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潭村地处鄞西平原,位于
宁波市郊区,古林镇东部,与国际民航栎社机场毗邻,距
鄞州中心区3.5公里,村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极为
丰富。
人文历史
草席之乡海曙区古林镇的东面,有一古村名张家潭。从前,该村因出了两位尚书而远近闻名。
小叔
张时彻为兵部尚书,侄子
张邦奇为礼部尚书。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在《西竹枝词》中写道:“张家潭水带长渠,万顷烟波绕屋庐;莫道乡间无俊物,此中曾出两尚书。”
据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张氏始祖张原一从临安迁居至鄞西乡布政寺。此地有槎湖和二龙潭,张家潭由此而来。张氏宗族人称“槎湖张氏”,后成为甬上望族之一。
张氏耕读传家,至十一世孙张邦奇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36年后又升为礼部尚书。张邦奇的叔父张时彻年纪小张邦奇16岁,求师于侄子邦奇,中进士后调到南京等地为官,因惩恶腐、抗倭寇等有功,荣升为南京兵部尚书。
据史料记载,叔侄尚书为官清廉,张邦奇在京城为官时,宦官专权,许多官员都谄媚阿奉,但张邦奇却不愿依附,就以奉养老母不便为由要求调到外地为官。张时彻也是一身正气,50岁那年,因不满朝廷腐败而辞官隐居乡里。晚年,他还致力于文史研究和史料汇编,主编了《宁波府志》《定海县志》《四明风雅》等20余部著作。
村前的塘河上,有张时彻建造的两座三眼石板桥,其中一座保留至今。作为尚书故里,张家潭曾建有进士坊、世卿坊、尚书坊、太子宾客宗伯学士坊等牌坊,但经数百年变迁,昔日万顷烟波的槎湖早已被填平,尚书遗迹也所剩无几。如今,该村修建了尚书纪念馆、尚书公园。村党支部书记洪幼芬表示,村里打算继续挖掘尚书遗存,以弘扬传统文化。
村情概况
张家潭村地处海曙西平原,位于宁波市郊、古林镇东部,毗邻民航栎社机场,距鄞州新城区3.5公里。公路纵横交错,国道线、杭甬高速公路、鄞县大道擦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优越,是块经济开发的黄金宝地。全村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村庄周围分布着1600余亩粮田,素有“鱼米之乡”“宁席之地”之称。全村有村民1014户,在册人口2612人,外来人口1万人。
张家潭村历届党组织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富民强村的第一要素,优化一产,传统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齐头并进;提升二产,通过树强扶优,分层管理,加大投入,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破三产,积极破解土地要素制约,腾笼置业发展三产,建造标准厂房,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到2013年底,全村
工农业总产值达9.47亿元,人均收入25863万元,年村级可用资金达到385万元。目前,村里有大小企业150多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9家。
张家潭村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共建成新村住宅400套,解决大龄青年结婚用房和无房户的住房问题,还建成了一批标准厂房,完成了自来水管建设和全村水泥道路浇筑。建立了一支有9到11人组成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每天对村民生活垃圾、公厕、道路、花坛等进行保洁,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村民学校、人口学校定期举办法律、法规等政策知识培训,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今日张家潭,农林牧副并举,工商储运齐昌;新村试点正忙,城乡统一规划;低保医保尽保,应养须养皆养。
人口经济
张家潭村全村下辖9个自然村,1104户人家,2470人口,暂主人口4708人,有个私企业96家,500万以上企业6家。张家潭村1992年村建立党总支,1995年11月成立党委至今,拥有老年、农业、综合、大发、嘉乐五个支部,共有党员97名,预备党员3名。设村委会、社管会、监管会各3名,9个自然村分设村民组长,计生联络员、老年组长,为点分线负责。2005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销售6亿元,利润5400元,拥有村级净资产1724元,集体可用资金326万元。
张家潭村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富民强村的第一要素,积极克服约束诸多因素,全村上下团结拼搏,奋发进取,较好地完成了镇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做到优化一产,农村经济固本强基,农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农业效益,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齐头并进,提升二产,通过树强扶优,分层管理,加大工业投入,使全村的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破三产,积极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盘活土地存量,腾笼置业发展三产,建造标准厂房,以出租和
赢利的形式,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社会事业
张家潭村村政规划建设已全面完成,四年来共投资25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60套大龄青年婚房、
拆迁安置房、标准厂房建设,自来水管建设和浇水泥村道,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有9—11人组成的环境卫生清洁队对辖区内的村民生活垃圾、公厕、道路、花坛进行每天保洁。卫生、计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新村建设步伐逐步推进,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帮抚弱势群体、养老保障妥善解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村民学校、人口学校,定期办班培训有关法律、法规等政策知识,广泛学习宣传,宣传窗、黑板报定期刊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全村人民正朝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迈进。
地图信息