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
张学军,男,汉族 ,1968年9月出生,吉林长春人,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光学系统先进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筹)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经历
1968年9月,张学军出生。
199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金相专业。
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博士学位。
1997年09月至1998年10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任助理研究员。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
2022年,当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2023年09月,当选中国光学学会会士;10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职务任免
2024年11月12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张学军同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任职时间从2023年10月起计算。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学军长期从事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大型光电设备中的工程化应用研究,在大口径非球面自动化加工设备、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加工工艺、离轴非球面高精度检测与复杂光学系统装调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开拓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张学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超精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归中国后投身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在大口径光学加工、检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发展了大口径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设备、工艺及复合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大口径非球面加工中心,技术指标与见诸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具备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系统制造能力的国家。二是突破了以离轴三反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了中国空间对地遥感新技术体制的建立。多个型号空间相机以及背景预研项目均采用了可同时实现长焦距与大视场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形式,其中8台相机已经在轨服役,全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截至2023年11月,张学军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6项。
截至2023年11月,张学军发表SCI及EI收录论文185篇。
截至2022年12月,张学军已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部门推荐)1项,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截至2022年12月,张学军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1)。
人才培养
截至2023年11月,张学军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51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学军作为中国遥感卫星核心载荷光学相机技术研究的带头人,在新型空间相机设计与光学系统高精度制造理论方法、复杂曲面集成制造工艺与装备、大口径长焦距空间相机地面“零重力”装调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造性贡献,使中国星载可见光相机分辨率、覆盖宽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评)
张学军是中国的应用光学专家。在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加工工艺、自动化加工设备、离轴非球面高精度检测与复杂光学系统装调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开拓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推动中国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张学军始终高度关注国家科技的创新发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建言献策。(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党委办公室王磊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08:3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