天虚除担任宜传组织工作外,还负责编撰《抗日军人》油印期刊,至武汉保卫战的半年多里,他写了许多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如《运河的血流》《血肉筑成的长城》《火网里》《杀过单城集》《指挥所里》《活捉铁乌龟》等。其中部分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上。1939年,武汉沧陷后,国民党内派系矛盾激化。为防止滇军离心,龙云软禁张冲,党员身份已暴露,被迫离军,返回阔别10年的昆明。他除在省立昆华师范等任教外,还参加了昆明文艺界抗战后援会,并承担《云南日报》编辑,积极为副刊《南风》《南方》《抗战知识》写稿,发表过散文《忆蒲风》,诗《恋战场》等。同年,中共党组织派他到南洋及缅甸,在仰光担任华侨报刊《中国新报》编辑。他不顾肺病严重,努力于救亡活动,1年内写文章达百篇以上,并完成了10余万字的中篇小说《五月的麦浪》初稿。1940年,组织将他送回家乡疗养,病中仍坚持写日记,朱德总司令曾函讯慰问。终因病情恶化,逝于昆明车家壁惠滇医院,年仅29岁。
张冲为他筑墓于西山耳墓侧,郭沫若铭赞:“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洱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历史评价
张永和:“天虚无论行军还是驻防,抑或战斗间隙都坚持记笔记。禹王山战斗中,他是最勇敢的。”
张冲:“天虚虽是捻笔杆子的,但打起仗来比我还英勇胆大。”
茅盾:“抗战已经一年,但是我们对敌的研究工作实在太少”,“张天虚这篇报告文学,展开了敌军士兵的心理,指出了他们曾经怎样被欺骗与麻醉,但也指出了欺骗与麻醉终于经不起正义真理的照射……两个俘虏终于感悟调转枪口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11: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