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孙振
张古岳
张孙振,字公武,号古岳明崇祯元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河南道监察御史;入清归籍,以诗文自娱终老。
霍山县志清咸丰刊本
张孙振,字公武,号古岳。生而颖异,年十二,冠童子军。戊午,登贤书。崇祯戊辰进士,授浙江归安令。三载奏最,兼摄乌程篆。宽猛相继,一切乱丝纠结,应手立解。时均役事,尤难归。乌数十百万户,肥瘠混淆。为倡七议,而次第行之。豪右滑胥,无从上下其手。两邑请于督抚。勒石永式。癸酉分校浙闱,所得皆名士。旋举卓异,为天下清官第二。迁兵部主事,简命特擢御史,巡视中城、卢沟桥、皇城各-差。刚介凛然。丙子代巡山西,大阅武备。晋阳诸郡兵燹流离,朝不谋夕,百计赈恤。行朱子社仓法,及王淮荒政,合省便之。隆冬河水冻结,贼势长驱,众心惶惑。率领民兵垒冰为城,刻木为炮,以御之。督抚交章奏其功。本年监阅文武科场,特识伟器。戊寅以纠刻权要下狱,甲申起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兼掌湖厂、广东道印。寻升太仆寺少卿。国初告病回籍。著有《太古堂诗文》,稿藏于家。
霍山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孙振字公武,号古岳,邑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河南道监察御史;入清归籍,以诗文自娱终老。霍山建县,始于唐,至宋并于翏,翏即今之六安。明弘治七年又以六安之开化、兴贤二乡,仍置霍山县。万历十七年知县陈维翰,创修县志,天启二年知县陈先春又一修。是编仍依万历、天启二志体例,斟酌小变,书成后五年,继任知县李居一始为刻行。书中纪载赋役、户口为详,叙赋额之增减,户口之耗赢,按年纪载,几无一年遗漏。物产纪六,霍以产茶名,明初霍山尚未立县,以茶故专称六安,以寿春、天柱、石宝最有名,实在霍山县境。天柱古名仙窟,其茶一名仙芽;唐时所谓天柱茶焉。陆氏《茶经》以霍茶功效在阳羡诸品上,而在顾渚诸品下。明初名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而太祖独重六安,以顾渚上品,则为“焚荐”(焚荐可参本书浙江《长兴县志》条详述),由是六安茶遂名天下。
相关传说
诸佛庵镇小干涧村的木耳冲有一山,山上平阔坦荡,名叫“金銮殿”,众所周知,那金銮殿是皇帝安居摄政之所,应在京城,怎么会此偏僻的小山冲呢?说来话长。
这小干涧素有“一里三庵,隔河两宰相”的传说。所谓“一里三庵”就是现在的张家院至王家冲之间,一里路之间分布着汪神庙、姚家庵和霞光尖三座庙宇。据说在明朝年间,这里同时有两人在京,官至宰相,一个名叫修斗魁,一个名叫张古岳,二者虽为同乡,但性格各异.
一年春节来临,皇上开恩,准赐二人回乡省亲。离京之前,张主动与修商议,欲在休假期间,二人各为家乡做件好事以作纪念,最后决定,各自建造一栋房子,看谁盖得又快又好,且能如期完工。
回乡后,二人都速及行动起来,由于修家一向为人忠厚诚信,颇得人缘,一时间,能工巧匠,亲朋好友,各路嘉宾,会集如云,出谋划策,献工献料,一座山中亭榭,很快便在修家寨上建造起来。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构思之精巧,形神之完美,好似空中楼阁、人间仙境,令人赞叹不止。而此时张古岳要盖的房子还只建在蓝图上,闻听修斗魁的房子已大功告成,很不甘心,即派人去察看一番,可派去看的人又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回来后对张古岳说那房子盖得太漂亮了,就象金銮殿,他虽未见过金銮殿,却知金銮殿是皇帝登的地方,一定很漂亮,修家的房子盖得这样好,肯定比金銮殿差不了多少。岂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古岳明知按原议定的计划,败局已定,于是一个罪恶的阴谋随之而生,连忙上了一道奏折,诬陷修斗魁利用省亲之际在家乡速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金銮殿,有谋反篡位之心,必须从速除之,以绝后患。奏章到朝,皇上一看,龙颜大怒,责骂修斗魁胆大妄为,速派兵查抄,下旨将修家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可怜修家大院(现杨士岭村汪家院村民组,至今仍有废墟踪迹可寻)一百多口被杀,所有房屋均被焚烧。此后,再版的《百家姓》中已无修姓字样了,幸而苍天有眼,大地有情,人间有义,修家不应绝后。原来修家有一个新媳妇,因怀孕正回娘家休养,听说修家遭灭顶之灾,便被家人藏匿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现名修家洞),直至分娩,所幸竟生一男,为隐人耳目,改姓为俞。此子自小就聪明过人,文才武功,均出类拔萃。成人之后,进京应试,回乡途中,偶遇张古月回乡探亲,因是同乡,便一路同行,一天他们同船过江,见张在船边,便上前一步说,“臣相大人,请问子报父仇,应不应该?”张不知隐情,按常理答道:“当然应该”。说时迟,那时快,此子挥手一剑将张古月的头颅斩落于江中。
张古月的无头尸身被送回家后,如何入殓安葬?于是用黄金铸头,白银铸喉,即金头银喉。出殡时,为防止盗墓,就用十八口完全一样的棺材一起出棺,分别在不同的墓地安葬,据说凡霍山境内有名的风水宝地皆建有张古月的墓地,实是真伪莫辨。文革期间,曾挖掘了不少,但都不曾见到金头银喉。
故事真假与否,无从考证,但两姓结怨,至今不解,不仅不礼尚往来,而且严禁通婚,修家在命名时,还有把“章”(与张同音)作底字,用以贬低张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11:0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