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1929年~2024年11月30日),英文名为Robert Chang,雅号“1号先生”(No.1),祖籍
苏州,出生于
上海,是最早活跃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宗宪祖籍苏州,1929年出生于上海一个
古董珠宝商家,兄妹4个,他排行第三。他天资聪慧,家学渊源深厚,年少时是出没十里洋场的风流公子,花钱胜过挣钱。
张宗宪小时候家人各自分开住,对父亲的生意并没有什么概念,直到战乱,一家人聚到上海的租界住在一起,“看着店铺里每天进进出出的人和货”,这才算对古董行有了直观感受。那时的古玩生意,算不得太风光,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就是旧货摊。
13岁的张宗宪开始经商,他没有学过徒,没有拜过师。14岁到北京,住在耿宝昌先生灯市口的家里,在北平古玩市场进货;16岁时,张宗宪的父亲给钱让他回苏州开百货公司,他吃喝玩乐把公司迅速败光,接着延伸自己对于
娱乐业的兴趣,开剧院,拍电影,做服装。
1948年,20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全身仅携带24美元到了香港,用他自己的话“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说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到香港之初他混迹于香港的摩罗街,做的是服装生意,每天吃最简单的饭,两顿一块钱。
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内地的时局变换,香港地区逐渐成为中国
文物流通的重要场所。1951年,张宗宪开设自己的第一个古董店“永元行”,当时张宪宗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买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1万港元。那个时期,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纷纷避居香港,香港成为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张宗宪幸运地赶上这波浪头并淘到了第一桶金。
1960年,伦敦著名古董商塞缪尔·马钱特(Samuel Sydney Marchant)到了张宗宪的永元行。
收藏经历
二十世纪60年代末,年届40的张宗宪看到了国际和香港地区部分古董行情之间的差价,从此生意经里多了一个名词“拍卖场”。1967年,
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
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到了台湾,结识了一批
企业界人士,此后为台湾成为
民间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重镇出了大力。
1968年,张宗宪参加了
伦敦的一场苏富比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
香港人;虽然当时他只是看客,也不知道怎么举牌,但这种买卖方式让他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他穿梭于伦敦、
纽约、东京、
巴黎与
香港之间,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上海、北京等内地城市之旅,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
行内有句话,香港因为有张宗宪,所以有了苏富比、佳士得的香港分部。香港有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要从苏富比正式来港算起,而这里,又少不了张宗宪的功劳。1973年,苏富比在香港第一场拍卖的瓷器专场中,100多件拍品,有50多件官窑瓷器就来自张宗宪。张宗宪后来又试图说服佳士得也来香港。1984年,佳士得才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1985年,在香港拍卖会上有一位台湾买家咨询张宗宪,说他喜欢杏林春燕珐琅彩,是否能买。张宗宪说这个碗是很不错,但是碗心有一点点划痕。然后这买家就放弃了购买的意愿。张宗宪用100万港币加佣金110万港币买到手。台湾买家问他“你不建议我买,为什么你买”,张宗宪回复他并不在乎那个划痕。1985年之后,张宗宪的官窑收藏和买卖达到了个人古董生涯的鼎盛时期,罗伯特·张这个名字开始在国际古董拍卖圈盛名。
1986年,佳士得举行首拍。后来林华田入职佳士得,一次拍卖中苦于没有好藏品可做封面,张宗宪也义不容辞地支持。
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宗宪以429万港币拍下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另一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底价30万港币,张宗宪以137.5万港币拍下。
张宗宪对于中国文物情有独钟,而他对于内地文物艺术品
拍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所做出的奉献可以说是巨大的。1993年,在上海
朵云轩的首届中国
书画拍卖会中,张宗宪手持一号牌亮相拍场,第一号拍品是
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
起拍价为2万元,因为是首拍,内地买家出价都很慎重,不过几百几千地往上加,而张宗宪一开口就上万地加,最后将此画一路顶到11.5万元,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
最高价。
1993年6月,佳士得公司在伦敦举办了“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118件展品的价值让圈内惊叹,比如其中的一件古月轩彩瓷“清乾隆珐琅彩桃柳争春双燕图碗”,据说仅有故宫、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台北鸿禧美术馆各有一件。
1994年,中国
嘉德举办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
吴熙曾的《
渔乐图》,
底价7000元。手持一号牌的张宗宪以8.8万元的价格拍下;同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又是手持一号牌,拿出1600万元,拍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的50%。
1999年和2000年,张宗宪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
2002年,张宗宪以近1000万元的价钱购买了苏州口金德园,并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更名“张园”。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大量要素被借入其中,如大量的朱红色,走廊、大厅、亭子等处的彩绘等;二楼则完全是现代装修风格,塑钢窗代替原来的雕花窗户,各种现代材料被引入。同年6月,香港苏富比公司在上海为张宗宪举办了“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208幅展品囊括了齐白石作品108幅,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等17位名家100幅,这些都是90年代以来他行走拍场的收获。
2006年,苏富比春拍时拍卖了张宗宪珍藏的中国近代书画,精选58幅画作,拍卖总估价7000万港元。因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内地书画拍卖市场出现滑坡,所以也使得各方对这场春拍诸多猜测。最后的拍卖结果,拍品中三分之二顺利成交。当年年底的苏富比秋拍,张宗宪拿出自己的瓷器藏品,其中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圆碗”被他的妹妹张永珍以1.5亿港币的“天价”拍走,再次创下拍卖场的传奇。
2007年11月,张宗宪应邀参加首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开幕式;12月,苏州博物馆推出了张宗宪珍藏御制宫廷掐丝珐琅器特展。2009年,张宗宪“荷香书屋”收藏杂件特展在苏州博物馆举办,展出了184件精美展品。2012年,“金玉满堂掌中宝——香港张宗宪先生藏鼻烟壶特展”在苏州博物馆临展厅举办。
2017年12月,由嘉德艺术中心编著的《张宗宪的收藏江湖》正式出版,讲述了张宗宪的传奇故事。2018年1月,张宗宪出席《张宗宪的收藏江湖》的新书签售会。2019年,张宗宪从佳士得巴黎买下清乾隆白玉带皮云蝠纹大吉葫芦盖瓶。
2021年4月,佳士得透露计划在次月举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张宗宪珍藏的一件珍罕明宣德青花夔龙纹罐会拍卖中亮相,拍卖所得收益将拨捐即将成立的张宗宪艺术及教育慈善基金会,以推动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及发展。
2022年6月24日-7月3日,
东方保利时间博物馆迎来北京保利拍卖2022春拍精品展览,展出了张宗宪旧藏
傅抱石《
洗桐图》等30余幅名家力作。
2023年5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香港佳士得春拍预展现场,举办了“张宗宪珍藏中国玉雕”展,展出了张宗宪的珍藏的数百件作品,其中有乾隆白玉寿老仙鹿摆件、清乾隆白玉童子洗象摆件、清乾隆白玉仿古凤纹觥,以及清乾隆碧玉雕胡人献宝图笔筒、清乾隆黄玉童子水丞等。
2024年4月25日起,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四楼展厅举办专题特别展览“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以感谢张宗宪对上海博物馆的慷慨捐赠,弘扬其私藏公用的义举以及满腔炽热的故土情怀,该展览为常设展览,这也是中国截至目前唯一一个掐丝珐琅专题的常设展;7月,北京华辰春季拍卖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办,其中,来自张宗宪“荷香书屋”的几件藏品精彩绝伦,备受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去世
2024年11月30日下午,张宗宪在香港辞世,享年97岁。
个人生活
家庭
张宗宪祖父张揖如是近代竹刻巨擘;父亲张仲英是民国上海滩古董界翘楚,他闯荡上海做古董生意,18岁当上掌柜,在五马路开设“聚珍斋”古玩珠宝行。
张宗宪家中有4个兄妹。其中一个妹妹是张永珍,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工专。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庆石油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等职。张永珍一直十分热心公益。截至2010年,她以个人基金会的形式捐赠给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款项累计近两亿元。
个人轶事
张宗宪认为想要身体好,并不单纯是每天一盏冬虫夏草就能带来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心态。年龄并不是张宗宪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依据,他因此也不喜欢听人强调岁数。
张宗宪很注重着装,在某次接受采访时他身穿立领的彩虹色竖条纹衬衣、棕色暗红条纹格子裤、黑白相间夹克毛外套,朝脑后梳得一丝不乱的发型,还有一副兼具近视老花双重功能的碧绿色眼镜。
张宗宪一直倡导分享和回馈。他曾说不喜欢忘本的人,有钱了也不能忘记没钱的日子。近年来,他向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捐赠了不少藏品。“我这辈子到现在什么都见过了。”张宗宪说,“但直到最后一天到来前,我还是要工作,要收藏。
张宗宪喜欢热闹,古董生意也帮助了他的交游广阔。这么多年下来,对于别人觊觎不已的丰富瓷器和书画珍藏,他并不会花大量时间爱不释手,也不会费力气记住那些又长又拗口的专业名词。相反,他更愿意把这些时间用来结交朋友。他会在家里宴请朋友,有沪剧名角、书画大师、滑稽戏名角,还有牌友。他说自己不爱打牌,不过这并不妨碍他邀请朋友们来尽兴。张宪宗戏言,自己家里就是“张氏俱乐部”,“每天都很热闹”。
收藏理念
张宗宪将自己的收藏理念概括为“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这一理念是他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反映了他对收藏市场的洞察,这也帮助他在收藏界树立了极高的声誉并广泛影响后来的收藏家。
说起自己的生意经,张宗宪坦言:“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其中有对商机的捕捉、运用与推导,更有对大局与事业的自信,是商业智慧与文化自觉的对接与展开。因此,他一生总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他常说:“我是多听、多问、多买”。多听,就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就是四方求教学习;多买,就是多实践、不怕“交学费”。
张宗宪说要买货有个“三字秘诀”,第一是真善美,第二是真精新。第一要“真”,真都是真的,明朝好多真的;第二要“精”,精的有多少,鸡缸杯就是精的;精了之后还要“新”,什么叫新?不是“新旧”的“新”,是要东西保存得一点瑕疵都没有,这叫新。在卖方面,张宗宪骄傲于自己的“货真价实”,明码实价开价,不管价码多高,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买卖是双方间的愿打愿挨,“绝对不会用假货坑人”。他也有不会轻易出手的东西,身边的朋友说,那必是“毫无瑕疵的‘全美’精品才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部分藏品
书画
张宗宪最为出名收藏之一为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他收藏中国书画的标准是“真、精、新”,即真迹、精品、完整如新。为了有别与他人的收藏,有时还追求作品的新奇。2002年6月,他在上海举办“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引起了轰动,展品有208幅,件件精彩神奇。有人说,当今中国近现代中国书画收藏之最,在全球非张宗宪莫属。其中书画藏品包括丰子恺《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华人捧》及吴镜汀的《渔乐图》等。
丰子恺作品《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华人捧》,描绘了一群人抬头仰望,一颗红日冉冉升起的景象,作品的尺幅不大,大约1平尺左右。
瓷器
宋明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是张宗宪有名的收藏之一,除了有宋代五大名窑之珍藏,还有明清精品无数。其中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圆碗”曾于2006年以1.51亿港元成交,刷新当时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并先后被Charles Ernest Russell、芭芭拉•赫顿(Barbara Hutton)、戴润斋、天民楼以及张宗宪、张永珍等藏家递藏。此碗器型小巧,直径11.3厘米,上绘有杏花盛开,春风吹绿柳,双燕比翼飞;侧面有乾隆御笔行楷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有蓝楷书款“乾隆年制”;该碗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工艺精湛,是乾隆珐琅彩瓷器杰作。
藏鼻烟
张宗宪的“云海阁”珍藏了近四百件的鼻烟壶,包含了翡翠、玻璃、玉石、瓷器、漆器、水晶、竹、木、牙、金属等材质。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各式匠心独运的鼻烟壶,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征之一。鼻烟壶由于其自身之优越之处,从它被国人所接受开始,便成为了鉴藏者的垂青之物。
掐丝珐琅器
张宗宪收藏的铜胎掐丝珐琅器数量众多,其中也有少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最能展示皇家珐琅器的制作水平;年代跨度广,制作年代从明代至晚清民国,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器形丰富多样,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掐丝珐琅工艺在13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在明景泰年间制作技术臻于成熟,因此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景泰蓝”。
“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为一对,是扬州制品,也是截至2023年所知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熏炉铜胎镀金,置于木座,由盖、二层罩、炉身三部分组成。器物连座高152厘米,如此体型硕大的掐丝珐琅象足熏炉十分罕见,往往与宝座、屏风、宫扇、香几等共同陈设于宫殿中,用以塑造皇权威严的形象。炉身出板沿,内填浅蓝色珐琅釉,掐丝以“卍”字锦纹为地的花鸟小品。花卉有玉兰、牡丹、芍药、鸢尾花、荷花、芙蓉、菊花、梅花等,另有小蝶翩跹于花丛中。
清代掐丝珐琅蝴蝶屏风为一对,是摆设于几案之上,用于隔断和赏玩的文房用具,除屏心外大多掐丝浅蓝地勾莲纹,绦环板中部做铜镀金镂空勾莲纹,四面屏心填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几何锦地花鸟小品,底部均以蓝绿渐变湖石为基,分别是:海棠蛱蝶图、荷塘山雀图、白兰戏蝶图、牡丹蝴蝶图,色彩丰富多变,营造出典丽娴雅的氛围。
玉器
张宗宪收藏的玉器以明清白玉为大宗,包括黄玉、碧玉、青玉、鸡骨玉、褐玉、翡翠等,玉雕逾数百件,种类繁多,质量齐整。从张宗宪所藏的几件白玉大花瓶、摆件上,还可窥见大量精美的和阗玉料进入清乾隆宫廷之后,更上一层楼的玉器制作工艺。其中,一只翡翠碗是张宗宪最心仪的美器,此碗直径为10.5厘米,晶莹剔透,娇翠欲滴,是乾隆晚期翡翠玉料进入宫廷催生的杰作。
其他
张宗宪的位于苏州的“张园”中收藏了各种古玩杂件珍品,有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及竹木牙角器等门类的艺术藏品。其中不乏古代帝后御用宫廷艺术精品,如粉彩浮雕(八蛮进贡)瓷板插屏、珊瑚地金彩吉祥如意挂屏均为北京故宫旧藏,铜鎏金掐丝珐琅如意挂钩头和铜胎画珐琅锦地开光西洋人物图双耳瓶,古为富甲贵胄把玩之物,亦有其祖父张楫如和明清雕刻巨臂笪重光、张希黄的琢刻搁臂精品,及晋青瓷、唐三彩、北宋定窑、耀州窑、明龙泉窑、建窑、清景德镇窑的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等瓷器名品。
社会活动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张宗宪将多年精心收藏、流失海外的180件瓷器、44件书画捐赠给苏州博物馆。2007年,苏博新馆开馆之际,张宗宪又拿出7件珍贵的掐丝珐琅器在瓷器厅展出,其均为明清两代宫廷御制,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皆为张宗宪多年来在海内外拍卖会上重金购入的精品,拍卖总价值高达20500万港元。
2023年9月,张宗宪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捐赠品包括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私人收藏,张宗宪先生携家属亲友等出席。此次捐赠珐琅器包括明早期掐丝珐琅觚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蝴蝶纹屏风(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一对)等。
2024年5月,张宗宪将自己珍藏的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捐赠给了
上海博物馆。这次捐赠,填补了上海博物馆在掐丝珐琅收藏方面的一个空白。
社会影响
张宗宪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他收藏丰富、涉猎广泛,专攻书画、瓷器、铜胎珐琅器等。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藏家也开始注重各时期铜胎珐琅器的收藏和研究。
张宗宪的传播力一是他在拍卖场上时常创造“成交最高价”,舍得顶出“天价”买进,他的藏品也能拍出“天价”卖出;二是他的率性,圈里很多人奉行的低调内敛,而他必定坐在第一排,必定拿着一号牌,一身商业大佬的气息,举手投足之间,大气中带着一丝霸气,看上的藏品他都能拍下。几十年来,他在收藏界已是大名鼎鼎,独领风骚,人送雅号“1号先生”(No.1)。
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启动,张宗宪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领路人。他推动了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落户香港,让香港成为中国古董集散地,并进而发展成为全世界文物和艺术品的交流中心之一,张宗宪也竭力扶持众多大陆新生拍卖公司,尤其是大力提高了北京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北京艺术品市场与伦敦、纽约等老牌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平分秋色,张宗宪起到很大作用。张宗宪在中国艺术拍卖史上影响深远,他曾凭一己之力,利用拍卖这种公开交易形式,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向。他也多次向文博机构捐赠文物。
张宗宪是中国乃至全球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有盛誉的鉴藏巨擘。他的“云海阁”所藏文物既富且精,海内共仰。他以其对文物、特别是瓷器与杂项的高超鉴定能力,赢得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
人物评价
社会评价
上海博物馆的老朋友,重要捐赠人、一代传奇收藏家张宗宪先生千古。(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 评)。
张宗宪先生离开,一个古董时代也结束了。(收藏家马未都 评)
张宗宪先生代表了一个收藏时代的结束,他身上最让我受教的是坚持努力,坚强面对生活的态度,老大哥一路走好,天堂也有古董等你收藏。(收藏家刘益谦 评)
没有张宗宪先生的专业引领和商业推动,就没有中国文物拍卖市场的今天。无论是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还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张宗宪先生不仅言传身教,而且大施援手。他不仅是拍卖场上的大买家,重要时刻也慷慨相助,割舍旧藏。他所倡导和践行的‘凭本事吃饭、靠信用挣钱’的做人原则,至今在收藏圈也不乏现实指引价值。(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兼CEO 评)
正因为张宗宪的鼎力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苏富比前亚洲区主席朱汤生 评)
张宗宪这样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呼风唤雨这么多年的大行家,很多年都没有再出现第二个。(佳士得前亚洲区主席林华田 评)
张宪宗是“什么都摆在明面上”人,也是“自己制定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拍卖圈 评)
媒体评价
他是最早活跃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新闻网 评)
张宗宪用超前的意识,准确的判断和趋向,引导了一代藏家的潮流,他对中国瓷器中的清三代官窑的推崇、对中国近现代书画的追捧,都成为香港市场的传统,张宗宪书画收藏追求“真、精、新”,那些已经过世的近现代画家的精品之作正符合现在市场的宗旨。尤其是齐白石的画,他的花鸟人物山水全能,诗书画印俱佳。(新华网 评)
张宗宪在中国艺术拍卖史上影响深远,他曾凭一己之力,利用拍卖这种公开交易形式,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走向。(
澎湃新闻 评)
几十年来,张宗宪在全世界致力于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敬重。同时张宗宪也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作为声名远播的收藏家,张宗宪动辄斥资几百万购买心仪的佳作,给外界以风云叱诧的气势印象。(扬子晚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